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DP預期增長5%左右,宏觀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

2025.03.06
本文字數:3305,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祝嫣然、陳益刊、杜川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並釋放宏觀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的訊號。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明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新增城鎮就業1200萬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李強表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並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突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
在同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設定5%左右的增長目標符合中國實際,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是可以實現的。實現這個目標,也絕非輕而易舉,必須付出非常艱苦的努力。
經濟增長目標明確
經濟增速不僅是宏觀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更是就業質量、工資水平、發展信心等的綜合體現。
2024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0%,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背景下,順利實現全年增速目標。尤其是去年四季度以來,宏觀經濟表現亮眼,生產和消費端都有環比改善的跡象,房地產止跌企穩的基礎不斷鞏固,為2025年開局奠定良好基礎。
沈丹陽表示,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經過反覆研究論證設定的。綜合考慮了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因素,兼顧了需要與可能。從中國發展實踐和各國經驗看,能不能實現發展目標,一看發展態勢,二看能力條件,三看支撐政策。綜合這幾方面因素,我們對實現今年這樣一個增長目標是充滿信心的。
沈丹陽提到,中國經濟發展還有很大潛力,潛在增長率仍處在5%左右的較高水平。特別是近些年新產業、新動能快速成長,新能源汽車、光伏、造船等一批產業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爆發式增長,中國經濟增長正換上強勁的新引擎。之前的一些經濟下拉因素,比如房地產,現在也出現了積極變化,對增長的所謂拖累效應正逐步減弱。更令人期待的是,隨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部署落實落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還將得到進一步激發。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2023年和2024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均為5%左右,最終分別實現了5.2%和5.0%的增速。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繼續定在5%左右,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體現出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等諸多有利條件支撐下的經濟增長潛力。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林毅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去年政策釋放的基礎上,相信今年國內的需求、投資、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都會上一個新臺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會快於經濟的增長,家庭和企業都可以有更大的信心。
2024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2%,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預期目標調整為2%左右。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其目的在於透過各項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關係,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在吹風會上表示,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調整為2%左右,背後是一個更為積極、政策導向更加鮮明的訊號。近兩年我國物價水平總體偏低。從國民經濟大迴圈和動態角度來看,物價持續偏低會造成實際利率偏高,債務負擔加重,這樣企業就不願意增加投資,老百姓也少了就業和增加收入的機會。從歷史經驗和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物價溫和上漲是經濟執行健康的一個表現。
他提到,今年我國將透過四方面措施來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著力提振消費,釋放需求側潛力;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和價格戰;更大力度穩住樓市股市,更好地促進價格溫和回升。
提振消費被擺在更突出位置
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預期目標,今年宏觀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
陳昌盛表示,從宏觀環境和條件來看,當前外部不確定性在上升,國內總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費不振問題比較突出,需要宏觀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這是現實需要;從政策空間來看,我國也具備條件,比如我國政府負債率在70%左右,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尤其中央政府負債率比較低,有比較大的舉債空間;從全球來看,現在不少國家貨幣政策是寬鬆的態勢,而且我國物價水平不高,貨幣政策空間也是開啟的。
在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中,第一項就是提振消費。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提振消費的多個方向,包括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服務消費多元化供給、消費場景創新、落實和最佳化休假制度、推動擴大入境消費和健全縣域商業體系等。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劉祥東對第一財經表示,擴大內需是關鍵的戰略舉措,提振消費是重中之重。儘管經濟復甦的新跡象不斷湧現,消費信心有所提升,但當前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仍顯不足,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提振,支援消費持續增長的有利條件仍然較多。
沈丹陽表示,在擴大內需中,報告把提振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當前有幾個重點問題需要加大力度深化解決,比如消費能力不足、優質供給不足、解決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等問題。因此,今年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基礎上,還要突出“三個發力”和實施“一項行動”。所謂“三個發力”就是要從促進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意願這三個方面來共同發力。實施“一個專項行動”即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制定行動方案和配套政策,會盡快出臺實施。
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統籌安排收入、債券等各類財政資金,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具體來看,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大。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與去年相比,今年財政政策基調更加積極,體現在力度更大、節奏更快、方式更多、結構更優、與市場的溝通更順、政策間的協同性更高,將發展置於更高的位置。
“與此同時,今年強調要深化財稅制度改革,推動零基預算改革,推動消費稅改革,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支援;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穩妥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羅志恆說。
貨幣政策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最佳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援。
明明分析,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貨幣政策定調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適度寬鬆”的表述,同時提及“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和2025年央行工作會議中的表述基本一致。在流動性市場方面,預計後續央行仍將基於買斷式逆回購釋放中長期流動性,結合財政端發力情況,國債買入操作也可能伴隨後續政府債供給抬升而擇時落地。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認為,接下來將繼續創新結構性工具,尤其是加大對科技創新、促進消費的金融支援力度。如設立促進消費的專項再貸款,配合“兩新”工作、擴大消費信貸;還將可能下調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利率、調整商業銀行考核標準、加大獎懲力度等,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智慧化、高階化、綠色化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專案的信貸投放力度。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