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 推廣
最近看了BBC的一個報道,覺得很值得深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韓國有一群父母自願把自己關進“監獄”,體驗關禁閉的生活。而這樣的監獄卻有一個和字面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字:幸福工廠。
在這些僅有5平方米的牢房裡,這些父母不被允許使用電話或電腦,只有光禿禿的牆壁。唯一可以和外界聯絡的通道就是一個用來投食的小視窗,他們也不與人交流。

簡單來說,幸福工廠就是一座監獄。
只不過住在這裡的不是囚犯,而是一群可憐的父母。這些“作繭自縛”的人並不是為了獵奇,而是有不得已的原因。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一個完全與社會脫節的孩子。
他們的孩子完全脫離了社會,他們來這裡是為了親自體驗一下孩子的生活狀態:與世隔絕的感受。

這些父母口中脫離了社會的孩子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做Hikikomori,家裡蹲。宅家、不上學、不工作、不與外界接觸、性格內向、不合群、沉迷動漫和遊戲……被打上這些標籤的年輕人有個共同的名字——“蟄居族”。
在90年代的日本,出現了第一波“蟄居族”,到了現在,他們依然在依賴著年邁父母的養老金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啃老。而一味地被子女索取,也會導致老人陷入貧困和抑鬱當中,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其實在日韓都有這種現象很普遍,在日本叫8050家庭,80歲的父母用退休金養50歲孩子。

進幸福工廠體驗自閉的父母,有一個參加者的孩子已經在足不出戶10幾年了。
這個孩子不願意去上學,整天把自己關在臥室裡不出門,拒絕交流拒絕溝通,也拒絕看心理醫生。這個孩子就這樣在家裡蹲,一蹲就是好幾年。
把他媽媽折磨得想要殺人。
這位媽媽這樣說:“我不想讓我兒子同學的父母看到我,問我關於他的事。我看到孩子們開開心心去上學。看著他們,就忍不住流淚。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能像他們一樣呢?”
某個晚上,這位媽媽看著兒子入睡時,舉著刀站在他的床邊,思考著殺了兒子然後自殺。這位媽媽既羞愧又絕望,覺得自己養了一個毫無用處的人。

韓國心理學教授表示,東亞文化裡的“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往往不認可偏離標準化生活方式的人。
20歲找工作,30歲結婚,35歲生子……
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一個看不見的目標,他們必須拼了命地達成要求,一旦生活偏離了正規,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產生挫敗感和羞恥感。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成就即是父母的成功,這種觀點導致整個家庭陷入孤立的泥潭。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掙扎是教育的失敗,從而產生內疚感。

50歲的金女士是幸福工廠的另外一個參加者,她兒子因為沒有考上目標大學,已經把自己關在臥室裡三年了。但直到她來幸福工廠體驗之後,她才真正理解了困住兒子的“情感監獄”。“當初我很痛苦,因為我一直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如今我終於發現了一些東西。”
還有一位參加者是樸女士,她來這是為了她26歲的兒子,他在7年前就與外界斷絕了一切聯絡。體驗過幸福工廠後,樸女士表示,如今她仍然難以與兒子溝通,但她已經開始逐漸理解他的感受了:“我意識到,接受孩子的生活很重要,不要強迫他按照特定的方式生活。”

不過對於這個幸福工廠,大家也有不同的聲音:
@不會飛的BEN鳥
“我覺得這樣的家長很了不起,一把年紀了,依然願意拋開很多社會上的成見還有作為家長的輩分去理解自己的兒女”
@Hqin
蟄居孩子的行為有一部分是社會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父母家庭的原因,但是我認為也有些自己的原因。自己應該勇於面對 、挑戰社會上隱性和顯性壓迫,有自己的思想,但這確實很難。父母再怎麼體會孩子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有孩子自己內心真正覺醒和解脫才是出路。
@春秋
要理解子女,應該要出社會

,像年輕人一樣掙扎
@珍珠
但是那個樸女士的兒子蟄居在家是有電腦和手機的呀,天天沉迷於遊戲的人不值得同情,這麼大了還要爸爸媽媽受這種罪去理解他們?自己把自己隔離出病態不肯接觸外界,還要啃老,還要父母去理解他們,父母是欠了他們多少?
@Joyce
很好治啊,沒收電腦和手機,斷網,一下子就好了
@個人安好
怎麼說呢,蟄居族和這個幸福工廠還是不一樣的,幸福工廠裡啥都沒有隻能對牆發呆,但是蟄居族雖然把自己關在房間,但是可以上網接觸外界資訊,並且蟄居族們都會有一個情感寄託,不管是遊戲也好、追星也罷(包括但不限於地下偶像、二次元角色等等),把蟄居族的網斷了才會和這個幸福工廠差不多。當然,斷蟄居族的網導致的後果也不會是讓他們走出來繼續接受社會,只會讓他們暴躁而已。
ref: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2x0le06kn7o
目前100000+加拿大華人媽媽關注加入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