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一個沒有重男輕女的社會是怎樣的

——養水仙是我家過春節的小傳統
寫公眾號以來,有一些留言的邏輯我一直不能理解,比如《讓老婆多次懷孕約等於家暴?》一文,就是記錄了我看到那些留言的震驚。
直到最近,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這位讀者朋友和我分享了很多她從小經歷的父母重男輕女的經歷,她問了我很多問題,我才明白過來,很多我在文章下面看到的“奇怪的留言”,“過激的反應”可能就是源於那些讀者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她們對不正常的事情習以為常,看正常的事情反而就看不懂了。
我出生長大在上海,上海是一個高度尊重女性的城市。我回憶童年,我們上海就是沒有重男輕女啊——所以就想談談,我自己所經歷的,一個沒有重男輕女的正常社會是怎樣的。

進入正題以前,先說說,為什麼上海人喜歡女兒。
簡單來說,在上海,養兒子的經濟壓力巨大。
在上海嫁娶的風俗裡,彩禮倒是象徵性的,一般男方出多少,女方父母都會還禮回去的——我們不太講究這些。
但是呢,在上海的風俗裡,一般男方家裡出房子,女方家裡出裝修家電,條件好的女方家庭還會陪嫁一輛車。其實在以前,房子和裝修是差不多價錢的,但是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上海的房價漲得讓人瞠目結舌,買房子和裝修要支付的錢簡直不是一個數量等級的。
然而風俗還是在這裡,在傳統觀念裡,在上海如果男方父母沒有給兒子準備房子,這個男生就很難娶老婆。
所以在上海,大家把女兒叫“招商銀行”,兒子叫“建設銀行”,意思就是,如果生了兒子,你就是得搞建設:理論上來說,生一個兒子你就要準備一套房,生兩個兒子就要準備兩套房。我有個朋友生了兩個兒子,天天羨慕我們家裡女兒多。
我也和她說:“哎呀,這些都是舊風俗了,以後你兒子有出息,你沒有準備婚房也沒事的。”
她白了我一眼:“那怎麼行,那我肯定要被女方家裡看不起的,人家背後要指著我罵的,這家父母怎麼這麼沒有責任心的,生了兒子了也不給他準備婚房——我做不出來的呀。”
我記得我遇見過一個上海的差頭司機(滬語,計程車司機),他說他開出租車已經幾十年了,以前開出租車是一個很好的行當,賺錢很多的,那時候他就攢了一小筆錢以後就開始琢磨怎麼花錢。有一天晚上,他半夜醒來,忽然有個靈感。他把他老婆從夢中叫醒:“老婆,我們把給兒子買個房吧,以後他結婚需要的。”他老婆很震驚:“我們兒子不是隻有八歲嗎?”他說:“哎呀,兒子總歸要長大的,我們先買吧。”
後來他兒子的朋友同學無不羨慕,都覺得他這個做爸爸的實在是太有遠見太明智了。他後來開出租車也沒有什麼經濟壓力了——因為兒子的婚房已經準備好了。

在上海,養兒子的父母壓力山大,但是養女兒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上海,養女兒的父母,按照現在流行的話說,充滿了“鬆弛感”——因為沒什麼大件需要準備的,就是好吃好喝富養女兒就好了。
對了,上海很流行富養女兒,一方面因為大家就是喜歡女兒,也喜歡把小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另外一方面也有一種說法,女兒如果窮養,那長大以後萬一戀愛腦一犯,很容易就被人給“騙”走了。
在這種風氣下,上海小姑娘確實也是普遍有點“作”——但是看你怎麼看這個詞,你也可以把“作”替換成“精緻”、“注重生活品質”。我認識的上海男性,大部分也很吃這一套,很多上海男性的擇偶標準就是要上海小姑娘。

給我寫信的讀者朋友告訴我:“因為身處的環境,好像結婚,也無法逃脫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身邊大多數人還是有必須生男孩,或者有兒子就是比女兒好這種思想。
不不不,在上海不是這樣的。上海人沒有覺得兒子比女兒更好。
在上海,大家生了女兒和生了兒子是一樣開心的。我大肚子的時候和其他孕媽媽聊天,有人會更想要兒子,有人會更喜歡女兒——但是真的說起來,我認識的大部分上海人都想生女兒。
上海人完全沒有那種“嫁去了婆家,就是婆家的人,和孃家沒關係了”的觀點。結婚以後,夫妻倆組成小家庭,對雙方父母都是一視同仁的。比如如果出去旅遊,買了點當地特產回來送給父母,那肯定是婆家一份,孃家一份的。
而且即便一視同仁,女兒還是比兒子更細膩的。
先生往往對父母的需求木知木覺,很多時候反而都是太太提醒:“哎,儂要幫那姆媽買點啥啥了哦!”所以上海人會覺得,女兒更貼心,有個女兒老了有人照顧。
——反而是養了兒子,總是多少有點“娶了老婆忘了娘”的傾向,兒子的孝順程度,主要還得看媳婦覺悟——那還不如一開始就養女兒。

在上海,不太流行那種“女性要自強”的說法,上海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和女兒說:“你喜歡就好;你過得開心最重要。”
結婚以後,因為男女就是平等的,所以在上海,做全職太太也不會抬不起頭來。上海小姑娘做太太大多也仍然很注重自己的興趣培養,生活品質。大部分上海男性也都很有覺悟,即便上班回家,也會給太太帶束花,陪陪孩子,做點家務。
我從小到大,沒有人很刻意和我說“男女平等”,因為男女就是平等的。在這種風氣下,大家反而更注重性別差異化的培養,男生就是要有男人味道,女生就是甜甜的嗲嗲的——那種覺得上海男人娘娘腔的基本是胡說八道,上海男小歪三觀正的多。
有一些北方人汙名化上海男性,是因為上海男性會做飯的很多——貌似在北方一些地區,男性做飯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但是在上海,男性會做飯,絕對是在婚戀市場上的加分項。從某種角度來說,上海先生願意做飯,比如楊先生做飯就做得很好,也是因為願意體恤太太,希望太太可以輕鬆一點。
大部分上海家庭在結婚以後,都是太太管錢。這倒也不是怕先生出軌,主要是女性心思縝密,性格上更合適做這件事。我認識很多家庭,都是先生自願把大部分收入都交給太太打理,太太投資得當,日子越過越好,先生的經濟壓力也輕省一些。

我在上海從來沒有遇見過“扶弟魔”——主要我們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也沒有弟弟——這種故事我都是看電視得知的,生活中一次也沒聽說過。
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身邊哪家人重男輕女,資源偏向兒子,讓兒子上好學校,女兒就不用讀大學的事。
可以說,這些電視上貌似很常見的故事,在上海都是聞所未聞。
在上海,如果一家人真的是重男輕女,那基本上是要被鄰里、同事、親朋好友統統看不起的。雖然我從來沒有遇見過,但是我可以想象,這種人家如果存在,基本要被千夫所指,而且這家的兒子以後估計也很難娶媳婦——誰願意把女兒嫁到這種人家去吃苦。
那個給我寫信的讀者問我:“你父母會認為自己生了女兒就是’吃虧’、’倒貼’嗎?
這個問題直接嚇到了我。答案是,不,完全不會。
我爸媽寶貝我寶貝得不得了。甚至往上一代,我外公寶貝我媽媽都寶貝得不得了。他給我媽媽起名帶個“珠”字,意思就是“這是我的掌上明珠”。我媽媽說她小時候每個學期外公都是給她買新書包的,但是她哥就沒有,因為我舅舅讀書沒她好,他就只能用她用剩下的舊書包。

我很少在上海聽到“入贅”的事情。我個人覺得“入贅”沒啥好的,我個人也不會要求我女婿入贅——主要是社會對贅婿偏見很大,為什麼平白無故地給自己家庭經營增加十級難度呢?
在上海,即便不入贅,很多小夫妻也是選擇和丈人丈母孃一起住的——選擇和丈人丈母孃一起居住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外婆照顧孩子更方便,有的是因為外公外婆家的房子的學區更好,諸如此類,等等等等。總之,如果真的想要和女方父母一起住,不需要入贅也可以一起住啊。
我身邊要求生兩個孩子,一個跟男方姓,一個跟女方姓的,也不太多見。我能想到的幾例,都不是上海人。我自己的孩子都是跟楊先生姓的,我覺得挺好的。特別到了米國以後,孩子都是一個姓,大家就知道你們是一家人——在這裡,如果一家人兩個姓,那幾乎全部都是再婚家庭。我和我的孩子不是一個姓,都給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每次去看病,醫生都要問我:“你不是孩子們的血緣上的媽媽”……
簡單來說,因為本來就沒什麼男女不平等的觀念,所以孩子跟誰姓這件事,就不在我的考慮範圍裡,也完全沒有任何困擾我。

最後,這位讀者朋友問我:“在如今這個時代,關於這一點,我們應該怎樣教導自己的兒女呢?
我的回答是:“我覺得就正常對待孩子就好了。你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他們自然也不會有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