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金錯刀頻道

黃仁勳不會想到,中國“英偉達”,這麼快就出現了。
最近,國產顯示卡獨角獸摩爾線程完成上市輔導。這家成立僅五年的公司已透過上市前關鍵規範整改,進入實質性稽核階段。

很多人沒聽過摩爾線程,但對“中國英偉達”卻相當感興趣。畢竟,這些年號稱“國產英偉達”的公司太多了。
然而,摩爾線程能得到這個稱號不是自嗨,而是實打實的成績說話。
不僅做出中國首顆真正意義上的全功能GPU,還在2022年推出首款國產遊戲顯示卡。這個產品的含金量有多高?有業內人士評價:標誌著中國在消費級GPU領域從0到1的突破。

更直白的說,這些成就的意義,絲毫不亞於在中國復刻出一個小英偉達。
不僅如此,在AI大模型時代,摩爾線程還高調發布首個國產千卡大模型訓練平臺KUAE,並很快擴充套件至萬卡規模。
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從遊戲顯示卡到AI算力加速卡,再到萬卡叢集只用了不到五年。這種狂飆速度,放到全球科技歷史也堪稱稀有。

最近它又完成一件重要大事上市,意味著國產GPU顯示卡第一股終於誕生。市場普遍預測摩爾線程上市後市值可能達到3000億,畢竟另一個對標物件寒武紀,2024年營收為12億,市值已經達到2000多億。
估值能漲到3000億,離不開這個男人:張建中。

更有意思的是,他竟還是黃仁勳曾經的“白月光”?

黃仁勳的“左膀右臂”,
15年後卻分道揚鑣
說到張建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與他羈絆很深的男人:黃仁勳。
除了兩個人有個共同愛好穿皮衣之外,很多人不知道,張建中還有個稱號:“黃仁勳的左膀右臂”。
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一切還是離不開實力。
像大部分晶片大佬一樣,張建忠也曾有過相當光鮮的履歷:畢業後到英偉達工作。其團隊打造的CUDA生態,更是被業內稱為AI時代的技術基石。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帶領下,英偉達在中國GPU市場的佔有率從不到50%,猛增至超過80%。

畢竟,當時的中國GPU市場,國內的對手放眼望去幾乎沒有幾個,英偉達靠著絕對碾壓級的技術和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很快在行業稱霸。
然而,這樣的“甜蜜時光”只維持了15年。2020年美國對華晶片制裁驟然升級,隨著華為等中企被列入“實體清單”高階GPU斷供,張建中突然意識到:“中國必須有自己的GPU。”
於是,他說幹就幹。直接放棄了千萬年薪工作辭別矽谷,回到北京海淀區一間簡陋辦公室創業,這也就是摩爾線程的前身。
他想建造一支“GPU復仇者聯盟”,一開始光聽這個目標,很多人都覺得他瘋了:一是英偉達是一座行業大山,誰都很難跨越;二是作為小透明,GPU的成敗需要的是綜合實力產業生態的支援,並非短期見成效。

張建中也深諳此道。畢竟他這麼多年在江湖不是白混的,很快拉上了前英偉達架構師王琛、AMD首席工程師、微軟演算法專家等近百名海歸技術骨幹,真搞出了“復仇者聯盟”的晶片版本。
這群“技術瘋子”每天擠在狹小辦公室裡工作15小時,目標只有一個:幹出“全功能國產GPU”。
因為目標難度太大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沒想到團隊僅用幾個月,就攻克了首顆晶片“蘇堤”設計,2021年11月,“蘇堤”流片成功,就這樣中國首顆全功能GPU晶片誕生了!

誰都想不到,僅僅不到一年時間,這個創業團隊又馬不停蹄連續發了兩款GPU晶片。

然而創業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是對於對手而言,顯然容不得如此“反骨”的企業。於是在2023年10月,美國直接將摩爾線程列入“實體清單”,臺積電也斷供高階製程代工。
有人回憶,“一夜之間,連低階晶片生產都停滯了。”
當時很多美國人都等著看好戲,甚至覺得張建中熬不過2023年。

晶片界小透明,用一年全面反轉
但誰也想不到,他不僅殺回來甚至還打了一場全面反擊戰。
這一點從資本的動作來看更加明顯。截至2024年,摩爾線程在短短5年完成了6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65億。投資方陣容堪稱"全明星":紅杉中國、騰訊投資、字節跳動、深創投、五源資本、中移資本等頂級機構紛紛入局。
要知道位元組很少會投資晶片領域,摩爾執行緒卻成了為數不多被它看中的企業;自動駕駛獨角獸小馬智行,更是將少有的投資獻給了摩爾線程,它顯然也是有點本事。
從差點活不下去,到成為巨頭心頭好,張建中怎麼就逆襲了?
1.先做減法,讓產品完成“以退為進”
面對制裁,過去的辛苦可能全部白費。在生死關頭,張建中曾堅定在內部信寫道:
““中國GPU不存在至暗時刻,只有星辰大海,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我們堅定走下去的決心。”

外界越打壓,他就越堅定。
先是砍掉大量的非核心業務,新組建兩大戰略部門,先保證自己的現金流穩定能活下來。
緊接著又是做戰略聚焦,既然臺積電沒法代工了,那就在國內尋找新的代工企業,把精力逐漸集中到圖形渲染、AI算力晶片兩大核心GPU業務上,還要將遊戲顯示卡價格砍半。
現實證明這個決定相當英明。落到使用者的體驗就是,國產遊戲第一卡MTT S80還能支援《黑神話:悟空》《原神》等遊戲,價格也實在。妥妥的“養成系國產顯示卡”,搶走了英偉達不少蛋糕。

過去很多人總是因為買不到英偉達顯示卡苦惱,現在有了其他解決方案,自然會選擇用手投票。
2.與其單打獨鬥,不如把“土壤做厚”
在晶片界,一直有個不成文的說法:搞朋友圈的重要性完全不比搞產品低。
典型就是英偉達,構建了一個龐大的CUDA軟體生態,讓不少公司們“不得不依附”。
張建中顯然也不能只限於悶頭造產品。想要真正持久留住客戶,還得自己打造一個生態才行。為了打破CUDA壟斷,他決定自研MUSA架構。

和無數硬體廠、軟體開發者、應用企業一起死磕,根據不同行業需求,在金融、醫療、工業製造等領域拉到更多的“盟友”。
比如醫療領域,它與推想醫療合作冠脈CT影像AI診斷,實現國產GPU醫療適配“從0到1”。
有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2月,累計獲470項專利,覆蓋GPU架構、AI加速等核心領域,數量居國產GPU企業之首。
黃仁勳一直引以為傲的“高算力”優勢,張建中也沒放過。2024年7月搞出了誇娥(KUAE)萬卡叢集,可同時支援上萬張顯示卡運算,成了國內少有的晶片提供商。還在北京亦莊、北京密雲和南京建設了三個超大規模智算中心。“AI主戰場,萬卡是最低標配。”

種種組合拳下來,摩爾線程不僅沒倒閉,反而打通了任督二脈。"美國的封鎖反而加速了技術自主程序。"
摩爾線程若IPO成功,或也將帶著中國GPU市場一飛沖天。

他的野心,不止叫板英偉達
有一說一,如今晶片界三大頂級巨頭英特爾、英偉達、AMD的掌門人,全部默契地變成東亞面孔。

但歸根結底,本質上還是外國巨頭掌握行業話語權。
張建中作為根正苗紅的中國人,能在外國同行壟斷的背景下幹出國產版晶片巨頭,顯然也是為中國晶片界狠狠爭了一口氣。
不過,即使摩爾線程發展到如此地步,張建中依然絲毫不敢鬆懈。
"至少先存活十年,這是摩爾線程的首要短期目標。"這位中國GPU的領軍人,還有更大的長期目標,真正超越對手。
"不要做容易的事,要做困難的事,越難做的事情做好了,才有競爭力。"
畢竟,在晶片界有一個被說爛的定律:不出幾年技術發展就是一個質的飛躍,變化可以說是坐火箭般飆升。

眼下站穩腳跟的摩爾線程,只有不斷進化才有不被市場淘汰的可能。畢竟一年10億的營收跟英偉達相比還有肉眼可見的差距。
另外在晶片行業,挑戰前輩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規則:“只要熬不死,就往死裡熬”。
比如英偉達在成為全球AI霸主之前,默默幹了幾十年積累不少深厚的經驗,誰也想不到最後能一夜成名超越很多前輩。
相比之下英特爾卻陷入增長窘境。近幾個月利潤率降至新低,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127億美元,淨虧損8.21億美元,毛利率僅36.9%。
所以,也別覺得中國同行挑戰英偉達是“痴人說夢”。
幹這行最重要的是耐心。張建中也深知此點。在他看來,GPU的技術門檻極高,一旦突破就能建立起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在一個垂直領域深耕,後來者也未必幹不過老巨頭。

對於張建中來說,在度過了最難的“打壓坎”後,眼下顯然有兩件更重要的事要幹。
一方面是多手抓。在產業佈局上,摩爾線程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構建完整產業鏈。2024年5月,摩爾與鹽城市鹽南高新區簽約建設華東算力產業基地;9月,張建中還親赴無錫洽談,計劃在惠山區建AI晶片製造總部,用好當地半導體產業集聚優勢。

另一方面,繼續做大朋友圈。透過自主研發和國內產業鏈協同,摩爾線程逐步實現了從晶片設計到應用落地的全鏈條可控,也是為國產GPU“趕超英偉達”趟出了一條路。

類似的中國野心家還有很多。比如沐曦科技創始人陳維良死磕曦雲晶片,華為小米等團隊硬剛自有晶片等,都是為了終有一天不再被人卡脖子。
總之,在國運最關鍵時刻,有這些“不計代價”AI瘋子,中國晶片界終有一天能幹出超越英偉達的後浪。
張建中曾說:“摩爾線程仍然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挑戰很多,前路漫長。”
“只要我們去做了,我們就走在了贏的路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今日好書推薦:
全世界的牛人有個共同點
做好基本功,堅持做對的事,
很快你就會發現複利效應的魔法!
《複利效應》是執行力提升的行動手冊
原價31.78元,金錯刀特價24.9元起!
一杯咖啡的價格,換一次思維的徹底升級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