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吳華秀
編輯丨陳彩嫻
“最近有什麼優秀的靈巧手專案可以聊聊嗎?”這是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投資人羅方最常問的一句話。
那段時間,靈巧手領域彷彿一夜之間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新專案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那些已經投資了機器人本體或專注於本體上游的投資人,幾乎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了靈巧手這一細分領域。
然而,投資人們的心態卻頗為矛盾:一方面,他們糾結於靈巧手的商業邏輯是否能夠真正閉環,畢竟在工業場景中,傳統的夾爪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需求;另一面又擔心手慢則無,沒趕上趟,“不管怎麼樣,先投一個再說”。
自 2024 年下半年至今,靈巧手領域的廠商數量已超過二十家,且不斷有新玩家加入。這種湧入現象無疑表明,這一賽道正被廣泛看好。
“與其說是壓力,不如說人多熱鬧,才會有活力。”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 AI 科技評論採訪時表達了相似的看法。
靈巧手作為一個新興賽道,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業態,也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與機器人本體領域一樣,靈巧手市場仍處於百家爭鳴的階段,各廠商的技術路線各具特色,很難斷言哪種路線是絕對正確或錯誤的。
“現在硬體已經相對齊全,廠商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硬體效能、負載能力和自由度上,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將 AI 能力融入靈巧手的設計中。”
有趣的是,部分靈巧手廠商之間甚至會互相購買對方的產品。對此,不少廠商表示並不介意競爭對手購買自家的靈巧手,因為對方能夠學習的只是自己過去的產品,而新一代產品已經在研發中,因此並不擔心被抄襲或追趕。
除了專注於靈巧手的廠商外,許多本體廠商也紛紛宣佈進軍這一領域,推出了各自的靈巧手產品。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公司最終會選擇自研靈巧手。
然而,另一個更為廣泛的共識是:靈巧手市場足夠龐大,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玩家。只要企業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就有機會在這一市場中生存並發展壯大。
隨著靈巧手領域的新面孔不斷湧現,這一賽道變得擁擠起來。除了上游廠商虎視眈眈外,本體廠商的入列名單也在迅速擴充套件。
智元、傅利葉、魔法原子、星動紀元等具身智慧企業早已陸續推出相關產品。例如,智元早在 2023 年推出靈巧手 SkillHand,2024 年自由度升級為 19 個;傅利葉 2024 年釋出的人形機器人 GR-2 上搭載了 12 自由度靈巧手;不久前,魔法原子推出第一代靈巧手 MagicHand,11個自由度,可實現抓、握等複雜動作。
尚未釋出產品的廠商也在積極籌備中。老牌廠商匯川技術積極佈局,在各大平臺釋出英雄帖。就連一向酷愛炫運動技能的宇樹也重磅預告將在 3 月推出靈巧手。
一時間,靈巧手似乎成了本體廠商的標配。在這場浩浩蕩蕩的造手運動中,也有一些本體初創企業明確告訴 AI 科技評論,他們不會考慮做手,而是將精力更多放在本體上,專注尋找場景做落地,“靈巧手有很多替代方案,不一定要自研。”
那為什麼部分本體廠商熱衷於做靈巧手?
一家本體廠商向 AI 科技評論解釋,機器人的操作能力是運動控制的核心之一,價值量高。作為操作的末端執行器,靈巧手的重要性隨之提升。他們與一些靈巧手廠商、觸覺感測器廠商有合作,同時內部也在自研電機與靈巧手。之所以選擇自研,還在於目前市面上的靈巧手“貴且不好用”。
首先,目前市面上靈巧手廠商的產品大多價格高昂,一隻手動輒五萬、十萬,極大抬高了人形整機成本。廠商自研首要目的是出於整體降本考慮,否則整機價格居高不下。
面對本體廠商的苦惱,靈巧手廠商也開啟了降本趨勢。據悉,因時機器人某款靈巧手的單隻零售價已從過去幾年的 5 萬下調為 3.5 萬,批次售價還可以更低;靈心巧手新品靈巧手也下探至萬元內,售價僅 8 千元。
其次,當下靈巧手還處在技術持續突破階段,尚未建立起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本體廠商依然可以實現一定程度自研。一位業者告訴 AI 科技評論,廠商自研靈巧手,一方面是要緊跟行業動態,儘量縮短靈巧手技術突破後,企業跟上的時間;另一方面,廠商自身也可能會創造突破,一躍成為領頭羊。
此外,現在靈巧手可靠性欠缺,容易損壞。同時,不同工作場景對靈巧手的需求各異,本體廠商需要對採購的產品進行二次調整,自研靈巧手有助於設計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這筆帳綜合算下來,還是自研的價效比最高。”
面對本體廠商自研靈巧手,靈巧手廠商們持樂觀態度。
多家靈巧手廠商表示,與其說本體廠商是競爭對手,不如說是目標群體,他們樂於見到大面積使用靈巧手的局面。一旦本體廠商自研靈巧手,他們可以直接提供不同模組,由本體廠商自行選用、設計靈巧手結構。這樣,他們能夠專心打磨核心部件,控制成本。
事實上,無論是自購必要模組進行靈巧手自研,還是直接採購靈巧手做訓練,對一些本體廠商而言是並行不悖的選擇。
然而,自研靈巧手說來簡單,實操困難。“只是做一個機械框子很簡單,但中間會有很多技術細節比較困難。”投資人羅方告訴 AI 科技評論。馬斯克也曾對外透露,Optimus 靈巧手的工程量可能會佔到整機開發工程的一半。
據瞭解,有本體廠商嘗試自研後,知難而退。知情人士表示,一家處於估值第一梯隊的本體廠商改變了原先自研靈巧手的路線,不再主動往這塊投入資源。因為他們發現,做好一隻手要投入的資源不亞於研發一個本體。
一些投資人也並不看好本體廠商做靈巧手,認為這樣業務鋪太大,難免分身乏術。本體廠商作為整合商,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用於硬體打磨和整機整合上。
靈巧手廠商間的“左”與“右”
若本體廠商並非真正的競爭對手,那剩下的角逐就出現在靈巧手廠商之間。
目前市場上靈巧手廠商不下一二十家,各有特色。其中,傳統機器人出身的廠商佔據重要地位,它們通常擁有成熟的業務基礎和市場份額。例如,因時機器人以微型伺服電缸起家,睿研智控則以電控技術見長。
以微型伺服電缸為例,其應用範圍極為寬泛。對因時機器人而言,人形機器人固然是一個前景明朗的方向,但當前業務重點和主要營收仍集中在工業和消費級市場。這種多元化的業務佈局不僅降低了市場風險,也為未來的技術拓展提供堅實基礎。
一位投資人向 AI 科技評論分析指出,若初創團隊直接與這些傳統機器人廠商競爭,將面臨巨大挑戰。這不僅體現在產品力的比拼上,更在於傳統廠商多年積累的商業能力和市場資源。因此,初創團隊必須找到與傳統廠商的差異化優勢,避免正面硬碰硬,否則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
加大對 AI 的投入被視為初創團隊的一條出路。傳統機器人廠商雖然技術積澱深厚,但全面轉向 AI 並不現實,這為初創團隊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的機會。透過另闢蹊徑,初創團隊不僅能在技術上形成獨特優勢,還能在融資過程中獲得更多青睞,從而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最終,這位投資人選擇出手投了一個專案,主要看中創始團隊在靈巧手和感測器領域多年的工作經驗。這一選擇背後有其深層次的邏輯:單純做靈巧手而不涉及觸覺和演算法,會導致研發過程中需要多方協作,難以實現內部統一。例如,在演算法持續迭代的過程中,觸覺感測器等硬體也需要同步調整。
據瞭解,騰訊機器人實驗室 Robotics X 在研發靈巧手時,通常採用三人一組或多人合作的模式,透過緊密協作來確保各部分的協同最佳化,否則難以推出具有競爭力的 Demo。
無論是新玩家還是老玩家,都面臨一個共同的現實問題:當前靈巧手的技術路線尚未收斂,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
首先,在手指數量這一顯而易見的方面,市場上尚未達成一致。目前,大多數場景仍依賴夾爪完成任務,而三指、四指和五指靈巧手則各有擁躉。例如。帕西尼則主要採用四指設計,認為小手指在實際作業中用處不大;靈心巧手則基於模組化設計,能夠生產三指、四指和五指靈巧手;而因時機器人、睿研智控等廠商則主要聚焦於五指設計。
在通用性方面,多家廠商一致認為五指是最佳選擇。靈心巧手 CTO 周永指出,五指設計能夠完全對映人類手部資料,對映程度越高,靈巧手的智慧化和通用性就越強。因時市場總監房海南也強調,儘管當前技術路線多樣,但最終還是要以場景需求為導向。
在技術路線尚未明確的情況下,技術研發成為重中之重。選擇哪種方案,直接關係到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表現。靈心巧手的策略是內部多個團隊並行研究不同技術路線,如繩驅、連桿、氣動等,幾乎涵蓋了市面上所有主流方案,公司內部甚至擺放了二十多隻不同設計的靈巧手。而其他一些廠商則青睞於專攻一點,選擇押注一到兩個方向。
為了更快促使技術路線收斂,一位投資人為其投資的靈巧手團隊提出了透過大量優質 Demo 吸引注意的策略,透過吸引大量使用者嘗試以迅速跑通路線。這一策略與宇樹的成功經驗不謀而合。宇樹透過釋出各種極限運動的 Demo 影片,如跑坡、打拳、前空翻等,迅速吸引了廣泛關注。“宇樹只要不斷在抖音、TikTok上發東西,就會有人去買。”
然而,一個難以忽視的現實情況是,當下靈巧手還多以 Demo 為主,能實現大規模量產的廠商還是少數。據悉,目前出貨量位於前列的廠商主要是因時機器人、靈心巧手。
整體而言,靈巧手賽道仍處於新興階段,但競爭已是一場馬拉松,比拼的是長期堅持與耐力。技術涉及面廣且深,短期爆發力不足為憑,持久努力才是關鍵。
多家廠商向 AI 科技評論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先活下來,才能談未來。
結語
靈巧手並非新事物,早有 50 年的研究歷史。過往,靈巧手一直並非主流,往往在教科書中被簡單提及,抑或是在部分實驗室裡操練。更受歡迎的,是二指夾爪。
Grasplt 軟體的創作者 Matei 曾在2011年 IROS(國際智慧機器人與系統大會)大會上,圍繞靈巧手話題下過一個著名論斷:兩指夾鉗(Gripper)可以解決人類社會 95% 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即使有靈巧手也難以解決。
這一觀點並非孤論。當時,許多人認為靈巧手並沒有實際應用價值。一些業者也曾嘗試過多種靈巧手,但它們的功能在當時受到了硬體和模擬演算法的很大限制。彼時投身於研究靈巧手的人並不多。
2024 年開春爆火出圈的斯坦福大學的炒菜機器人 Mobile Aloha,儘管只是一個二指夾鉗,但依然能握穩鍋鏟展示廚藝。
然而,現在人們對待靈巧手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開始意識到,擁有類似於人類的靈巧手,尤其是具有高度靈活性的靈巧手,將會改變很多事情。
“靈巧手在過去很多年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突破。”多位投資人向 AI 科技評論表達了相似觀點。儘管如此,他們依然還在樂此不疲地找專案。在他們看來,AI 技術的迅速迭代、資本和人才的大量湧入、現在機器人領域很多方法趨於成熟,可以交由產業界持續探索和做工程化突破,還會有種子選手值得期待。
對一些本體廠商來說,靈巧手是一定要擠上的牌桌,不能光等其他家做技術突破,唯恐落後;而對另一群本體廠商而言,或是囿於有限彈藥,或是出於對場景的理解,認為大投入幹靈巧手不夠經濟划算。還有一些不做人形,退而求其次選擇卡住零部件廠商的身位,既將目光望向具身熱潮,等著分一杯羹,同時也吃住其他領域的盤子,以圖快速實現造血。
靈巧手賽道一片熱鬧,在不久的未來,技術、產品、企業都會逐漸收斂。屆時,大浪淘沙見真金。



更多內容,點選下方關注: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

為什麼中國只有一個 DeepSeek?

萬字梳理:揭秘 DeepSeek 中的 RL 與 AGI 下一步丨AIR 2025

Andrej Karpathy 最新影片盛讚 DeepSeek:R1 正在發現人類思考的邏輯並進行復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