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告別美國英偉達,幹出中國英偉達

跪著死,或殺出一條血路!
作 者張靜波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2020年,英偉達總部。
即將站上世界科技產業之巔的黃仁勳,在矽谷聖克拉拉的辦公室,放走了一個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的中國人。
這個看似不重要的決定,在日後,催生了一個令他頭痛的中國對手。
黃仁勳放走的,是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
彼時的黃仁勳,作為AI時代“軍火商”,每天都有接待不完的大客戶,對於放走一位“封疆大吏”,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
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位“封疆大吏”野心勃勃。
在矽谷浸淫二十載,張建中早已洞悉GPU產業命脈——這不僅是圖形處理器,更是人工智慧時代的發動機。
目睹中國AI算力晶片只能依賴進口且被卡脖子的情形,一個聲音在他腦中轟鳴:
中國必須有自己的全功能GPU。
2020年秋,張建中在北京悄然創辦了摩爾線程。一場閃電戰就此打響:
僅用30天,他就搭建了一支豪華的科研團隊。
不到一年,這個團隊就做出了中國首顆真正意義上的全功能GPU。
緊接著,又在2022年推出首款國產遊戲顯示卡,實現了中國在消費級GPU領域從0到1的突破。
這幾乎等於,在中國復刻一個英偉達。
不僅如此,在AI大模型時代,摩爾線程還高調發布了首個國產千卡大模型訓練平臺KUAE(誇娥),並很快擴充套件至萬卡規模。
這也是國內首個以國產全功能GPU為底座的大規模算力叢集。
來源:摩爾線程官網
從遊戲顯示卡到AI算力加速卡,再到萬卡叢集,只用了不到五年,這種狂奔的速度,在全球科技產業史上,也堪稱不小的奇蹟。
也正因此,資本市場對摩爾線程的熱情超乎想象。
成立不到100天,摩爾線程就完成兩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重新整理當年最快晉升獨角獸的全球行業紀錄。
此後四年,它一共經歷了六輪融資,紅杉、騰訊、字節跳動等巨頭,爭相入局。
2025年6月,摩爾線程以255億元估值,完成IPO上市輔導,“國產GPU第一股”呼之欲出。
黃仁勳或許未曾想到,他親手放走的男人,鍛造了撬動英偉達霸權的槓桿。
看似狂飆的歷程,背後每一步,都異常艱難,它濃縮了很多科技企業幾十年的苦難,甚至還要更難。
摩爾線程一出生,就站在懸崖邊上。
彼時的中國GPU市場,英偉達靠著根深蒂固的生態、碾壓級的技術和絕對的市場份額,築起了銅牆鐵壁。
張建中要在這銅牆鐵壁上,生生撕開一個口子!
在矽谷浸淫二十載,他清楚:破局,要靠頂尖的人才和過硬的技術。
為此,他祭出在英偉達任職15年攢下的大殺器——人脈。
英偉達、AMD、英特爾……在張建中的召喚下,一批身經百戰、技術頂尖的核心工程師,聚在摩爾線程麾下。
他們的目標是,實現GPU技術的自主可控。
為了早日實現這一目標,全公司都拼了。
創業初期,辦公區很小,研發、產品、行政等部門擠在一起,甚至連空調和門都是自己動手裝的!
在這種近乎極限的環境下,團隊需要攻克上千個環節,才能做出一顆了不起的晶片。
他們很多人,每天早上八點到公司,晚上11點多才離開公司,餓了就叫外賣,困了就在工位上眯一會兒。
如此死磕了近一年,終於幹出中國第一顆全功能GPU,創造了業界奇蹟。
緊接著2022年,這支血性十足的隊伍,又馬不停蹄,在不到七個月時間內,連續釋出了兩款GPU晶片。
其中,就包括被譽為“國產遊戲第一卡”的MTT S80。
那年秋天,在摩爾線程秋季釋出會上,張建中以一襲黑色皮衣登場,意氣風發,讓人恍惚間看到了中國的黃仁勳。
然而,此刻的張建中,或許沒想到,一場滅頂之災近在眼前。
2023年10月17日,一份近500頁的美國製裁檔案將摩爾線程打入地獄。這家成立3年的中國初創公司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這意味著,臺積電將無法為其代工。
晶片沒法量產了,之前的血汗可能全部白流,生死關頭的內部信中,張建中寫道:
因為1017事件,整個國產GPU/AI晶片行業遭受重創。但中國GPU不存在至暗時刻,只有星辰大海:“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我們堅定走下去的決心。”
穩住陣腳之後,張建中在最困難時刻爆發最大能量:
他砍掉大量的非核心業務,新組建兩大戰略部門,更加聚焦到圖形渲染、AI算力晶片兩大核心GPU業務上。
同時,馬不停蹄,在國內尋找新的代工企業,解決晶片製造難題。憑著一股子韌勁,硬是在絕境裡鑿出了一絲光亮!
硬體突圍還不是最難的,最堅固的堡壘是軟體生態:
過去20年,英偉達構建了一個龐大的CUDA軟體生態,全球500萬開發者深陷其中。
很多企業已經習慣了這個生態。
為了打破CUDA壟斷,張建中決定自研MUSA架構並搭建生態。在他看來,唯有如此,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搭建生態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浩大工程。
為此,摩爾線程和無數硬體廠、軟體開發者、應用企業一起,根據不同行業需求,讓AI算力在金融、醫療、工業製造等領域,遍地開花。
同時,還針對大模型時代,對算力需求的激增,祭出大殺器——KUAE千卡叢集,並在隨後升級至萬卡叢集。
“AI主戰場,萬卡是最低標配。”張建中用短短一句話,道出了新時代的最強音。
在他的帶領下,摩爾線程歷經九死一生,如鳳凰涅槃一般殺出重圍,幹成了中國全功能GPU領頭羊。
摩爾線程的崛起,給外界的感覺,似乎在一夜之間。
然而,晶片戰爭沒有奇蹟。
英偉達在成為全球AI軍火商之前,早就默默幹了幾十年,在晶片領域的積累,更是貫穿從技術到生態的全鏈條。
張建中在創辦摩爾線程之前,同樣在矽谷浸淫了二十載。
這個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的中國理工男,有著豐富的海外經歷。這些經歷是他後來創辦摩爾線程的硬核彈藥庫。
在戴爾、惠普,他摸透了全球IT的玩法。
在英偉達的15年,他對GPU技術有了深刻的洞察和掌控能力。在他的帶領下,英偉達在中國GPU市場的佔有率從不到50%,猛增至超過80%。
這種對產業規律的深刻認知,以及卓越的領導才能,是他帶領摩爾線程走出至暗時刻的關鍵。
但僅有這些還不夠。
國產GPU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打破英偉達數十年壟斷,取得產業生態的支援。
張建中深諳此道。
在摩爾線程產品推出之後,他採取了“兩條腿同時走”的策略。
一方面,相容CUDA等主流開發平臺,與國際生態接軌。另一方面,與國內產業夥伴攜手打造中國版的Wintel聯盟。
“在中國,幾乎各個不同的作業系統使用者、CPU、整機,以及應用的合作伙伴,都在大力支援。”
同時,摩爾線程打造的萬卡叢集專案,也先後在青海、廣西等全國多地簽約落地。
這些專案不僅標誌著摩爾線程在國產GPU領域的重要進展,也為國內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援。
儘管如此,算力晶片這場戰爭,於張建中和他的對手而言,才剛剛開始。
戰爭的勝負,不依賴於偶然事件或短期突破,而取決於持續的技術積累、產業生態的構建以及戰略定力。
在這場競爭中,摩爾線程面臨的對手,除了英偉達這樣的全球巨頭,也包括不少國內實力玩家,大家都在搶奪市場。
沐曦科技和燧原科技的創始人,均來自英偉達最大的對手AMD,並且與張建中一樣,長期在矽谷工作。
壁仞科技的創始人,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曾擔任商湯科技總裁。
這些人的資歷並不比張建中淺,尤其是沐曦科技創始人陳維良,還擔任過AMD全球GPU設計總負責人。
就這,還沒考慮到華為這個讓黃仁勳都感到焦慮的對手。
市場資料也反映了殘酷的競爭現實。
儘管摩爾線程自誕生以來,營收保持高速增長,但外界推測,截至2024年大概10億元,相比其255億元的估值,可謂懸殊。
跟英偉達4380億元的年營收相比,更相去甚遠。
兩年前,張建中在生死關頭,寫給內部員工的那份信中也坦言:全功能GPU是大晶片領域裡的珠穆朗瑪峰。
“摩爾線程仍然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挑戰很多,前路漫長。”
但他同時也表示:
“打造中國最好的全功能GPU,我們會將這項事業進行到底。”
來源:摩爾線程官網
歷史將銘記這樣的場景:
當沐曦科技創始人陳維良在上海除錯曦雲晶片,華為團隊在松山湖最佳化昇騰設計時,張建中也正坐在北京的辦公室,暢想著GPU的未來。
這些揹負各自使命的行業孤勇者,雖然路線迥異,卻堅守著同一個信念:
GPU突圍戰,生態構建才是終極考驗。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殷姍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