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尬,好土,好愛。”
短劇才剛剛變成年輕人的電子榨菜,品牌方就開始琢磨著怎麼給電子榨菜塞廣告了。去年,杜蕾斯贊助了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這錢當然不能白花,杜蕾斯趁機拍了個土味短劇。
在劇中,美女解說Rita扮演一名護士,手持巨型注射器,讓人看了之後忍不住驚呼:LPL怎麼都混成這樣了?

最大的贏家當然是杜蕾斯,短劇中的情節和臺詞引發了觀眾的熱議,甚至在LPL賽區形成了“開一局”賽區的別稱,每當比賽開始時,彈幕上都會刷起“開一局”的字樣,成為電競圈的熱門梗。
很土,但上頭,這就是品牌方為啥冒著捱罵的風險也要大力搞短劇。

杜蕾斯的這部短劇,集狗血和擦邊於一體。其中有一集劇情是這樣的:身為電競選手的男主腰疼,去看醫生,結果不小心去了Rita的男科。

Rita以為他來看男科,問電競選手“是不是時間太久了。”
選手老實回答:確實一坐(zuo)就是很久。Rita說時長得控制一下。
選手表示控制不了:基本要進行一個小時以上。Rita露出意味深長的表情:還是年輕人會玩啊!
這種令人浮想聯翩的臺詞時常在劇中出現:男人的腰不行,一切都等於零,別到最後戀愛的義務都履行不了。

“一分鐘也很棒了”,緊接著就是廣告植入——時間太短的話,我們可以用杜杜啊!
還有網劇經常出現的狗血逆襲劇情:選手被教練穿小鞋,取消了比賽資格,正在他急得團團轉的時刻,Rita告訴了他自己的真實身份是董事長,會把他的教練開掉並讓他繼續比賽。

就這樣,靠著酷似某網站國產區的沙雕土味短劇,杜蕾斯愣是把“開一局”變成了電競圈黑話。
嚐到了甜頭,杜蕾斯接著又搞了好幾部短劇,比如《總裁,夫人她報警了》。
總裁撲倒嬌妻,正要上演激動人心的“強制愛”劇情的時候,以“手撕渣男”事件走紅的周揚青站出來制止,正義凜然地說,婚內強制性行為就是家暴。
這是杜蕾斯為“國際反家庭暴力日”做的宣傳片——普法太嚴肅,先搞擦邊再普法就剛剛好。

另一部杜蕾斯短劇《用AI追到女老闆》中,主角是個單身30年的老宅男,一天睡醒他收到一份快遞,裡面裝著一副AI眼鏡,戴上它可以呼叫超豐富的知識庫,還能看見女生對自己的心動指數。
杜蕾斯沒忘了植入,這幅眼鏡叫做“杜杜”,宅男哥戴上杜杜後開啟了開掛人生,他一路打假,將豪車美女接連收入囊中,原本對他愛答不理的女生全都開始主動接近他。

三個美女站在宅男哥面前送出禮物,宅男哥眼花繚亂不知道該怎麼選……這部劇上線後收穫了1.1億的點選,大家紛紛承認“我是土狗我愛看”。
不止是杜蕾斯,又土又抽象的短劇,已經成為了品牌的新戰場。

今年的美團年度報告是用短劇開啟的,使用者能從幾款熱門短劇題材中選擇一款,當爽劇裡的霸總、贅婿或者是豪門千金之類的。
使用者在美團上花了多少錢,最愛吃啥店,都會從短劇配角口中得知,比如,心機男抱怨你在美團上消費了128元,卻從不肯在他身上花一分錢。
“仙氣飄飄的男子告訴你,仙尊最喜歡點的是蜜雪冰城”“我們總裁可是能全款吃麻辣燙的人。”

霸總不可一世的說話語氣和使用者低得驚人的消費金額結合,顯得更好笑了。
大家一邊說著“太土了”“太癲了”,一邊玩得不亦樂乎,把六個劇情挨個都解鎖了一遍。
麥當勞也搞起了短劇:《重生之我在麥當勞修煉魔法》。在劇裡,童漠男講脫口秀忘詞了,暈倒後重生成了麥當勞員工。
除此之外,還有肯德基的《重生之吃貨皇后惹不起》,蜜雪冰城的《雪王的穿越日記》,太二的《實習霸總狂寵賣魚妹》,星巴克的《我在古代開星巴克》……
品牌這麼愛拍短劇的原因是市場真的很火。

艾媒諮詢釋出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路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上升267.65%,接近電影市場規模的70%。
巨量算數的報告顯示,觀看短劇的使用者中,一二三線城市使用者佔比70%,18-40歲使用者佔比60%。這說明不止村頭老大爺愛看,城市青年也喜歡,短劇已經成為觸達年輕人的有效方式之一。
對於品牌來說,同樣的錢,當然是哪裡有流量就投到哪裡。
傳統的短劇營收是來源於觀眾付費,一集兩三分鐘的短劇能賣兩三塊錢,每一集短劇都是時間緊任務急,務必讓使用者在短時間內就產生必須購買的衝動,因此一分鐘能有8個反轉。
但品牌定製的短劇不從訂閱中賺錢,核心任務是品牌宣傳,要提高知名度,還想借此帶動銷量。

所以對於品牌定製短劇來說,光劇情狗血是不夠的,還得恰到好處的植入,免得觀眾看完之後只記得霸總重生,龍王回宮,拍了半天拍了個寂寞。
抱著這樣目的,市面上誕生了這種奇怪的產物:披著短劇皮的品牌TVC。
比如麥當勞的核心傳播點是“為您現做”,都可以這句臺詞倒推出麥當勞下的brief:可以有重生、穿越、狗血,但要圍繞“為您現做”展開。
星巴克拍的短劇中,植入了新品資訊、夥伴理念、促銷活動,甚至還有“專星送”服務,廣告氣息濃郁。可以看出,品牌想要的從來不是拍電視劇,而是實打實的增長。

那麼問題來了:當土味短劇變成了廣告劇,觀眾還能像以前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嗎?

在《重生之吃貨皇后惹不起》的短劇評論中,有使用者表示,當發現這是肯德基的定製短劇時,就選擇了“直接划走”。

麥當勞的短劇預告評論區中,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有這功夫不如把漢堡做大點。
可以看出,觀眾對廣告植入短劇,尤其是品牌方定製短劇的包容度正在下降,畢竟大家愛看的是狗血劇,而不是狗血廣告。
珀萊雅高層提到,姜十七前兩部植入劇的單集點贊超200萬,但如今的品牌定製短劇,“點贊量超過10萬就算資料表現非常好了。
此外,品牌方也發現了定製短劇在商業上的短板:確實有流量,但買不動貨啊!在內容和廣告之間,缺乏有效的平衡,使得品牌難以透過短劇直接驅動消費者購買行為。
這就陷入了一種無限迴圈的鬼打牆,故事第一,植入第二——有流量,沒銷量;植入第一,故事第二——捱罵。

對觀眾來說,最主要的問題是,現在的品牌短劇也太太太太多了。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共上線了354部品牌短劇,行業橫跨餐飲、食品、彩妝、汽車。型別涵蓋都市、穿越、霸總、虐戀。
短劇的形式從最初的新鮮感和創意性,到現在的泛濫式生產,不再能給觀眾帶來原本那種爽感,當內容生產過多且相似時,觀眾的興趣自然下降,短劇的吸引力大大縮水。
韓束創始人呂義雄在朋友圈的一段發言曾引起廣泛討論,“短劇增加了20倍的供應量,價格翻了一倍,而觀眾是恆量的,即短劇效果下滑了40倍。”
從觀眾視角來看,這表示大家的選擇多了20倍,短劇市場的過度飽和讓觀眾成了“挑剔消費者”,開始吐槽老套的劇情和明目張膽的廣告。
而且在“好看”這件事上,品牌的自制短劇天然就不可能打贏付費短劇。

付費短劇都是圍繞爽點設計的,那種“高能劇情”和“爽文套路”幾乎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營銷模式——角色設定拉滿、劇情反轉神速、情感衝突層層遞進,能夠引起觀眾最本能的原始反應——上頭。
品牌短劇還得想著怎麼賣貨、怎麼植入,還有總不能太低俗、太無腦,不然東西沒賣出去,品牌調性也拉低了。這些目的和顧慮一疊加,拍出來的爽劇就不爽了。
最後就誕生了市面上許多披著短劇的TVC:爽文開局,圖窮匕見開始念廣告。
起初,品牌短劇能夠透過新穎的形式吸引觀眾眼球,但在市場逐漸飽和、作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使用者的耐性已經逐漸消失。只有那些能夠真正理解觀眾需求、創造價值並巧妙融合品牌資訊的短劇,才能最終脫穎而出。

否則,品牌方的“短劇套路”再怎麼翻新,也只是給市場注入更多的“短命”內容而已。


設計/視覺:Lvv

↓新年到,年輕人都在淘寶上調劑式許願↓
↓有多少人想和過年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