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技術落地與增長密碼,做AI硬體可能並不難

隨著Manus的大火,近期有觀點指出,在智慧體加持下,未來的每一款硬體都將是AI硬體。

AI手機、AI PC、AI眼鏡的密集釋出,預示著全球智慧硬體產業正迎來顛覆性變革。機器人、智慧穿戴、家居裝置等硬體與多模態AI深度融合,推動“物理AI”從概念走向現實。
然而,技術整合難、互動體驗差、品牌從0到1構建不易等問題,仍是橫亙在智慧硬體企業面前的“三座大山”,亟需產業鏈協同破局。

AI重塑硬體產業:
“智變”浪潮中,難題待解
大模型的創新,在虛擬層面,為聊天機器人和智慧體的快速滲透提供了澎湃驅動力。
而當大模型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一場由AI驅動的硬體革命正在加速。從智慧手錶、機器人到智慧家居,硬體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具備感知、決策甚至情感互動能力的“新物種”。黃仁勳曾經預言的“物理AI”浪潮已然開啟: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開始承擔工廠任務,AI眼鏡嘗試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互動終端,智慧玩具透過多模態大模型實現“有溫度的陪伴”。
然而,這場變革並不是一條“能見度清晰”的坦途。
定見諮詢釋出的《AI硬體全景洞察報告》指出,當前AI硬體面臨三重矛盾:一是技術整合的高門檻與中小企業研發資源的矛盾,二是使用者對“類人互動”的高期待與產品體驗滯後的矛盾,三是新品牌從0到1構建市場認知的高成本,與流量紅利消退的矛盾。例如,某頭部掃地機器人廠商曾投入千萬級研發費用,仍因對話延遲、場景覆蓋不全等問題導致使用者流失;而一家新興AI玩具品牌在抖音等平臺獲客成本同比上漲40%,陷入“有技術無增長”的困境。
此外,AI智慧體推動了軟硬體協同的創新商業模式,硬體產品的高價值區向著軟體偏移。也就是說,以往基於軟體功能的訂閱付費模式,正在轉向基於價值付費,以最終交付成果評估價格,例如AI律師寫的起訴書等。這給硬體廠商留下了難題:在千人千面的客戶需求面前,如何證明自己的專業性?

從0到1突圍VS傳統硬體轉型:
兩種路徑的生存法則
無論對於新品牌還是傳統硬體廠商,AI浪潮既是機遇也是生死考驗,兩者需要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
一些傳統廠商,謹慎地使用“漸進式改造”跨越鴻溝。例如,家電、消費電子等成熟品類的智慧化升級,需平衡技術投入與商業回報。個別智慧手錶品牌的做法是,在不更換主晶片的前提下,讓舊款裝置接入大模型語音助手,使產品溢價提升。這揭示了一個現實:傳統硬體+AI不等於簡單疊加功能,而是透過模組化方案降低試錯成本,在存量市場中尋找增量價值。
而另一眾新品牌,選擇用場景撕開裂縫。
來自定見諮詢的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AI硬體創業公司中,87%選擇從垂直場景切入。深圳某AI玩具廠商依託端側大模型方案,大幅度壓縮兒童故事機的響應速度,並在短影片平臺精準投放“AI育兒夥伴”內容,重新整理了相關品類的月度GMV。其核心邏輯在於——不做“大而全”的通用硬體,而是聚焦“家長陪讀焦慮”這一細分痛點,用超預期體驗建立認知壁壘。
做增長,生態鏈的高效協同正在顯示其價值。

一場關乎AI硬體未來的關鍵對話
在這場軟硬體協同進化的戰役中,火山引擎、英特爾等致力於提供基礎解決方案的廠商,正成為破局關鍵。它們提供的不僅是晶片、演算法、即時音影片、流量平臺等單點能力,更是從硬體設計、技術整合到品牌增長的完整生態支援。
4月2日,火山引擎聯合英特爾將在深圳舉辦AIoT“智變浪潮”技術沙龍。這場活動聚集了晶片廠商、技術方案商、頭部品牌方及投資機構,試圖從技術融入、體驗重構、增長進化三個維度尋找答案。
在活動現場,火山引擎從行業解決方案、邊緣智慧、對話式AI、豆包大模型、生態合作等不同角度,解讀如何驅動AI硬體技術的落地;釦子團隊將釋出一站式AI硬體方案;英特爾團隊將披露“AI PC+釦子”端雲協同方案,展現AI智慧體新體驗;巨量引擎團隊則拆解AI硬體商家如何在抖音做好生意增長,揭秘“技術營銷”新正規化。
此外,樂鑫科技、廣和通、靈優智學和潛在空間等硬體與品牌廠商,將分享多模態AI的端側應用、AI出海、AI玩具互動體驗等主題內容。圓桌論壇將關注硬體理解能力的“互動臨界點”,錦秋基金、Linkloud、小鐵科技、四博智聯等將聚焦探討AI硬體未來趨勢與X種可能。
毫無疑問,當AI開始觸控物理世界,硬體革命的勝負手不再是單點技術突破,而是生態協同的效率。留給產業的時間視窗,正在收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