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集體漲價,全怪AI?

源丨鋅刻度(ID:znkedu)
作者丨孟會緣
編輯丨李覲麟
圖源丨midjourney
拿著4000元預算,以後還能買到最新款國產旗艦機嗎?答案或許會令很多人感到失望。
從消費端來看,手機漲價潮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近幾年間,使用者一直都能感受到國產手機有越來越貴的趨勢。
結合去年年底那波密集釋出的新品,以及2月底發售的小米15 Ultra,對比具體資料,國產旗艦手機基礎版(12GB+256GB配置為主)的整體漲幅區間約為100~500元,頂配版(16GB+1TB或更高配置)的整體漲幅區間約為300~1000元。
重點是,現今多數主流國產旗艦的品牌商,都已將基礎版旗艦機的價格拉到4000檔。難怪眾人直呼,花兩三千塊就能買到最新主流旗艦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有專家分析稱,國產旗艦價格上漲的一部分原因是晶片、儲存等上游元器件價格成本上漲、供應鏈成本上升以及研發投入持續加大。
另一方面,當DeepSeek在開年後幫忙實現了一次全民AI普及,其實也為外界深究手機廠商集體提價的動因,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當手機品牌都開始卷AI
作為行業風向標,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 2025)這個剛剛閉幕的國際秀場上,國產手機品牌卷終端創新應用與場景的態勢非常明顯,尤其是在“AI+”的結合與探索上。
相關報道顯示,今年的MWC迎來了一系列重磅新品的釋出,不少廠商直接借用“生態” 和“AI”來講新的主題故事,以期在增長放緩的智慧手機市場中打造新賣點和競爭力。
如小米在海外發布小米15 Ultra,推出小米澎湃OS2、小米平板7 Pro等多款“人車家全生態”新品;榮耀宣佈阿爾法戰略,投入100億美元構建“平臺級AI+全場景終端”生態,目標成為全球領先的AI終端公司;傳音展示了全場景互聯AI生態系統,呈現了CAMON 40系列影像旗艦手機、TECNO首款AI眼鏡等旗艦智慧產品……
圖源:華為手機官博
綜合MWC 2025的國產手機廠商動態來看,他們正從“硬體引數競賽”轉向“AI+生態”的體驗革命。其中,華為、小米、榮耀憑藉技術縱深構築護城河,而OPPO、vivo、一加等則透過開放合作與場景創新尋找突破口。
對比此前因AI技術發展不完善,導致AI一直未能成為驅動使用者購買手機的核心因素,多位業內人士預計,從2025年開始,這種情況將發生轉變。
在聯通華盛通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豐偉看來,DeepSeek的出現與普及,極大降低了端側AI的接入門檻,為AI商業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過去,只有少數大公司能夠投資大模型,而如今,每個終端廠商都有能力打造自己的AI模型。”
中興通訊高階副總裁、終端事業總裁倪飛則認為,未來三年AI將徹底改變手機行業,“AI大模型不僅能提供效率和功能,還能帶來情緒價值,而且它的進化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越我們的想象。”
圖源:榮耀手機官博
一個值得關注的行業背景是,TechInsights資料指出,2023年全球換機週期為51個月,中國使用者換機週期超過40個月,且2024年預計進一步延長。
在此情況下,業界普遍認為,手機終端將成為AI技術應用的重要載體,隨著AI不斷融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有望推動拉高消費者的換機意願,進而促使手機品類和市場規模迎來顯著增長。

使用者需求跟不上漲價節奏
但手機廠商跑得太快,都來不及等一等他們的忠實使用者。
“四五年前有人說‘晶片的價格就像沙子一樣’,友商品牌的旗艦機普遍在2500~3500元之間;華為的旗艦機在5000~7000元之間,和蘋果保持著相近的梯隊。”
5年過去了,有消費者對比發現,“友商的旗艦機普遍漲到了4000~6000元,翻了近2倍;華為的旗艦機標準和Pro依然維持5000~7000元之間,但推出的摺疊屏和非凡大師價格和其他品牌拉開了價格差距,基本已經來到萬元以上。”
消費端對國產旗艦漲價的感知
具體來看,各品牌基礎旗艦機的最新價格對比:小米14系列起售價3999元,小米15系列起售價4499元,上漲500元(小米15系列的漲價涉及8GB~12GB的記憶體配置升級,若嚴格對比同配置版本,實際漲幅為200元);OPPO Find X7系列起售價3999元,Find X8系列起售價4199元,上漲200元;榮耀Magic6系列的12GB+256GB版本起售價4399元,Magic7系列同配置版本起售價4499元,上漲100元。
就連子品牌也都在漲價:iQOO 12系列的16GB+512GB燃途版售價4299 元,iQOO 13系列同版本售價4699元,上漲400元;一加12系列的12GB+256GB起售價4299元,一加13系列起售價4499元,上漲200元。
部分品牌價格對照
不難發現,市面上多數國產旗艦機的基礎版價格,都已經來到4000元以上,已接近甚至超過600美元(約4352元)的高階分界線。
以小米為例,雷軍在預告15系列會漲價時,就稱“小米14將是最後一代3999元起售的數字旗艦”“後續將不再卡這個價位段”。小米中國區市場部副總經理王騰也曾公開發文表示壓力很大,別說加量不加價,就連保持上一代的價格都很困難。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34707元,摺合每月約為2892元‌。
此外,新浪科技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7成的使用者明確表示不接受手機漲價,他們認為廠商不應將成本上漲的壓力轉嫁給消費者。
具體的消費資料更加直觀,京東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Q4旗艦機銷量同比下滑8%,而中端機型(2,000~3,500元)則增長12%。

一場必須經歷的陣痛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產旗艦集體漲價是技術升級與市場戰略的必經“陣痛”,而AI則成為重構硬體價值與使用者付費意願的核心變數。
說得更直白一點,在國產旗艦手機紛紛陷入漲價潮的表象背後,是廠商在“成本上漲+技術升級+高階戰略”三重壓力下的必然結果,AI既是當下的成本推手,也是未來的溢價支點。
分開來看,首先是供應鏈成本上漲帶來的被動提價。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市面上能看到不少有關漲價潮的分析,大多集中於高通和聯發科推出的旗艦晶片,即驍龍8至尊*版和天璣9400的價格漲幅逼近天花板。此外,記憶體、儲存、螢幕、電池等堆料成本也在同步上漲。
彼時,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曾稱,驍龍8至尊版晶片的單顆成本達到180美元(約1308元),較第三代驍龍8的價格上漲了15%,幾乎佔據了高階智慧手機售價的四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AI技術在應用落地的過程中,倒逼軟硬體升級帶來的技術溢價。
相關報道顯示,國產廠商在AI研發方面的投入巨大:小米2024年預計研發投入超過240億元,且涵蓋多個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榮耀表示已持續投入100億元AI研發費用;OPPO斥巨資成立AI中心、建設資料中心等,其相關負責人表示AI是未來投入最大的技術研發方向之一。
同時,AI對硬體裝置也提出了更高的效能要求。如端側大模型70億引數需NPU算力超40TOPS(2023年僅10TOPS),芯片面積增加15%;隨著 AI 技術發展,資料處理量和速度要求提升,需要更高規格的記憶體來支援AI執行等。
最後是廠商衝擊高階市場的戰略選擇,也正好撞上了AI這個全球熱點。
相關資料表明,2024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2.1%,但高階機型(≥600美元)出貨量同比增長6.4%,佔比達25%。此外,蘋果佔據全球高階市場67%的份額。而中國廠商卻在低端市場面臨激烈價格戰(如REDMI、realme等子品牌內卷),轉向高階成為提升ASP(平均售價)和利潤率的必然選擇。
Counterpoint資料顯示,華為迴歸後,其在中國高階(≥600美元)市場份額從2023年的12%增至2024年的29%,蘋果份額從60%降至54%。這一視窗期促使榮耀、vivo、OPPO等中國廠商,透過AI、影像、摺疊屏等技術差異化手段構建品牌溢價,加速填補高階空白。
 圖源:品牌官博
如榮耀釋出的全場景AI戰略,就意在藉助MagicOS 8.0的意圖識別等端側大模型能力,對標蘋果生態;小米“人車家全生態”,則是可以透過HyperOS實現手機、汽車、家居的AI聯動。
挑戰與機遇並存。現階段廠商雖然透過AI技術走上了功能差異化、生態壁壘構建與供應鏈升級的道路,但其高階化目標的實現仍需綜合能力支撐——包括品牌認知(如華為Mate系列重塑高階形象)、渠道服務(OPPO線下體驗店AI演示)與長期研發投入(vivo每年15%營收投入AI)等。
對消費端而言,若是使用者願意為技術溢價買單,但這些硬體堆料卻最終沒能轉化為使用體驗升級,那就可能出現“價格敏感使用者流失”與“高階市場內卷”並存的局面。
至於品牌商能不能找到價格上漲和體驗升級的平衡點,那就要在市場的檢驗中,看各自的手段如何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