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一條“短劇新規”的訊息,刷屏了我的朋友圈。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的《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要求,從6月1日起,微短劇需施行分類分層稽核。投資額度大於100萬的,由廣電總局稽核。30萬到100萬之間的,由省級廣電部門稽核。30萬以下的,由播出或推送平臺稽核。未經稽核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這個訊息一齣,引發了不少人討論。有人說,早就該管管了,短劇劇情一個比一個誇張粗暴,看多了不是什麼好事。也有人說,除了監管內容,是不是也要管管利益分配?市場規模增長這麼多,收益卻沒落到製作者手裡。還有人說,這簡直是“史上最嚴短劇新規”,稽核制度一旦落實,行業可能要大洗牌了。
也有同學來問我的看法。說來慚愧,直到上週之前,我都沒有認真地看過幾集短劇。
於是,我專門去請教了陳中老師。他是專注短劇研究、運營短劇熱門榜單的公眾號“新腕兒”的創始人,對短劇行業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思考。我們聊了很多,關於短劇,關於行業現狀。
聊完之後,我有一個感受:只要短劇的核心邏輯不變,那麼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短劇新規,可能只會是一小步。
什麼意思?
這樣,我們先從一個問題開始。


請問,你看過短劇嗎?喜歡嗎?
早就聽說短劇好看,但我一直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見識過。直到上週從上海到北京出差的路上,我才算是第一次認真看了短劇。
可沒想到,一看,還真的上癮。一集兩分多鐘,短小精悍,看完一集又想再看。看著看著,四五十集就看完了,人還有點意猶未盡。不看不知道,一看真上頭。
為什麼會這麼上頭?陳中解釋,這是因為短劇的“高度濃縮性”。
什麼意思?
聽過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最怕的事情,是濃縮。
比如,零食。雖然零食一般都不太健康,但依舊擋不住很多人喜歡吃。就是因為:濃縮。
它把人類在進化史上,難以獲取到的蛋白質、脂肪、糖、鹽,大量的熱量,都一股腦濃縮到了小小的包裝袋裡。而你的基因,還沒有適應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還在鼓勵你大量攝入這些營養物質。鼓勵的方式,就是產生“快樂激素”,比如多巴胺,比如內啡肽。
所以,在這些激素的鼓勵下,你越吃零食越爽,越吃零食越上癮。越爽越上癮,也就越吃。
零食如此,短劇,也是如此。
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它把之前好幾集電視劇、好幾萬字爽文裡的轉折、情節、爽點,全部壓縮了進來。
比如,打臉。前邊還在看不起自己的人,下一秒就被你按在地上摩擦,降維打擊。爽。



(出自《她奪回氣運後不忍了》)
比如,天上掉餡餅。明明今天還是一個窮光蛋,轉眼間金錢貶值,盡情揮霍。爽。


(出自《物價貶值花掉一塊錢真的好難》)
又比如,極限反殺。明明被欺負的不行了,突然身份暴露,反殺敵人。爽。



(出自《保安老爸竟是世界首富》)
在現實世界裡,你想獲得這些爽感,全都需要花費大量的努力。但看短劇的時候,你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努力,就能跟著劇情爽起來。於是,看了又看,根本停不下來。

(圖片來自抖音)
理解了這件事,你可能就會理解很多關於短劇的現象。
為什麼短劇一刷,就停不下?因為密集的爽點濃縮。
為什麼很多專業的影視人進軍短劇行業,卻沒有獲得太好的結果?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們習慣了原來電影、電視劇的講述節奏和爽點濃度,還不習慣短劇的套路。
為什麼之前的不少短劇,鏡頭啊,演員的演技啊,好像都不太重要?至少,不如之前的電影、電視劇那麼重要?因為做短劇,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壓縮爽點,是透過爽點調動人的情緒。
原來如此。那麼,這麼厲害的短劇,為什麼之前沒有出現呢?


短影片的生態,孕育了短劇
請問,你開啟抖音的時候,是為了什麼?
為了什麼?估計有人會一下子被問懵了:我開啟抖音還能有什麼目的。不都是來玩的嗎?
沒錯。多數人開啟抖音,就是為了放鬆消遣,沒有具體目的。
所以,他們的狀態就是:懶散。注意力極度分散。
而且,短影片切換內容的成本,又特別特別低。你只需要手指輕輕劃一下,就到了下一個內容。相比於長影片平臺,切換影片需要先關閉,再開啟,使用者需要做的動作,太輕了。
想要在這種情況下,讓人把你的內容看完,就對你把握人注意力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於是,你會看到,短影片平臺上的影片內容,都是怎麼吸引人怎麼來,怎麼新奇怎麼來,怎麼華麗怎麼來。
慢慢的,有些人發現:好像劇情類的短影片,天然效果就好一些。因為講故事,因為容易讓人好奇。然後,想吸引更多人看,就要放更多情節,更多爽點。於是,情節越來越複雜,爽點越來越密集。
再往後,可能就有人說:既然這種影片這麼吸引人,一看就停不下來,為什麼我們不把它切開,一集一集的賣呢?
於是,就像三葉蟲身上長出了眼睛,魚長出了腿,鳥長出了翅膀。短劇,就在短影片的生態之中,進化了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想做一部短劇,花的時間長嗎?麻煩嗎?
陳中說,很多短劇,其實7天之內就能拍完,集數相對少一點的,可能5天就搞定。而且也不用轉場太多,因為一共就那麼幾個場景,比如別墅,比如宴會。各種費用,相對傳統的影視來說,成本不高。
畢竟,之前的短劇要吸引人付費,不靠這些,靠的是“埋鉤子”。
什麼叫“埋鉤子”?
埋鉤子,就是用情節鉤著使用者往下看下去。所以,你會看到很多短劇,到了付費的節點,都會有一個非常不確定的結果要發生,吸引你付費。
陳中說,不少短劇,都是前10集免費,到了第11集,能不能拉動使用者的情緒去消費,實現首次充值,就是一次考驗。然後就是在每個付費的節點,不斷埋下鉤子,繼續吸引使用者消費。比如說,19.9買10集,再送你5集,然後5集、10集一次的賣。
於是,短劇就像這樣,靠吸引每一位C端使用者付費,積少成多。可能用三五十萬,就能拍出充值三五百萬的短劇,甚至有個別爆款,能到千萬,甚至上億。
聽起來,確實是個回報率很高的生意,很掙錢。但是,所有掙錢又不難的事情,都會卷。因為會有不計其數的玩家,會想要進去分一杯羹。
今天的短劇生態,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競爭激烈之下,尋找新出路
根據《2023短劇行業研究報告》,去年短劇市場的規模,達到了373.9億,預計2024年超過500億。而橫店影視城居然同時有上百個劇組,在拍豎屏微短劇。有網友評論,這下“橫店”要變成“豎店”了。
入局的玩家這麼多,自然帶來了一個最直接的結果:你不投流,花錢買流量,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短劇根本沒人看。
那麼今天做短劇,要花多少錢投流?陳中舉了一個例子。
在去年,一部充值1000萬的短劇,可能要花800萬買流量。換句話說,你想要拿到1000萬用戶付費,可能要先拿800萬出來投流。這樣算,投流的ROI,大概是1.2。而到了今年,短劇投流的ROI已經越來越低,可能只有1.1。也就是說,現在你想拿到1000萬充值,可能要準備900萬投流,但多數短劇是撲街的,並不是投了多少廣告就會回來等額充值,更多短劇ROI只能投到0.8,最終被迫提前放棄,宣告失敗。

這樣一算,能分給其他人的,只有不到20%的充值費用。剩下的錢,製作平臺再分10%左右,其他的編劇、導演、演員,可能一共也分不到10%。
更何況,一味追求爽點的短劇,同質化也特別嚴重。好不容易有了點創新,馬上就被無數人抄襲,很快也不新鮮了。這種題材,第一次看好玩,第二次看有趣,可天天看也會看煩。就你吃零食,天天三頓當主食吃,也膩得慌。
所以,一方面是投流費用越來越高,一方面是使用者的付費意願也在下降。短劇,越來越難做了。
於是,越來越多的短劇製作方,也在尋找新的出路、新的商業模式。
比如,一些免費的短劇APP。不過,雖然短劇免費看,但劇集和劇集之間,有廣告。想看完,需要你犧牲一點時間,一點連貫看劇的體驗,看一下廣告。
所以,一開始你依然可以先上投流平臺,吸引C端使用者付費。等過一段時間,付費的比率明顯下降,就轉移陣地,上免費的短劇平臺,拿B端使用者的廣告投放分成。一魚多吃。
陳中說,對於同一部劇來說,C端付費和免費平臺上的B端廣告收益,已經逐漸從9:1到了8:2,或者7:3。
這說明,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短劇製作方,開始認可新模式、探索新模式了。


特別感謝陳中老師的分享。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短劇的報道、分析和見解,建議去陳中老師的公眾號“新腕兒”看一看。
好了。現在你大概知道,短劇的核心邏輯了。就是透過高度濃縮的情節和爽點,不斷埋下鉤子,吸引使用者付費。
但是,在高速發展之下,激烈競爭之中,它的核心邏輯,又很難避免一些問題。
比如,粗製濫造。總覺得做什麼樣不要緊,只要投流到位,總會有人付費。又比如,題材擦邊,甚至宣揚不正當的價值觀,只想能夠吸引更多人看。
那怎麼辦?必須要規範起來。
2020年12月8日,廣電總局釋出《關於網路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稽核有關問題的通知》;2022年11月14日,廣電總局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2023年11月15日,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文《廣電總局多措並舉持續開展網路微短劇治理工作》……
現在,我們又有了新規,《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確定了短劇的分類分層稽核制度,也卡住了不少想要投機取巧的短劇製作方。
再往後,短劇會怎麼發展?我不知道。或許,在新規施行之後,短劇的生態和內容,可能會有不小的變化。
野蠻生長的短劇,總歸到改變的時候了。短劇的從業者,也應該在內容製作方面,多下點心思了。
畢竟,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短劇新規,可能只會是一小步……
P.S.
2024,難嗎?
是的。很多人都告訴我,2024很難。創新很難。增長很難。發展很難。賺錢很難。反正什麼都難。
但我想說,這並不是全部。
因為每一種困境裡,都會有找到答案的人。
所以,我決定了。
6月23日,也就是今晚6點,我將和“潤宇創業筆記”主理人王潤宇老師一起,做一場主題為“如何在困境中尋找答案”的直播,與你分享我們在最近幾年裡見到的,常見的困境,和獨特的答案。
我們會盡量聊到每一個你感興趣、能投入到實戰中去的話題。
歡迎你的預約、分享。也期待你能來直播間做客。
今晚6點,我們,直播間見!

*文章為陳中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觀點 / 陳中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87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