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播放破10億!這屆網友被年代短劇《家裡家外》治癒了|新榜對話

⭐️歡迎預約“新榜內容節—2025新榜大會”直播
上線72小時,紅果站內播放量破10億,短劇出了一個“非典型爆款”。
沒有霸總虐戀,沒有重生逆襲,只有一個重組家庭的溫情日常,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川渝街巷,卻成就了《家裡家外》這匹短劇黑馬。
自3月14日上線紅果平臺後,《家裡家外》相關話題就衝上了微博、抖音等多個平臺熱搜,不到12小時全網話題量超1億。上線3天,《家裡家外》的紅果播放量和全網話題量均突破了10億,打破了紅果站內紀錄。
與之前的爆款短劇都不同,《家裡家外》首次嘗試了全程方言臺詞。不過,說的是四川話,講的卻是“愛與溫暖”這一最普世的語言,在一碗街頭蛋烘糕、一件補丁毛衣、一場女排決賽等點滴細節中,勾起了各地網友對於“家”的共鳴。
新榜編輯部瞭解到,《家裡家外》的受眾廣泛分佈在廣東、江蘇、四川、河南、山東等多個地區。這部劇早已突破了方言短劇的地域限制,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短劇”。
一個觀眾看後評價道:“在這個當下,短劇的製作體系已經慢慢走向成熟了,未來肯定還有大量精品內容。《家裡家外》讓我們看到了,有生活溫度又具時代厚度的作品,能打動群眾。能打動人民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小紅書網友討論今年短劇TOP1

熱評第一為《家裡家外》,獲贊超過1000次
而這部劇的成功,離不開其幕後團隊聽花島對於精品短劇的持續創新與探索,堅持在短劇中表達愛和溫暖的情懷。
近期,新榜編輯部對話了《家裡家外》導演楊科南,聊了聊這部“非典型爆款”的劇裡劇外更多細節,試圖探討短劇精品化的發展趨勢。

成敗關鍵,藏在極致細節裡

1981年,長江上游四川盆地發生歷史罕見特大暴雨,導致洪災。
冷凍機總廠副主任陳海清在一線救災,遇到分廠車間主任蔡曉豔。倆人一個是單親爸爸,一個是單親媽媽,重組了一個四口之家,《家裡家外》的故事由此開始。
開局一段洪災往事,喚醒了無數觀眾的年代記憶,將所有人一下子拉回80年代。
為了體現洪水的兇猛,《家裡家外》的主創團隊特地在牆面上造了一條洪水“水位線”,院子裡到處都是洪水帶來的淤泥、雜草和斷掉的樹枝,辦公樓門口和樓梯上則散落著屋內漂出來的檔案、鞋子、衣服、木凳子。
類似這樣的場景細節,貫穿了整部短劇。導演楊科南表示:“細節方面,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真實感。場景的選擇和打造,也會細緻挖掘川渝地區的特性。”
劇組沒有選擇找那些千篇一律的短劇基地取景,而是輾轉了成都多地,選取了雙流區老廠家屬院、石梯子坡、被廢棄的川化工廠等極具年代特色的場地拍攝實景。
無論是家裡,還是家外,都在細節處精準復刻80年代的生活肌理,比如櫥櫃上的友誼牌雪花膏、當年在成都紅得發紫的青羊牌電視機,還有大院裡掛的香腸臘肉、街坊們坐的竹椅等等。
隨著故事時間線的推進,場景佈置也會出現變化。就像女兒陳爽床頭最初貼著中國女排的照片,在女排奪冠之後,又增加了一張郎平和隊友們捧杯的海報。
楊科南認為,佈景的細節不僅在於好看,更要符合生活邏輯,“如果有碗筷架,一定要放在水池旁邊;如果玄關處放了鏡子,主角在出門時就會有照一眼鏡子的習慣動作。所有東西都一定是要趁手,才會真實”
儘管他也知道,最終成片不一定會呈現每個細節,“但只有把細節的真實度做紮實了,演員在場景中的信念感、團隊創作的信念感,才會更強”
物質上的細節設定,最終在《家裡家外》中都化作了情感落點的錨。一家人的情感變化,也透過點滴細節被放大。
那件新舊毛線拼接的“兩截毛衣”,既是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特色,也是母女感情建立的重要紐帶。
新舊毛線交界處,是陳爽兩個媽媽的情感延續,正如女主蔡曉豔對她所說:“上面是媽媽的毛線,下面是我接的。媽媽的愛一直都在,我只是接著繼續愛你。”
而陳爽也終於在外人誇起這件毛衣時,指著上下兩截說:“這個是我媽給我織的,這也是我媽給我織的。”
劇中的蔡曉豔落了淚,無數觀眾也為此動容。
與後媽蔡曉豔真正建立母女感情後,陳爽的造型也從之前隨意梳起的單馬尾,變成了精心打理的雙麻花辮,還有兩個頭花。這是有了媽媽後的細節變化。

爆款密碼,是讓每個觀眾看到自己

如果說精確到每一幀的細節表達塑造了《家裡家外》的血肉,那與“家”相關的情感共振,則讓這部川渝方言的年代短劇打破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真正地“國民化”。
聽花島的主創團隊們說他們喜歡講親情大於愛情,“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人無條件相信你、支援你,哪怕只有一個人,就會有勇氣面對所有風暴,我認為這個人應該是家人”。
《家裡家外》打破了大家對於重組家庭的刻板印象,沒有雞飛蛋打的鬧劇,沒有臉譜化的人物形象,即使有點小隔閡也在日常相處中逐漸被愛撫平。
男主陳海清和女主蔡曉豔,就是許多人理想中的父母模樣。
陳海清是個“滿分老公”,在外工作得力,在家寵妻愛孩子,承包所有家務活,錢都上交給老婆,婆婆為難老婆時更是直接霸道護妻。
蔡曉豔則是個性格頗具現代性的“歪婆娘”,做事主打一個不內耗,看似強勢,實則對人真誠,能獨當一面處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也護得了繼女和小姑子。
他們與孩子們的相處是充滿愛和平等的。
當姐姐陳爽和弟弟邵一帆鬧了矛盾,爸爸想要安撫兩個孩子勸姐姐讓著弟弟,而媽媽卻說“大的憑什麼就要讓著小的,本來就是小的先做錯”,反而讓弟弟給姐姐道歉。
一句“大的不用讓著小的”讓無數觀眾感慨轉發,甚至一度衝上了微博熱搜,不少觀眾在評論區表示:“真的很懂觀眾們愛看什麼。”
當女兒陳爽被老師誤會偷了班費,蔡曉豔堅決站在女兒這邊、無條件相信女兒,真相大白後為了幫陳爽討回公道,更是硬氣地帶她回家,直到陳爽得到了老師面對面的道歉。
“就算是資訊量多、敘事快的情節,也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家人,給觀眾營造‘這家人真好’的氛圍,這是我們想要做到的”,楊科南指出。
他做《家裡家外》時更加註重突出情感,“我的目標是要能夠走到觀眾的心裡去”。
楊科南還記得自己在拍攝兒子邵一帆眼睛出問題後、一家人在房間吹氣球的那一幕——
小男孩說自己不想治了,“10萬相當於爸爸1000個月的工資,1000個月啊,媽媽和爸爸都100多歲了,就為了醫我的眼睛,讓你們吃那麼多苦,我不幹”。說罷他還捧著各種顏色的氣球安慰家人:“反正我今天把世界上五顏六色的氣球全部都看過了,已經看夠了。”
拍的時候,看著監視器,楊科南就已經被觸動落淚,“這裡的情感濃度是很強的,能打動到自己,才有可能在最終呈現時打動觀眾”。
這種家人之間的濃烈情感,是能夠穿越時空地域、引發共鳴的,即使是在40多年後的當下,仍能讓觀眾看到自己回憶中的、或是無限嚮往的生活。當群體情感被激發,便成了一種情懷。
“不管時間怎麼變,大家對於美好的家庭情感的嚮往不會變”,這是《家裡家外》所有主創的信念與篤定。

短劇細糠時代,“情懷共鳴”是核心

《家裡家外》正式上線之前,楊科南和主創團隊心裡是有點忐忑的:“不是不信任這部作品,而是不確定觀眾是不是都能接受。”
畢竟,這部劇的創作幾乎顛覆了短劇爆款的傳統思路,大膽採用了四川話表達,摒棄了那些大懸念和極致狗血。但市場用10億播放量的資料和高口碑評價,認可了《家裡家外》的價值。
聽花島的短劇方法論也再一次被驗證。
據新榜編輯部瞭解,從曾經開闢短劇春節檔的全網大爆款《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到備受關注的《閃婚老伴是豪門》《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等創新題材,再到如今的《家裡家外》,聽花島能不斷製造爆款,關鍵在於兩點——
一是做市面上稀缺的內容。就像《家裡家外》本身就是當下短劇賽道中稀缺的溫情年代劇,還加入了姑嫂互助等展現女性力量的情節。
二是探索短劇行業的發展新風向。在免費短劇發展勢頭兇猛的當下,短劇內容也開始逐漸從前期草莽發展、追求強敘事節奏的急速階段,發展到了製作集體升級,以及注重表達,注重情感、情懷的新階段。
肉眼可見地,短劇質感在不斷提升,投入成本水漲船高,精品化更是成了從平臺方到製作方掛在嘴邊的常用詞。
但當所有短劇都開始卷製作、捲成本、卷演員的時候,到底怎樣才能在精品化趨勢中殺出重圍?這便成了新的難題。
聽花島透過影視行業發展規律,指出短劇精品化關鍵不在成本,而在於“創新、美學、情懷”,其中情懷是最為核心。當觀眾的基礎情緒需求被滿足,他們會自然去追求更高的情感向、以及情懷向的內容。
《家裡家外》的走紅,就是短劇行業從情緒敘事向情懷敘事的一次躍遷。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副院長陳曉達認為,這會成為短劇精品化的一個轉折點。在他看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精品化的微短劇,更多把著墨點去放在表達情懷上,它要讓人感動,要讓人懷念,甚至要讓人思考。”
短劇細糠時代,真正的終極戰場在於人心深處。
作者 | 松露
編輯 | 張潔
  關於新榜
• 作為資料驅動的網際網路內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體內容營銷和企業服務系列產品,助力中國企業數字化內容資產獲取與管理,服務於內容產業,以內容服務產業。
• 我們的客戶既包括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中國平安、比亞迪、京東、通威、貝殼、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雅詩蘭黛、迪士尼等頭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長的中小企業、新興品牌和MCN機構。面向企業的內容化組織建設,新榜提供從公域流量募集分發到私域內容運營建設的各項所需。
• “新媒體,找新榜”是我們的使命。憑藉全面穩定的新媒體內容資料產品和企業服務能力,新榜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上海數字廣告領軍企業,曾榮獲“全國內容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上海文化企業十佳”、“中國廣告新媒體貢獻年度大獎”等稱號,擁有多個傳播評估監測專利。瀏覽器搜尋新榜官網,獲取更多新媒體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