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上半年中國經濟資料

下半年政策加碼將是大機率事件,財政政策仍有發力空間,貨幣政策真正寬鬆也有望落實,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性將會進一步增強
文 | 《財經》記者 孫穎妮 
編輯 | 王延春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二季度以及上半年宏觀經濟執行情況。資料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6168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長4.7%,增速較一季度放緩0.6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總的來看,上半年中國經濟執行總體平穩,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結構調整陣痛有所顯現,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較以往更為複雜,國內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二季度GDP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對此要全面地辯證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動之‘形’,更要看到長期發展之‘勢’。”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3%,超過市場預期,二季度GDP表現則不及市場預期。《財經》注意到,資料釋出前,開源證券、財通宏觀、天風證券、長城證券、財信研究等多家機構對二季度GDP的預測在4.9%至5.2%,市場的平均值預測在5.0%左右。
多位專家表示,上半年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但回升基礎仍需穩固,總需求不足、預期不振的問題仍然存在。二季度GDP增速超預期放緩,表明當前內需偏弱狀況更為明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表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現象較為突出是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至4.7%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經濟執行中也有很多結構化亮點。上半年以高技術製造業生產和投資增速保持較高水平為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保持較強勢頭。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告訴《財經》,這也表明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程序不斷加快,各地在加快佈局新質生產力的相關產業,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
此外,上半年出口表現出較強韌性。資料顯示,一季度淨出口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較去年全年加快1.4個百分點,出口的邊際效益改善,成為一季度GDP表現超預期的主要支撐。二季度以來,出口增速繼續反彈。以美元計,6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長8.6%,增速較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創2023年4月以來最高增速。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出口增速的持續反彈對製造業投資和工業生產有較強拉動作用,為後續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支撐。
總的來看,有效需求不足依舊是當前經濟執行中的主要矛盾,當前市場期待更大力度的政策提振信心。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表示,要完成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速目標,下半年GDP同比仍要保持在5%左右。考慮到二季度經濟增速放緩,下半年同期基數較二季度抬升,下半年穩增長壓力或進一步加大。有必要考慮追加財政赤字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增速、降準降息、增加一線城市的增量房地產需求。
溫彬也認為,下半年政策加碼將是大機率事件,財政政策仍有較大發力空間,貨幣政策寬鬆也有望落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性將會增強。
消費增速降至2%,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
有效需求不足是上半年經濟執行的主要特點,也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
消費增速的大幅放緩就是最明顯體現。1月-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比去年同期(8.2%)回落4.5個百分點。
尤其是今年二季度以來,消費增速出現較大回落。4月、5月、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分別為2.3%、3.7% 、2.0%,其中,4月增速較3月(3.1%)放緩0.8個百分點,6月增速較5月放緩1.7個百分點,低於市場預期的4%,增速創2022年以來新低。業內人士認為,從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消費增速的下滑成為二季度GDP增速回落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作為反映消費需求的一項重要指標,今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也持續低迷,1月-6月,CPI僅同比增長0.1%。
比如,今年二季度以來,全國乘用車市場銷售量連續負增長。據乘聯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6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6.7萬輛,同比下降6.7%。5月為同比下降1.9%,4月為同比下降5.7%。
需求不足也引起生產端和供給端資料的回落。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4月、5月、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為6.7%、5.6%、5.3%,二季度以來連續兩個月回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這說明企業在訂單不足的壓力下,生產向收斂的方向發展。
在需求不足中,房地產仍是主要拖累項。1月-6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9%,低於GDP的5%。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1%,是主要拖累項。製造業和基建投資分別同比增長9.5%和5.4%,均是拉動項,但基建的拉動效果明顯降速。
中指研究院認為,由於居民收入預期、房價下跌預期尚未明顯改善,預計2024年下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仍面臨調整壓力,新房市場或仍處於築底階段。
高技術投資亮眼,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
雖有隱憂,但有亮點。今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向“新”向“綠”的轉型升級態勢明顯。
製造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陣地。今年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增速明顯加快,領跑三大投資板塊。1月-6月,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5%,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6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57.5%,比一季度提高5.2個百分點。
其中,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6%,增速比全部投資高6.7個百分點。
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1%,增速比製造業投資高0.6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裝置製造業投資增長38.3%,計算機及辦公裝置製造業投資增長12.1%,電子及通訊裝置製造業投資增長9.9%。
上半年,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1.7%。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24.1%,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增長17.4%,研發與設計服務業投資增長14.4%。
資料還顯示,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8%和8.7%,增速分別快於全部工業1.8個和2.7個百分點。
其中,1月-6月,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8%,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
同時,積體電路、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智慧綠色新產品表現亮眼,產量均保持兩位數增長。上半年,3D列印裝置、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1.6%、34.3%、28.9%。工信部資訊通訊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這些產業大部分屬於高階製造業,說明中國工業產業結構正發生良性變化。
在服務業領域,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其中,資訊傳輸和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分別增長11.9%、9.8%,在服務業細分領域表現中居於前列。盤和林表示,這表明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產業數字化賦能企業正實現高速發展。
除了這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介紹,上半年,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催生新的消費場景,直播帶貨、即時配送等消費新模式不斷湧現,帶動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8%,快遞業務量突破800億件。
東方金誠首席經濟學家王青團隊認為,下半年製造業投資有望延續較快增長勢頭,估計全年增速將達到8.5%左右。這意味著經濟內生增長動能將得到改善。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將保持兩位數高增狀態,這是政策面支援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推動先進製造業發展的具體體現。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圍繞加快佈局培育新質生產力,製造業的市場主體有望擴大有效投資,最佳化投資佈局結構。當前,利潤不再是研判製造業投資的單一指標,跨產業、跨領域、技術改造投資同樣是預測製造業投資的重要變數。
當前,製造業投資有多重利好。
第一,重大專案投資形成產業鏈正反饋機制。鏈主企業積極協調推進投資規模大、輻射範圍廣、帶動作用強的重大專案建設,促進全產業鏈順暢運轉。同時深化開展上下游、企業間、企地間等合作。
第二,技術改造投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激發。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1月-4月,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8.5%。
第三,高技術製造產業叢集催化投資聚變效應。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高技術製造業的投資動能或在中長期得到延續。“預計2024年全年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速或可達到8.8%。”
下半年宏觀政策有望加碼
下半年經濟怎麼幹?
朱克力等多位專家告訴《財經》,當前解決需求不足問題已經十分緊迫,到了政策進一步“下猛藥”的時候,接下來需要採取更大的政策力度擴內需、提振各市場主體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消費是當前宏觀經濟執行中的一個主要薄弱點。王青表示,促消費政策還需進一步加力。當前促消費政策可重點從兩個角度發力:首先,財政政策可在逆週期調節方向適度發力,階段性彌補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對消費帶來的影響。其次,當前還是要加大房地產支援政策力度,核心是引導居民房貸利率持續較大幅度下調,扭轉樓市預期,推動房地產行業儘快實現軟著陸。這對提振消費信心、改善社會預期有直接作用。
財政貨幣政策或會加碼。
財政政策方面,溫彬表示,今年上半年,受財政收入增速下降以及經濟開局良好等因素影響,財政政策發力尚不充分,接下來政策發力空間依舊較大。一方面,抓好落實、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統籌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中央預算內投資,推動重點領域、重大專案建設,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加快財政支出進度,重點支援科技、民生、教育等與國情發展及戰略規劃密切相關的領域;深入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確保債務高風險省份和市縣既真正壓降債務、又能穩定發展。
另一方面,考慮到目前國內有效需求有待提振,財政或擇機謀劃增量政策工具。一是最佳化稅費優惠政策,繼續圍繞科技創新、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等實行結構性減稅,同時完善涉企收費聯合監管、聯合懲戒機制,提升涉企收費監管的法治化水平。二是新批特殊再融資債額度,預計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三是加強財政貨幣協同,加量投放PSL(抵押補充貸款)撬動重點專案建設,以及新投放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四是加大國有資本經營利潤、結存利潤、國有資產等盤活力度。
貨幣政策方面,羅志恆表示,寬鬆空間要進一步開啟。雖然受到內外部息差收窄和匯率的掣肘,但降準降息仍是政策的可選項。貨幣政策要有騰挪空間,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援力度,打擊銀行違規高息攬儲行為、支援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適當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遏制套息交易,進一步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
房地產政策方面,則要放鬆限購、增加一線城市購房指標,從最佳化存量到釋放增量需求;加大政府收儲力度並由中央解決部分地方資金問題;增加核心地段高品質商品房供給。
除了宏觀政策,當前市場最期待的還有透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提振信心。羅志恆表示,中長期來看,推動體制機制改革,調動地方政府、企業家、居民和科學家四大主體的積極性十分關鍵。一是推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財政執行緊平衡和地方債務問題,激發地方政府積極性和活力。二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政策穩定性、制度完備性、法治落實和理論突破四個層面提振企業家信心。三是推動收入分配、戶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醫療教育和養老等水平,化解居民消費率偏低的長期問題,調動居民消費積極性。四是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實施股權激勵、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更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資本參與收入分配的比重,調動科學家的積極性。
責編|王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