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原名查良錚,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和翻譯家。本書是國內首部穆旦權威傳記,兼為穆旦詩歌評傳。全書以穆旦的生平經歷為線索,結合詩人各個時期的詩歌創作,敘寫了穆旦作為詩人的一生,也追蹤勘測了他那些傑出詩歌的源頭。
穆旦的妻子、南開大學教授周與良曾在《穆旦詩文集》出版之際撰文懷念他,講述詩就是穆旦的生命,他始終相信手中的這支筆“會重新恢復青春”;直到生命的盡頭,他對家人交代的遺言也是關於自己翻譯的拜倫和普希金的詩歌。穆旦的詩作對於學者研究也有著影響,錢理群的著作《豐富的痛苦》標題即來自於穆旦的詩《出發》:“給我們善感的心靈又要它歌唱/僵硬的聲音……你給我們豐富,豐富的痛苦。”藉助於檔案、採訪資料、抗戰史、回憶錄、日記等,本書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歷史圖片,並詳細書寫了一個詩人以及他所身處的那個時代。
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是英國文學的開山鼻祖,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第一座豐碑,位列歐洲中世紀四大史詩之首。史詩歌吟、紀念、反思的是英雄與民族之死這一主題。詩歌開頭和結尾描述的是一場感人的“異教”葬禮,托起了史詩前後呼應、充滿隱喻象徵的敘事。三場搏鬥,殺怪刺龍,構成史詩的敘事主線,塑造了一個古日爾曼英雄“蜂狼”貝奧武甫。
本書為翻譯家、學者馮象譯註,系絕版30年後全新增訂:評註擴充四倍,覆蓋所有重要校補、神話典故、歷史背景等,總計7萬餘字;文末附有貝學小辭典、大事年表、人名族名地名錶、三國王室譜系圖等輔助閱讀材料。
譯者馮象,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耶魯法律博士,清華大學梅汝璈法學講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倫理和西方語文。他的著作包括《木腿正義》《政法筆記》等。
上海教育出版社·萬鏡MirrorForest 2025-1
新聞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受益於真實和及時的新聞帶來的有效資訊,也受困於虛假和氾濫的訊息。新聞業的問題是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時代特有的,還是新聞本身所伴隨的?本書中,我們回到報業的早期階段,回顧新聞是怎麼產生的,以及它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17—19世紀,歐美等國經歷了各種形式的政治變革,與這些變革相伴隨的是早期報紙行業的發展。作者在講述這兩百多年英國、歐洲大陸和美洲人們製作、閱讀報紙的故事的同時,也闡述了新聞如何成為公共生活的中心,並且展示了報紙不僅僅是單純的資訊載體,它還幫助定義了共同體。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認為每日消費報紙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大規模儀式”,需要“幾乎恰好同步的消費”。如今我們所擔憂的許多新聞界問題,在早期報業普遍存在。本書作者馬修·J. 肖,系牛津大學王后學院圖書館館長,曾任英國國家圖書館美洲館首席館長。
曾被視為激進的一些論調如今已變得司空見慣,三十年前不可想象的觀念已成為主流。作者在前言中寫道,這些觀念變遷的速度可以用來形容任何政治運動的進步,包括女性主義,“在這一資本主義高度發達且變化迅速的歷史時刻,它的典型標誌是精密的技術、殘酷的社會斷裂和嚴重的環境危機。”
本書收錄了20世紀90年代布拉伊多蒂的論文。自面世以來,《遊牧主體》一直引導著歐陸哲學和女性主義理論的討論。本書探索當代主體性的構成,尤其是歐陸哲學和政治理論中的差異概念。作者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出發,透過思考女性主義與技術、歷史事件和流行文化的關係,重塑了操演、性差異和複雜性的概念。當下,最偉大的遊牧者就是資本本身,作者寫道,“市場經濟在線上和線下一樣執行,它透過產品、資本、資料和位元組的流動系統來運作。”另一方面,人的流動性則受到更多限制和高度控制。資訊和資料的流通比個人的流動更為自由。
作者羅西·布拉伊多蒂(1954-),索邦大學哲學博士,當代哲學家,女性主義理論家,歐洲女性研究的先驅。
“無法確定方向的時候,做所有年代都值得做的事情。”兩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教授劉擎和清華大學社學會系副教授嚴飛在哈佛大學訪學期間進行了八次對話,話題涵蓋教育、旅行、鄉愁、痛苦等等。在一次談話中,兩人從熱播的影視劇《繁花》中對上海90年代繁華榮光的懷念講述到了歷史濾鏡或許存在——人們會因為當下的焦慮挫折變得充滿鄉愁,又論及當下境況存在諸多不確定,對此人們應當選擇去做在所有時代和所有歷史條件下都值得做的事,像是鍛鍊身體、閱讀、寫作和思考、關心公共事務、像匠人一樣耐心磨鍊自己的技能等等。
為什麼學了那麼多知識,離真實世界卻越來越遠?可能是因為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世界就是參考答案。兩位作者結合歷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學、社會學等眾多元素透過對人與世界重大問題的對話與追問,解讀社會的發展與複雜性,解析時代與自身的困惑,反思我們的處境和對自我的認同與理解,為進退失據的現代人在確定性和開放性當中找到“卷”與“躺”之間的第三種可能性。
國庫豐盈虧損顯現著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敗,是一個王朝經濟走勢的重要風向標。在中國歷史的長河裡,每個國庫充實的王朝都是經濟發展、財政穩定、收入提高、物質豐富的朝代。大唐的錢帛庫藏制度,既是七至九世紀大中華的經濟主脈和延伸,也是向日本等周邊國家傳播的典範。
《大唐國庫》是一部研究古代國庫制度之作,從國家預算、會計審計、收支出納、錢帛財物、府庫調撥等方面,系統地闡述了唐代國庫的機構、職能、制度和沿革,引用出土文物,挖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史實,印證了古代盛世國庫由繁榮到斷層的嬗變。絕版三十多年後,本書得以再版,就像學者孫英剛評價的,本書不但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而且更新了研究方法,使眾多隋唐史相關學者和學生受益;而且文字清晰、圖文互證,是史學推動公眾教育的典範。
“我從小便發現自己擁有一種不同尋常的能力,那就是在看書或思考的時候,我會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有一次,整整兩天,我頂著大雪和凍雨,在一條山道上邊長途跋涉邊思考。”比爾·蓋茨寫道。本書為比爾·蓋茨親自撰寫的首部個人傳記,2025年2月4日全球中英文同步出版。
比爾·蓋茨是當代具有影響力、引領變革的商業領袖和慈善家之一。這本書講述的便是他的成長故事。比爾·蓋茨在20歲從哈佛大學退學,創辦了一家日後成為行業巨頭的軟體公司,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本書不僅是一位企業家的傳記,也是一部關於計算機和微軟成立初期的發展簡史。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一覽美國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樂觀主義和技術變革,以及個人電腦的興起過程。
大象的命運如何與人類交織?大象出沒於人類歷史與生活的各處角落:歐洲史前洞穴壁畫中的猛獁象,“盲人摸象”的寓言,昂貴的象牙製品,羅斯福的獵象傳奇,馬戲團中的大象表演……許多有關大象的謠言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它們在將死之時走向“大象墓地”,會為同伴的死而哀悼哭泣;它們沒有關節、害怕老鼠、一生只交配一次……它們在動物園裡被視作人類的朋友,卻也不時扮演飼養員的殺手。
本書利用廣泛的資料,包括市政檔案、博物館的藏品、動物園的記錄、獵手的回憶錄,以及與大象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訪談等,探尋人類關於大象的諸多認識與觀念的起源,揭開大象的形象被人類所塑造的歷史。如評論所說,本書為動物史與文化史研究的範例。作者為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歷史學教授,譯者陳珏現為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長聘副教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董子琪,編輯:姜妍,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