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逐漸成熟,意味著生態的大規模改造開啟。有手機廠商人士表示,“明年釋出會內容估計會更長”。原因在於對硬體的描述,將被AI功能替代,後者依賴體驗,需要更多時間來呈現。除了手機廠商,包括智譜在內的大模型公司,在年末都基於智慧體的任務規劃與螢幕資訊理解能力,上線了透過自然語言指令實現複雜任務的快速執行功能。有業內人士表示,手機廠商和應用開發者的關係並非完全對立,目前階段主要是合作關係。“對於開發者來說,使用者下載了應用不等於使用,端側AI有助於提升開啟頻次,手機廠商也需要與開發者合作,讓端側AI助手使用起來更絲滑。”應用廠商最明顯的優勢集中在垂直領域的消費資料。以拍照觸發服務為例,單是連線到OTA,背後需要千萬級垂直資料做專項訓練,手機廠商既缺乏相關資料,也沒有必要重複造輪子,從而與開發者能夠形成穩定的合作。“事實上一步直達的呼叫,比如導航和購物,其實對於應用開發者來說是樂見其成的,因為手機廠商用直達的方式把服務推給了使用者。”某手機廠商負責人表示,既有的移動端服務已經非常飽和,它們現在更關注如何讓使用者快速地直達服務,特別是在他需要的時候,如果入口越淺,呼叫頻率會越高。即便如此,在年末新機的AI功能展示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手機廠商的話語權,正隨著端側部署加速而增長。當趙明用榮耀展示瑞幸點單,亦或是Magic OS 9.0上線一鍵購物比價這類功能時,鮮少有人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開啟微信小程式,還是美團PP,亦或是餓了麼,是基於使用者習慣,還是有一定比例的商業化權重?毫無疑問,依靠直達,各手機廠商的智慧助手將可能改變現有的手機互動形式——從手機應用到智慧助理,從單純的點觸式到點觸、自然語言、意圖識別的多種互動形式。這意味著手機廠商“入口”地位進一步被強化,未來他們在應用分發上的控制權提升——這將是繼預裝應用之後,另一次“流量入口”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