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上短劇的年輕人

從《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爆紅出圈,《閃婚老伴是豪門》日均播放量破億,到《好一個乖乖女》收割大量粉絲,再到《家裡家外》高質量年代劇引爆下沉市場,短劇似乎已經進入到next level了。
一集3分鐘,追完100集只要5個小時,開個2倍速一部劇一小時都能刷完,幾分鐘一個爆點,強爽感,快節奏的即時滿足,讓你根本停不下來。
“地鐵上刷劇,到公司都能看完一半了。”
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CNNIC)資料,截止2024年12月,短劇的使用者規模大6.62億。短劇內容更契合大眾需求,製作成本低,上線快,短劇的生態也告別野蠻生長在逐漸成熟。
加速版電子榨菜,不“土”不看
被無數媒體、網友詬病的短劇,很多人都知道它“可笑”、廉價、浪費時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看,甚至是付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短劇的出現就像是“土狗”迎來了春天。
1.節奏快
一分鐘兩三個大爆點,每集一個極限“埋鉤子”,一個小“爽點”立刻跟個大反轉。
無論是劇情節奏還是收費方式與網路小說異曲同工。網路小說需要開頭刺激才能留住讀者,短劇也是一樣。快情緒、快節奏、幾分鐘內講故事立人設,甚至按秒設計爽點,用Drama的劇情刺激你的多巴胺分泌,替代性滿足讓觀眾爽到“顱內放煙花”。
短劇一大底層邏輯便是迎合觀眾的低階慾望和低階趣味,讓觀眾爽。看得多了,就跟短影片一樣,你會被迷住,會需要更多。看罷了,又可能內心空虛的,不知所措的,甚至會有些些悔恨的。這恰恰印證了《美麗新世界》中的那個可怕預言:人們會漸漸愛上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2.劇情“豐滿”
豎屏觀眾沒時間琢磨劇情,但是劇情效果必須拉滿,最終的家國大義或是個人情懷也要拉到最滿,短劇演員也要把極致的情緒“重拳”出擊給觀眾。
解氣的片段不能少,反派使壞,必須以牙還牙,必須不能原諒,必須為正義決斷。前面有多生氣,沒過幾分鐘,必須讓你解氣。主角一定是網際網路嘴替,有嘴,有腦子。小白花,黑蓮花也要自然切換。
“雖然知道劇情很狗血,但還是想知道結局。追劇追到半夜,又有點不想睡。”
然而去年到今年爆發式的短劇產出,有些暴富夢的電影公司轉戰短劇市場,因為短劇時間緊任務重,沒時間打磨演技和劇情,雖然短劇拍攝可能用的是電影機,請的是電影團隊,但內容的粗製化井噴確實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
3.題材“刺激”
除了一些經典題材,也有很多“不適合、不可能”的影視題材被拍攝短劇。復仇、重生、懸疑、逆襲、霸總、虐戀、仙俠……這些大熱門的題材,在短劇中以更“有趣”“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現出來。
但大部分內容過於套路,什麼霸總寵妻,屌絲逆襲,重生穿越,隨手禮物幾千萬上億,訂單幾百億,一個電話幾分鐘必須到場…
其實這種“情緒過山車”式的觀劇體驗,和賭博、網遊等成癮行為的心理機制類似。正如“嗑瓜子效應”般,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耗費了大量時間與金錢。
當然也還是有短劇題材讓人眼前一亮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僅3集,每集不超過10分鐘,既有歷史文化家國情懷,又兼具質量和流量的精品之作。傳統文化非遺+現代審美《過年好之花饃饃與馬卡龍》等等確實更有新意。
可見,我們也不是單純排斥短劇的形式,而是排斥在短劇爆火的背景下,很多劇情的刺激雷同,或者不入流,導致短劇粗製濫造的情況時有發生
究竟是誰在看短劇?受眾下沉
一位影視製片人說:願意付費短劇的人,通常都是那些平時生活裡很難被注意到的人。
研究機構表明,小程式短劇的主要受眾群體是二三線城市的80後及年紀更大的人群。願意為此掏錢的人,往往文化水平先對較低,對電子產品操作不嫻熟,是影視圈的“下沉市場”。
1.中老年的情緒撫慰劑
《閃婚老伴是豪門》這部講述中老年人閃婚愛情故事的短劇,但看似老套且土味的劇情,上線後卻迅速出圈,5天連續登頂熱度榜,僅用半個月時間累計播放量達到了5億。《五十歲保姆嫁豪門》《賣菜大媽竟是皇嫂》等類似題材的劇均登上播放量前五。
不難看出刷短影片、看微短劇已成為許多“有錢有閒”老年人打發時間、排遣寂寞的重要方式。
從付費意願上來看,由於盜版情況嚴重,年輕觀眾只要具有搜尋能力就能找到免費資源,因此付費意願不強。反倒是沒有渠道找到免費資源的中老年觀眾,願意付費。
很多老年人存在著空巢現狀,孩子或家人不在身邊,他們具有強烈的情感需求。他們所缺失的關懷、所忽略的內心渴望,短劇可以精準拿捏。很多短劇聚焦於婆媳關係、夫妻矛盾、精緻變老等內容,放大老年群體的情緒爽點,讓他們在精神上找到了一種共鳴,越看越上頭,讓人慾罷不能。甚至可以說是,很多短劇是專門為中老年人生產的。
短劇販賣的就是情緒,不是邏輯。這些作品為那些平時不受關注的弱勢群體,提供了極大的情緒價值,而這些弱勢群體才是芸芸眾生
2.年輕人市場潛力巨大
對於年輕人群體,短劇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影視作品的固有模式,以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滿足了年輕人個性化、差異化的文化需求。
職場的爾虞我詐、情感的糾葛纏綿、生活的瑣碎日常……這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迴避的問題,在短劇中得到了直觀而生動的展現。年輕人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僅找到了自我認同的映象,更獲得了情感釋放的出口。
此外,短劇以其輕鬆幽默的敘事風格和強烈的戲劇衝突,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消遣方式,讓他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絲慰藉與放鬆。從輕視到上頭的轉變,正是“真香”定律在短劇領域的生動體現。
在當下的時代,基於大資料的反饋,短劇相比以往的任何影視作品,都顯得更為“高效”。“一邊吐槽一邊上頭”,其實也並不矛盾——大多數的文娛作品最先訴諸的都是情緒,而短劇也許那只是恰好切中了時代的情緒。
歸根結底,文娛作品對大眾的最大價值並不是“審美”,而是“消遣”。人性中有追求“爽”的一面,畢竟,現在工作那麼累,社會那麼難,世間那麼苦,能上癮就享受那一絲絲爽吧。
撰文 CW
編輯 回收不鏽鋼臉盆
排版 紫蘇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