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瓦爾達|超酷的人生,超酷的導演

本文轉自:廣圖紀錄片中心
在世界電影史的頭十年,短片獨佔鰲頭。某種程度上,這是技術和資金等諸多限制的結果。
幾十年後,當長片佔據主流,短片一度沉寂,卻又慢慢獲得了新的藝術使命——短小精悍,操作靈活的短片給藝術家們提供了探索的空間,大大擴充套件了表達的邊界。
如今,世界彷彿重走輪迴。
*世界上第一“段”紀錄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
在世界短片的歷史上,女性電影人有著出色的表現。
電影的誕生地法國,世界上第一部根據指令碼進行拍攝的短片《甘藍仙子》由女性電影人愛麗絲·蓋伊創作;謝爾曼·杜拉克是法國電影界第二名女性導演她創作的《貝殼與僧侶》(片長41分鐘)被稱為世界上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
而幾十年之後,法國又出現了一位在世界電影史上舉足輕重的女性代表——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有著諸多身份,她是攝影師,電影導演,裝置藝術家,女性主義者等等。作為導演,她是法國新浪潮初期唯一的女性導演,提出了區別於文學的“電影書寫”。她不僅在劇情片和紀錄長片上頗有建樹,在紀錄短片領域的成就也同樣令人稱歎認為:“短片有一種衝力,而且在衝力、寫作和拍攝之間沒有很多間隔,具有快速效力。”
今天,我們將為您介紹這位著名的女性紀錄片人阿涅斯·瓦爾達以及她出色的紀錄短片作品。
(本文主要資料來源《阿涅斯·瓦爾達:電影書寫》以及《阿涅斯的海灘:瓦爾達訪談錄》,相關書籍可在廣州圖書館借閱)
新浪潮祖母的紀錄片生涯
主觀性與普遍性,虛構與非虛構
1928年5月30日,阿涅斯·瓦爾達(原名阿萊特·瓦爾達)出生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她的母親是法國人,親是希臘人。納粹佔領時期,她們全家遷移到法國的塞特。青年時期,她在盧浮宮學院學習攝影課程,在索邦大學旁聽加斯東·巴舍拉的哲學課
1948年,她開始以攝影為生。一開始主要拍攝兒童寫真1951年,她受邀加入讓·維拉爾的國家人民劇院,成為該劇院的官方攝影師,併為法國的著名演員們拍攝了大量的肖像照片。
1957年,周恩來總理的邀請,阿涅斯·瓦爾達及其所在的攝影團來到中國,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批來華拍攝的外國攝影師途徑北京,天津,上海,桂林,廣州,拍攝了大量照片。瓦爾達與中國有著很深的緣分,她還曾以中文顧問的身份,參與了克里斯·馬克的紀錄短片《北京的星期天》的創作。
*瓦爾達在中國
*瓦爾達鏡頭下的中國
靜態的攝影並不能滿足瓦爾達。1954年,她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短角情事在這之前,瓦爾達只看過三四部電影。完全出於個人經驗和想象進行的電影書寫,卻意外成為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前奏。
“新浪潮之父”、《電影手冊》創始人安德烈·巴贊在戛納電影特刊上介紹《短角情事》為“自由而純粹的電影”其影片低成本,自然光,高效率的小預算製片方式及作者性也成為了新浪潮運動的主要特徵。“作者論”強調導演在一部影片中的絕對地位,導演可以充分表達藝術想法,發揮獨特創造性,不需要聽從資本,取悅大眾,具有極大的自由。新浪潮電影試圖打破邏輯嚴密的故事結構,將對客觀現實生活的真實轉向心理和精神真實,反抗“工廠流水線式”生產的電影。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複雜的內心,命運的偶然和日常生活的荒誕。——《阿涅斯·瓦爾達:電影書寫》)阿倫·雷乃擔任了短角情事的剪輯師,他還將瓦爾達介紹給了戈達爾、夏布洛爾、特呂弗和侯麥等未來的新浪潮主將。
*《短角情事》劇照
除了劇情片,瓦爾達還拍攝了大量的紀錄片作品。
1957年到1958年,瓦爾達受法國旅遊局委託,拍攝了兩部分別關於盧瓦爾河谷城堡法國南部海岸的紀錄短片《季節與城堡》和《走近藍色海岸》,其中《季節與城堡》入圍戛納電影節1962年,她受古巴電影藝術學院邀請前往古巴,拍攝了2500張照片,與卡斯特羅對話,並用六個月的時間將照片剪輯為紀錄片《向古巴人致意》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瓦爾達進行了諸多關於女性主義的表達。1958年,在孕期拍攝了第一部未受委託拍攝的紀錄片《穆府歌劇》,以孕婦的視角觀察穆府塔這個千年老街的日常;1968年,她拍攝了紀錄短片《黑豹黨》,片中聚焦了女性維權,但這部影片最終被認為過於激進而未能播出。
1972年1974年,瓦爾達被困在家中做全職母親,照顧年幼的兒子馬修。1974年的一天,她從家裡拖出90米長的電源線,利用這條“臍帶”採訪了離家方圓百米範圍內的店主和鄰居,製作成了紀錄片《達蓋爾街風情》,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1975年,她拍攝了傳單電影《女人的回答》
*《女人的回答》截圖
除了影像創作之外,瓦爾達還為社會上的女性提供了諸多幫助。在女性墮胎違法的時代,她兩次借出自己居住的小屋作為流產手術室。1971年,她在西蒙·波伏娃起草的流產請願書上公開簽名,支援女性墮胎,這封請願書最終導致法國廢除了“禁止墮胎”的法規。
八十至九十年代,她嘗試拍攝孿生電影:將同一個故事分別拍攝成各自獨立的劇情片和紀錄片,例如紀錄片《牆的呢喃》和劇情片《記錄者》,劇情片《南特的雅各》和紀錄片《雅克·德米的世界》。主觀性與普遍性之間的矛盾存在於虛構電影和紀錄片之間,也是瓦爾達許多作品共同的主題。她拍攝了大量劇情片,同時也堅持拍攝紀錄片,嘗試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往返,打破它們之間的壁壘,認為:“沒有哪部虛構電影不包含紀實的一面,也沒有哪部電影不包含審美意圖。”
21世紀,瓦爾達扛起DV機拍攝了《拾穗者》拾穗者:兩年後》;2008年,她拍攝了自傳紀錄片《阿涅斯的海灘》獻給自己的80歲
晚年,瓦爾達沉迷於裝置藝術,在法國、義大利和中國等國家舉辦藝術個展。2011年,她手持DV記錄了她在世界各地舉辦藝術個展的影像遊記推出了五集系列紀錄片《這裡的阿涅斯,那裡的瓦爾達》;2017年,她與法國當代街頭藝術攝影師JR合拍《臉龐,村莊》。2018年,阿涅斯·瓦爾達製作了講座紀錄片《阿涅斯論瓦爾達》,在其中講解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分享一生的創作心得;2019年3月18日,《阿涅斯論瓦爾達》在巴黎第41屆真實電影節上進行法國專場首映,3月29日,瓦爾達在家中離世。
阿涅斯·瓦爾達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女導演,也是迄今為止,同時獲得戛納、奧斯卡、凱撒、金熊終身成就獎的唯一女導演。

#片單#

瓦爾達的紀錄短片
詩意的旅遊宣傳片
《季節與城堡》(1958
O saisons, ô châteaux
本片由法國旅遊局委託拍攝,片名來自法國超現實主義詩歌鼻祖阿蒂爾·蘭波的詩句:“哦季節,哦城堡,什麼樣的靈魂沒有錯誤。”
鏡頭漫步盧瓦爾河谷按照建造時間一一展示途經的城堡那些城堡見證了金雀花王朝的盛景、聖女貞德的出現以及刺殺亨利·吉斯等歷史時刻,瓦爾達將旁白與古老的詩句結合,講述它們的愛與恨,生存與死亡。
影片富有油畫的質感,瓦爾達讓身著華衣的女郎在城堡中行走,讓時尚與古典,現代與古老碰撞出新的和諧。
《走近藍色海岸》(1958
Du côté de la côte
部作品同樣也是法國旅遊局的特別訂製,表現的是法國南部蔚藍海岸的風光。
天堂在哪裡?有人說就在法國南部的藍色海岸,那裡總是有美麗的陽光、細軟的沙灘和成群的遊人,羅馬女王,紅衣主教,維多利亞女王,畢加索,尼采,左拉,柯萊特阿波利奈爾都曾是這裡的過客。這裡有含羞草、無花果樹和龍舌蘭,有黃色和藍色的房子,來自波斯、蘇丹、莫斯科和中國的異國情調都在這裡出現。夜晚,海濱的狂歡抵達高潮,酒神降臨,穿著鼠頭和小丑衣服的演員在街上行走。而狂歡之後,是驟然的寂靜。
夏日逝去之後,大海被鎖在灰色的地平線後面,等待下一個夏天的到來。
本片涉及歷史,風光,人文,植被等多方內容,展示了古老與時尚並存的尼斯。
圖片紀錄片
向古巴人致意》(1964
Salut Les Cubains
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勝利四年後,瓦爾達受古巴電影學院邀請,去古巴拍攝了2500張照片。回到法國後,她將其中的1600張剪輯成這部圖片紀錄片。
這並不是一部簡單的PPT式電影,瓦爾達化靜為動,在後期中使用推、拉、搖的方式賦予圖片以動態,並配上動感十足的音樂她與米歇爾·考利皮男女聲配音,一個負責客觀陳述古巴的政治經濟狀況,一個負責主觀評價,為紀錄片增添了個人化情感色彩。
尤利西斯 (1982)
Ulysse
這是一部圖片紀錄片,但不完全是。影片的故事發軔於一張瓦爾達1954年在海邊拍攝的照片,照片中有一個叫尤利西斯的小孩,一個裸體的男子,和一隻死去的山羊。快三十年後,瓦爾達找到那個小男孩,請他回憶關於這張照片的往事,小男孩的回答卻出乎她的意料。當她將照片拿給其他孩子看時,他們在其中讀出了其他的內容。瓦爾達開始追溯拍攝照片的那一天,看看那一天的法國與世界都發生了什麼,試圖獲得關於照片更多的解讀。
這部影片討論的是記憶與現實,影像與闡釋的關係。瓦爾達說:“這部影片教會了我,影像只是再現,會說的都是人們,看它和解說它的那些人們。”
瓦爾達反對電影編劇的定義,她獨創了“電影書寫”一詞以取代編劇,並首次在《尤利西斯》的電影字幕中使用了“電影書寫”一詞。
女性主義書寫
《穆府的歌劇》(1958)
L'opéra-mouffe
本片使用16毫米膠片拍攝,一部以孕婦視角書寫的主觀紀錄片,也是瓦爾達第一部未收委託拍攝的紀錄片。
1958年,瓦爾達與法國戲劇演員安託萬·布林塞耶相戀並懷孕懷孕期間,激素的刺激讓她變得格外敏感。她看著巴黎的府塔街,這個具有千年歷史、曾經繁華的市場裡聚集著大批貧窮和骯髒的底層民眾,她開始思考腹中的孩子將如何面對這樣的社會。
於是她帶著一把摺疊椅和一臺攝影機來到府塔街,記錄看到的一切。影片中拍攝了大量圓形、帶籽的蔬菜瓜果,還設計了特別的蒙太奇,將女人的球肚畫面和南瓜被剖開取籽的畫面剪輯在一起,同時設定了一些關於新生與衰老的對比性鏡頭,呈現了孕期女性的主觀感受。
《女人的回答: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性》1975
Réponse de femmes: Notre corps, notre sexe
這是瓦爾達另一個重要的女性主義紀錄短片作品,主題為: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性別。
1975年,瓦爾達受法國電視二邀請以「什麼是一個女人?」為題拍攝一個短片瓦爾達以女人的身體為思考的主軸,去質疑社會的道德標準。
短片提出三個問題:女人意味著什麼?每個女人都要做母親嗎?真正的女人是什麼?瓦爾達寫好臺詞,來一些身份年齡不同的女人採用戲劇化輪唱的形式,宣講她們的答案
瓦爾達說:“在家裡,你要把自己藏起來、要懂得害羞、要掩藏在道德倫理之下、不要談你的性、不要承認你肉體上的慾望你得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家庭主婦和妻子而另一方面,為了賣絲襪,你要展示你的大腿;為了賣香水,你得展示你的肩膀;為了賣車子,你得展示你的身體。
影片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女性們站在鏡頭前,鏡頭背後負責拍攝的則是一群年齡身份各異的男人,他們充當觀眾,負責“凝視”。
《玫瑰艾勒沙》(1966
Elsa La Rose
這是一封路易·阿拉貢寫給艾勒莎·特里奧萊特的情書,他用詩意的語言講述艾爾莎的青年時代,表達對她的愛意。瓦爾達在影片中穿插了靜態的照片和動態的影片,兩人的對話、希特勒和西班牙內戰的紀實鏡頭或配合詩句呈現的表意畫面。片中也存在虛構的“搬演”,體現兩人年輕時相遇的場景。
特別推薦
《致敬茨咕咕》(2002
Hommage à Zgougou
最後特別推薦這部由瓦爾達拍攝的“古早”貓片。在這部僅兩分鐘左右的短片中,她將愛貓茨咕咕拍得如同女王,同時配以幽默風趣的旁白,淺淺抱怨畫面中的肥貓坐在了電腦風扇上,紛飛的貓毛又把電路給阻塞了。
瓦爾達非常喜歡貓,她的愛貓曾作為演員出現在她的劇情短片《飛逝的獅子》裡。她的家中,到處都是貓咪以及貓咪形狀的飾品。愛貓在她的奧斯卡小金人上蹭毛,而她的怪柳電影公司的標誌就是茨咕咕Zgougou)。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編輯 | 張雷
稽核 | 曾潔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