難吃得像嚼沙子但“抗炎”?打工人忍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難吃得像嚼沙子但賣爆,打工人忍了這歹毒食物全靠它被吹“抗炎”
女明星的養生“陰招”,終於全面下沉到奶茶店裡、使到老百姓身上了。
去年流行的還是綠油油的“豬飼料”日的一聲榨成汁,今年都開始喝薑黃了——
古茗最近的網紅新品主打“薑黃”成分,和同為橙黃色的大橘成為搭檔,但被銳評為“活夠了可以嚐嚐”;
寶珠乳酪也推出薑黃酒釀輕酪,喜提“嘔吐物”評價。
杯身巨大的“超級食物”四個字,牢牢抓住了新晉流量密碼——
如果有什麼東西比健康食物聽著更加健康,那只有現在被女明星、養生博主和營銷號掛在嘴邊的超級食物。
薑黃、甜菜根、羽衣甘藍、巴西莓,堪稱超級食物“四大天王”,已經成為奶茶、果蔬汁、沙拉、代餐、沖泡粉劑的頂流。
陌生的物種諸如猴麵包樹果、接骨木莓、卡姆果、辣木籽也開始刷存在感,給人一種地球另一頭稀有物種能治百病的好印象。
這些超級食物被宣傳為富含維生素、抗衰老、抗氧化、能清腸、抗疲勞……最終條條大路通羅馬,服務於終極目標——抗炎。
慢性炎症,堪稱新一代萬惡之源,屬於養生界的“玩手機和熬夜”,只要有什麼毛病,賴它準沒錯。
每個上班上出一身毛病的人都很難抵擋這種誘惑,一邊下單了薑黃粉、巴西莓粉放在辦公桌,一邊又嘀咕:是不是又在花錢沒苦硬吃了?
01
是個食物都“超級”,
沾上“抗炎”就升咖 
2014年的牛津詞典對超級食物(Superfood)的定義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
換句話說,是指營養密度極高的天然食物。同樣是吃一口,超級食物能提供給你更多的營養價值,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藥食同源頗為相近。
某品牌巴西莓粉售賣頁面的宣傳
但在近兩年的網路傳播中,超級食物被吹到幾乎可以“治百病”,從抗癌、抗氧化進化至今,最新流量密碼是“抗炎”。
在小紅書上搜索“抗炎食譜”,會得到4萬+條資訊,其中80%含“專家推薦”“明星同款”標籤。
能治的病症更是個個戳中痛點: “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問題都和炎症因子有關:痘痘粉刺冒不停、經常拉肚子、容易疲勞心累、牙齦出血紅腫……”
同時還發出了長期主義的警告:“慢性炎症遲遲不管,身體機能會下降越來越快。”
在這種焦慮中,來自印度的香料薑黃成為了抗炎頂流。
博主推薦薑黃飲
有研究發現其中的特有成分——薑黃素,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關節疼痛,同時保護神經系統,輔助心血管健康。
帶貨宣傳語也相當誘人:“無耐藥性且無副作用,效力可比處方藥”,有的產品還搭配上看上去更玄乎的靈芝,“強效消滅炎反因子,痘痘不冒了,斑點細紋沒有了”。
印度香料搖身一變成了抗炎網紅,疊加女明星、網紅的帶貨推薦,不僅營養品大賣,各種日常食物也都上桌。
從薑黃拿鐵、薑黃茶甚至到薑黃面膜,從吃的到用的,薑黃儼然成了大寫的健康符號。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羽衣甘藍身上,帶火了一整個產業鏈行情上漲。
從去年開始,羽衣甘藍一邊被笑是“農村豬飼料”,一邊因為其豐富的維生素和抗氧化性而躋身網紅“超級食物”。
短短半年時間,上游就從曾經的2塊錢/公斤猛漲十倍至20元/公斤;下游更是火爆,茶飲店裡誰沒個“小綠瓶”都不好意思出道。
就連梅西在世界盃帶火的、據說比命還苦的阿根廷傳統飲品馬黛茶,也被貼上了十幾個類似的健康標籤。
某品牌馬黛茶宣傳頁面
在這波抗炎風之前,國內接觸較早的超級食物是巴西莓、奇亞籽等,最開始均流行於歐美。
奇亞籽富含優質油脂Omega-3和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心臟健康、促進消化和抗炎;巴西莓則具有強抗氧化性,也就是人們最愛聽的“抗衰老”。
超級食物的走紅,也一定程度上帶火了本不屬於中國人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超模同款早餐——超強抗氧化酸奶碗+網紅Smoothie,成了被爭相模仿的物件。
巴西莓粉+藍莓+樹莓+蔓越莓+奇亞籽+香蕉,一摞五顏六色的食材平鋪在0糖的希臘酸奶上,滿臉寫著“超足花青素,清除自由基”。
Smoothie裡的常客胡蘿蔔和西芹,做成菜有的人一口都不會吃,但放入破壁機絞打成糊糊就帶上了buff。
每個藍綠色的酸奶碗,其實都是加入了超級食物螺旋藻
在商機的誘惑下,國外品牌先行,國內品牌也馬不停蹄地跟進。
目前,西麥、桂格、So Acai、Yololand有樂島等品牌與超級食物相關的產品,在小紅書上單鏈接就達到了30萬+、20萬+、10萬+和3萬+的銷量。

價格也讓人不敢小瞧,畢竟所有售賣健康的產品都是在明面大大方方標好價格。

某比利時品牌的巴西莓粉,一袋100克、在淘寶旗艦店賣250元左右,按照推薦的劑量一天吃一次,只夠吃一個月左右;
某國產品牌的薑黃檸檬飲,50毫升一瓶、6瓶一盒,售價89.9元。
02 
“雖然抗炎,但它必須這麼難吃嗎”
隨著超級食物走紅,能唬住人的新貴也層出不窮。
名字變得愈發生疏,什麼猴麵包樹果、接骨木莓、卡姆果、辣木籽……拗口到讓人覺得原產地離中國都十萬八千里,但反而給人一種“聽起來很有效”的印象。
然而事實上,“超級食物”算不上一個“學名”,關於它的表達並不受到監管,任何一個食物都可能被叫作“超級食物”。
營養學家顧中一曾在採訪中表示:“這些食物在原產國可能只是一種普通的食材,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後,貼上‘防癌、抗老、減肥、高營養’的標籤,成功佔領中國市場。”
中國人格外重視“吃”這件事,因此超級食物的第一次塌房,往往都是因為過於難吃。
有網友辣評薑黃粉最推薦的吃法:拌進熱牛奶,“第一口感覺在舔有狐臭的腋下,差點yue出來”。
一生機智的中國人只好想盡辦法矇騙自己的味蕾,比如炒牛肉、拌酸奶的時候放。
做成粉末類的超級食物補品,幾乎都不溶於水,因此顆粒感極強。
“感覺自己在喝酸土,而且無法溶解到嘴裡,口感像沙子。”
名字生僻的舶來品也再次證明了那句“如果好吃那當年張騫就帶回來了”,比如新貴卡姆果粉,被吐槽又苦又酸又澀,“像吐出了膽水的味道”,沒點毅力真的很難堅持。
超級食物的難吃,本身就是有跡可循的——基本都是未經精細加工的植物性食品。
例如奇亞籽,因為含有大量的揮發性油類物質,這些物質賦予了它一種獨特的、略帶泥土腥味的氣息;
再如羽衣甘藍,由於含有豐富的硫代葡萄糖苷,使其帶有一種強烈的青草味和微微的苦味。
為了保證食品的健康性,這些原生態的氣味和口感大多被原樣保留了下來,難以下嚥也就在所難免了。
假如說人為了健康還能捏著鼻子、把超級食物當藥喝,那麼更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喝了這麼難喝的東西受的罪到底有沒有用。
不相信超級食物噱頭的往往會嘲諷,“這批人老了我賣他們保健品”。
也有人認為抗炎這個概念是一場巨大的健康文化入侵,“看見有人臉泛紅就開始嚷嚷炎症”。
近十年以來,西方醫學界研究發現,慢性低度炎症(非急性感染引起的炎症)是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共同誘因。
《Nature》雜誌(2025年)刊文指出:促炎因子就是衰老根源,它會促進年齡相關的病理發生且縮短壽命,而抑制炎症可能延長健康壽命。
與此同時,科學家發現某些營養素(如Omega-3脂肪酸、多酚類物質)可透過調節細胞因子減少炎症反應。最早一批被稱為“超級食物”的基本都富含此類營養素,組合到一起又構成了“抗炎飲食”。
“抗炎”作為新一輪健康焦慮的核心議題,與過去流行過的一些健康風潮(如“排毒”“鹼性體質”等)相比,確實呈現出更強的科學性。
但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Superfoods or Superhype?》一文中指出,21世紀超級食物的出現速度加快,其背後有科學研究、吸引人的新聞標題以及食品行業的營銷活動等多重因素。
超級食物帶來超級銷售,形成了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因為消費者願意為其支付更多費用以預防健康問題。
商家狂喜,把能想到的對健康有益的食物一股腦都往“抗炎”靠攏;養生網紅、營養師、健身達人有樣學樣帶貨,從而實現了一場從焦慮到生意的消費狂歡。
“吃對了就能不得病”——這種簡單粗暴的因果邏輯,恰是焦慮時代最誘人的心理安慰劑。
03
都市病換個名字和食材,
收割的還是同一撥人
隨著超級食物走紅並作為一種商機被盯上,“抗炎”現在與其說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如說是都市人對亞健康狀態的新一波焦慮。
有些宣傳話術不僅將“炎症反應”(人體正常免疫機制)偷換成“慢性炎症疾病”,還恨不得把所有病症都往炎症上靠,暗示所有人都需要趕緊抗炎——
皮膚長痘長皺紋、消化不良、代謝變差、胃肝不適……
這麼說吧,上班上得不舒服的地方,都能代入現在的“慢性炎症”,十年前的名字叫“亞健康”。
偏偏這些毛病說大不大,但也是真的膈應人。抗炎話題的走紅,恰恰對應了都市人在高壓生活下對慢性病的焦慮。
與集中於單一器官的急性病或即時性很強的傳染病不同,慢性炎症帶給人“終生相伴”的恐懼。
看不見摸不著的、對健康的慢性侵蝕,帶來的壓迫感強烈而又無孔不入。
偶像劇裡出現養生配方,年輕人都會想試一試
然而類似的風潮,其實最近幾年間已經上演過一次又一次,換湯不換藥。
如果不提,大家都快忘了上一波愛這麼講故事的是牛油果和藜麥。
營養師顧中一表示,這類所謂的健康食物“要是不講故事,大家就吃不下去,也賣不出去。因為口味不行,就要在其他方面比拼。”
例如藜麥的氨基酸的組成與人體的需要非常貼近,因此是一種良好的蛋白質來源,但是這也只是和其他植物相比,甚至和大豆相比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至於牛油果,脂肪含量是一般水果的3倍以上,口感更是單一。
換句話說,神乎其神的超級食物並非沒有平替,也並非非吃不可。
比起埋頭懟著某幾樣超級食物吃,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均衡性來得更為重要。

張靜初在國外讀書時,拍自己做的藜麥三文魚牛油果飯

另外,健康食物在講故事的時候,有時會刻意忽略掉劑量和副作用。
比如有博主用顯微鏡展示奇亞籽遇水膨脹,暗示“清腸排毒”,卻無人解釋膳食纖維過量導致腹脹的風險。
目前我國對“功能食品”的審批標準也滯後於市場需求,導致大量產品遊走於灰色地帶。
說到底,人們對現代都市生活帶來的健康問題產生焦慮,解決問題的關鍵永遠不可能只是飲食。
再怎麼偷換概念、將“慢性炎症管理”簡化為“吃某種食物就能消炎”,也無法得出抗炎=不得病的結論。
諷刺的現實更可能是,人們一邊為商家的“健康承諾”買單,一邊上網提問:“為什麼我吃了這麼多超級食物,體檢報告還是異常?”
慢性炎症管理之所以逐漸得到重視且很棘手,因為它是一件全方位關於生活方式的事情。
有效的抗炎方式或許不是短期排毒,而是長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減少壓力,從睡眠到運動再到心態均有所涉及。
對普通人來說,關注和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可能比聽信網紅博主帶貨、硬綁架自己的胃口啃難吃的東西更靠譜。
實在不行,不上班了也不失為一種辦法,百病全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點選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Vista看天下,難吃得像嚼沙子但賣爆,打工人忍了這歹毒食物全靠它被吹“抗炎”。
到底是誰在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