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鳴驚人的票房,到席捲全網的熱度,《哪吒之魔童鬧海》已經成為中國影史現象級的“神作”。
截至目前,影片票房突破90億,百億票房已經沒有太大懸念。
這樣的結果,在影片上映之前,或許很多人都不曾預料到。
關於其幕後製作的故事,也顯得尤為神秘,讓無數喜歡它的觀眾感到好奇。
最近,有部講述其幕後製作的紀錄片上線,帶我們徹底揭開“中國票房影史第一”的誕生記。
《不破不立》——哪吒之魔童鬧海幕後紀錄片
導演: 徐曼
主演: 餃子 / 蘇沂 / 呂豔婷 / 張珈銘
型別: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5-02-10(中國大陸)
片長: 46分鐘
把時間倒回2019年6月21日晚上,《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簡稱《哪吒1》)
動畫製作殺青。
當晚的工作室只剩下幾個人在進行收尾工作,殺青後大家用手機拍下了一張珍貴的“殺青照”。

一個月後,《哪吒1》在上映。
它迅速成為這個暑期檔最受歡迎的影片,最終斬獲50億的票房,成為了當年的票房冠軍。
不僅如此,《哪吒1》在豆瓣也收穫了8.4的高分,口碑票房雙豐收。

《哪吒之魔童降世》徹底火了,這個致力於打破成見、扭轉命運的少年英雄,獲得了億萬觀眾的喜愛。
但如此高的評價和期待,也為《哪吒之魔童鬧海》(下文簡稱《哪吒2》)的製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哪吒2》在製作上堪稱全面升級:時長更長,擴容到140分鐘;質量要求更高,出場角色翻倍;場景數量增多,總計一百四五十個。
據統計,《哪吒2》光是特效鏡頭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哪吒1》所有鏡頭的數量。
一組數字可以讓大家想象一下這樣的工作量:單幀渲染長達20個小時以上,平均一個鏡頭的渲染時間在200個小時以上。


對於每個製作人員而言,在難度倍增,製作時間卻幾乎相同的情況下,《哪吒2》的製作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沉重的壓力和現實面前,大家只能尋求新的出路,那就是找來許多業界知名的專家和藝術家來共同完成這個專案。
有人形容這樣的過程就像參加奧運會,行業內的大佬都彙集在一起交流和創作,大家都興致勃勃、十分興奮。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才剛剛開始。

看過這兩部作品的觀眾會發現,《哪吒2》在畫面、動作和特效等各個層面,都實現了明顯的飛躍和提升。
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在《哪吒2》中有大量的海水倒流效果,這是一個非常規的動力學展現,製作起來十分困難。
為了呈現出鏡頭下這種宏偉的奇觀感,製作團隊首先確認了一個基本邏輯,那就是把場景的大小和比例往真實去靠攏。

比如天元鼎在海上的這個場景,開海大約4至5千米。
5000米大概是什麼概念?世界上最大的航母300來米,意味著這個場景要做出15個航母的寬度。
因為只有在視覺上有高度、闊度的直觀展現,才能讓整部作品理性化,看起來更真實。

所有的海妖在這些孔洞裡面去生存,每一個海妖身上都有鎖鏈,並連線到定海神針。


在以往的動畫電影中,從來沒有一個片子裡面有那麼多的角色被鐵鏈禁錮住,還要在那麼大的範圍運動,且他們在運動的時候還會相互纏。
一開始,大家想到的是用手動的方式一根一根的擺,但這樣出來的效果不自然,互動不現實。再加上角色又多,出來就是一鍋粥。
在有限的製作週期裡,有人提出退而求其次的辦法,那就是將這些鎖鏈做虛,做成若有若無的效果。
但導演餃子否定了這方案,在他看來鎖鏈對海妖的束縛,與整部影片的主題息息相關,必須將這個規則做實。

於是大家只能硬著頭皮去上,首先需要把場景要製作完成,用一個工具把這些點連成一定的曲線,再用這些曲線去生成具體的鐵鏈。
但如果都用工具做成同樣的粗細,看起來就會非常呆板,於是只能在近景時又做出很多鎖鏈粗細的變化,以及鎖鏈疏密的區分。
這樣分層次的前中後,分不同的景別去細調粗細,最終才做出了鎖鏈像頭髮絲一樣亂中有序,且在空中的飄蕩美感。

在很多國人心中,一提到哪吒想到的就是其反抗精神,以及他“剔骨削肉”的情節。
這一經典橋段也深深地影響了餃子,於是他也嘗試著在《哪吒2》中將其還原出來,並以藝術化的方式來處理,為其賦予一些新時代的精神。
想法雖然很好,但要用影像去實現它,必須要進行進一步的藝術加工。
而創意從提出到落地,中間有無數的細節,需要跨越很多的鴻溝。

最開始,導演希望穿心咒這一情節,看上去的第一眼感受到很強的疼痛感。
它從心臟裡面逐漸往外生長延伸,靈感來自於防盜的玻璃,密密麻麻的插著各種各樣的碎片。
刺和刺之間,加一些光線的折射反射,碎片還會閃閃發光。
但是哪吒在中了穿心咒後要怎麼裂開?它裂開的形態和節奏是怎麼樣?肉塊及身上的布料如何發生拉扯和反應?這些問題都得逐一解決。

光是這一場景,就磨了兩三個月,但最終呈現的效果還是不如人意。
最後,所有美術、動畫、特效、材質等部門的人員通力配合,將方案從頭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討論製作,才確定了最終的版本。
片中的哪吒被撕裂後,身體裡是鋼水和岩漿那種流體的效果。在鋼水和肉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層煙霧脫尾。

600塊碎肉,每一個都是單獨去做切割,切完之後再用動畫的形式把它按照鏡頭的節奏一塊一塊給它拼合上去,每一個都要沿著軌道來逐一調整。
整個匯聚的過程,採用的方案是人工手動K幀,最後再加特效的輔助。
歷經千辛萬苦,才有了大家在電影院看到哪吒涅槃重生的震撼場景。

《哪吒2》的成功,離不開幕後每個製作部門、每個環節的眾志成城。
除了特效之外,片中的打戲、配樂等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打戲方面,由於第二部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在戰鬥,對於空戰、海里的打鬥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片中一場5分鐘的打戲,就畫了足足6個月。

不僅如此,每個角色的屬性不同,比如哪吒是火、敖丙是冰、仙翁是木、申公豹是電,各有各的打法。
於是在製作時,哪吒是偏向巴西戰舞的打法,敖丙的話是太極詠春這樣的打法,人物形象也因此變得更加飽滿。


在配音方面,每個工作人員也使盡了渾身解數。
每個配音演員看似配音,但其實也要表演出人物當時的動作和神態,掌握最準確的表演狀態,才能完全符合角色形象。
在配樂層面,《哪吒2》由於世界觀的增大,主旋律用了整整8支嗩吶。
c樂團跟民樂團進行融合,並且很多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場景都有其專屬的音樂。

而在寶蓮盛開這一場戲,更是加入了中國貴州侗族最原生態的聲音。
創作人員跑到了貴州那邊去請合唱團,然後來進行了多聲部的演唱和錄製。
輔以笛蕭、琵琶等多種傳統樂器,才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具有東方色彩神話感的動畫電影。

在觀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或許很多人都以為《哪吒2》的成功只是偶然。
但在看了紀錄片之後才知道,《哪吒2》除了天時地利的助推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幕後人員全身心的投入與付出。
正是因為他們在時間上幾年如一日地專注與死磕,在技術上不斷突破行業天花板,最終才共同鑄就了這部現象級的作品。
這個過程恰似片中的哪吒在天元鼎內受盡苦難與折磨,但最終涅槃,迎來重生。
它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視覺和心靈的震撼,更提高了動畫行業的門檻,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也照亮了中國動畫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