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AI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子星球
ID:TMTweb
撰文:文燁豪 編輯:吳先之
“我每週都有一個AI專項會。”某手機廠商在釋出新機後的溝通會上表示,AI功能首先需要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直覺,這也折射出手機廠商對AI越來越重視。
技術發展永遠無法摁下暫停鍵,每一次總以為技術迭代觸達瓶頸、卷無可卷,總會有一股力量突破固有框架,將人類帶出死衚衕,醞釀出新的可能。
年末新機發布中,包括OPPO、小米等品牌新機都提到了超窄邊框的突破,背後是時間與金錢的巨大投入。工藝上需要灌膠,加之晶片級別的防塵要求,因而廠商們投入巨大。但在使用者層面,感知有限。
智慧手機的硬體側發展逼近物理極限,螢幕、攝像頭、處理器的提升亦沒有太多空間,正當業界悲從中來,頓感智慧手機行業已步入黃昏之際,端側AI的爆發,又為其劈開了一道罅隙。
儘管早在2017年前後,AI就已被手機廠商們融入影像、語音助手等場景,但2024年或許更能算作AI手機真正意義上的“元年”。畢竟今年,其同時踩準了手機行業整體回暖、AI浪潮從實驗室走向落地的節奏。
在此背景下,AI手機,亦已從最初的單一品類的“加分項”,轉變為全機型的“必選項”。而這,推動了行業整體向前躍進的同時,由此所牽動的新的商業生態,等待被啟用。

AI手機需要自證

AI,可以說是2024年,手機行業整體回暖背後的幕後推手之一。
據Canalys預計,2024年,AI手機滲透率將達到17%,預計2025年AI手機滲透將進一步加速,推動全球滲透率將達到32%——AI手機僅用了一年多,就走完了“老大哥”摺疊屏手機六年都未能走到的路。
儘管資料增長迅猛,但統計口徑卻略顯微妙,畢竟在手機廠商擂響戰鼓的背景下,但凡是新推出的機型,沒有人將自己與AI撇清。AI幾乎已經成為各家旗艦的核武——可以不用,但必須要有。
究其所因,在摺疊屏半死不活之際,當下的智慧手機行業,太需要一個新的噱頭來救命了。
這得從前幾年,智慧手機行業去“鬼門關”走的那一遭講起。彼時,一直推著消費電子賽道往前走的摩爾定律,正面臨瓶頸,這直接導致手機廠商和軟體廠商“踢默契球”,推動硬體換新的打法失效。
為此,恐慌的廠商們甚至將PC端用以另建門檻的光線追蹤復刻到手機端,可手機市場並不像PC市場那般,同遊戲、生產力強繫結,因此最後效果並不算好。而諸如影像、摺疊屏等救國路線,作用有限,整體上只能服務於垂類需求,很難帶動大規模的換機浪潮。
而AI則不然,由於端側AI相比過去智慧手機對效能側的挖掘有著顯著不同。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光子星球,從硬體層面來看,AI模型不太吃小核,更看重NPU的能力,且最好有著大記憶體、高記憶體速率支撐。
因此,智慧手機若想一躍成為AI手機,或在AI應用側獲得更好的體驗,硬體方面勢必將重構。而這,自然意味著換機。要想把這個故事講通,有一步極為關鍵,即說服廣泛的消費市場為AI手機買單。
光子星球今年年中的調研,各大品牌AI手機,在門店內都顯得清冷涼薄,無論是顧客,還是店員,對其的態度都難言熱切。近日,SellCell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Apple Intelligence使用者以及87%的Galaxy AI使用者,都認為在其使用過程中,AI缺乏價值或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這倒也不難理解,畢竟畢竟像總結PPT、通話摘要、圖片生成這類功能,大多數使用者很難用得上——即便再怎麼迭代升級,能力再強,AI手機終究難以擺脫垂直需求的桎梏,重蹈摺疊屏的覆轍。
因此,儘早向用戶呈現端側AI的價值,已然成為了手機廠商的當務之急。
縱觀今年下半年釋出的新機,無論是蘋果三星,還是榮米OV,都絲毫沒有吝嗇墨水,在釋出會、線下門店物料裡猛猛堆料,並在此前AI修圖、AI對話的基礎上,端出了諸多系統級的深度應用。
這其中,最具想象力、最吸引人的,莫過於AI讀屏所實現的“自動駕駛”,AI透過獲取手機螢幕資訊,自動同應用進行互動,從而執行使用者指令——趙明在榮耀新品釋出會上破圈的“一句話點咖啡”,正是基於此番能力。而在消費語境內,率先祭出這張王牌的榮耀,亦賺足了使用者心智。
這意味著,現階段AI手機已從整合AI玩具、工具,逐漸深入手機互動、系統層面,並展現出對於傳統手機的顛覆性。而這種深度嵌入的AI互動,既可能會推動真正的端側AI大洗牌,或許也會為手機廠商醞釀出新的商業模式。

AI是救命稻草

“效能過剩在AI時代是個偽命題,遊戲和拍照場景對效能的要求非常高,堆料也不完全做無用功,晶片製程工藝的進步,其實為AI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一位手機廠商人士表示,端側AI對系統的要求本就很高,而到消費級產品則更高。例如最簡單的散熱,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很難,手機行業才剛剛開始解決底層的記憶體佔用問題。過去一年,針對端側部署,不少手機廠商也做了諸多最佳化動作,只是由於消費者感知不強,所以往往被忽略。
端側部署最大瓶頸在於手機計算資源的使用,尤其是記憶體佔用。當端側化功能越多,計算佔用就越多,加之硬體廠商一般不會專門預留記憶體,因此大部分廠商都會根據端側化AI功能的需求來動態調配。
以OPPO為例,此前上線的端側架構“AI LoRA”,便採用了動態調配的解決方案。具體原理是架構提供了三個端側化功能,一個被基礎模型佔用,另外兩個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據悉,該解決方案的記憶體峰值佔用,可以節約75%。
架構逐漸成熟,意味著生態的大規模改造開啟。有手機廠商人士表示,“明年釋出會內容估計會更長”。原因在於對硬體的描述,將被AI功能替代,後者依賴體驗,需要更多時間來呈現。
除了手機廠商,包括智譜在內的大模型公司,在年末都基於智慧體的任務規劃與螢幕資訊理解能力,上線了透過自然語言指令實現複雜任務的快速執行功能。
有業內人士表示,手機廠商和應用開發者的關係並非完全對立,目前階段主要是合作關係。“對於開發者來說,使用者下載了應用不等於使用,端側AI有助於提升開啟頻次,手機廠商也需要與開發者合作,讓端側AI助手使用起來更絲滑。”
應用廠商最明顯的優勢集中在垂直領域的消費資料。以拍照觸發服務為例,單是連線到OTA,背後需要千萬級垂直資料做專項訓練,手機廠商既缺乏相關資料,也沒有必要重複造輪子,從而與開發者能夠形成穩定的合作。
“事實上一步直達的呼叫,比如導航和購物,其實對於應用開發者來說是樂見其成的,因為手機廠商用直達的方式把服務推給了使用者。”某手機廠商負責人表示,既有的移動端服務已經非常飽和,它們現在更關注如何讓使用者快速地直達服務,特別是在他需要的時候,如果入口越淺,呼叫頻率會越高。
即便如此,在年末新機的AI功能展示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手機廠商的話語權,正隨著端側部署加速而增長。當趙明用榮耀展示瑞幸點單,亦或是Magic OS 9.0上線一鍵購物比價這類功能時,鮮少有人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開啟微信小程式,還是美團PP,亦或是餓了麼,是基於使用者習慣,還是有一定比例的商業化權重?
毫無疑問,依靠直達,各手機廠商的智慧助手將可能改變現有的手機互動形式——從手機應用到智慧助理,從單純的點觸式到點觸、自然語言、意圖識別的多種互動形式。這意味著手機廠商“入口”地位進一步被強化,未來他們在應用分發上的控制權提升——這將是繼預裝應用之後,另一次“流量入口”的爭奪。

能否改變使用者習慣?

使用者是否為AI手機買單是唯一衡量指標。
早前SellCell分別向1000名iPhone和Galaxy使用者發放的問卷調查整體上呈現購買決策與使用習慣錯配的情況。大部分人對於AI功能的價值持懷疑,且付費意願低,但接近半數的使用者又認為AI功能是一個重要決策依據。換句話說,使用者認為AI功能很重要,但實際使用體驗並不佳。
原因在於基於PC端的大模型放到移動端有些“水土不服”。現有大模型廠商大多依託PC瀏覽器輸出服務,偏重於生產力工具,這與移動場景並不完全貼合。例如公共場景下,語音互動顯然不及點觸互動;文件總結與文章撰寫的使用頻率也不及朋友圈文案生成。
日前,彭博社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稱,iOS19將會放棄接入ChatGPT,改為採用自研模型。
AI手機的另一個敵人來自於習慣。現如今,傳統手機操作邏輯已經非常成熟的情況下,AI功能的確極大地簡化了使用者使用習慣,只是適應全新的互動,使用者側仍然需要時間。就像從數字機過渡到智慧機時,使用者接受移動生態和全新的點觸互動,也是花了幾年時間。
當下手機廠商們不斷髮力AI功能,如AI讀屏,或許是希望在下個時代提前完成場景或商業模式的探索。
技術能否撬動使用者使用習慣的轉變,仍不確定。畢竟手機作為一個工具,使用者在使用時有著強烈的控制慾望,而AI則可能帶來過度的“智慧化”,讓使用者感到失去掌控感。而如何透過一步步的引導,逐步讓使用者接受並依賴AI,仍是廠商需要攻克的市場難題。
你會為AI手機買單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