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
說起2025春節檔最大贏家,毫無疑問,一定非《哪吒之魔童鬧海》莫屬。
票房高開瘋走,一路突破68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榜No.1,且還在持續增長中。
其中熱梗和人物不斷刷爆熱搜:火遍全網的石磯娘娘、一口川普的太乙真人、兩極反轉的申公豹……
連僅有幾個鏡頭的兩個“住校生”哥哥金吒、木吒也成為了觀眾的研究物件,點燃了大夥的好奇心——
好奇很久了,大哥叫金吒、二哥叫木吒,按照金木水火土,哪吒為什麼叫哪吒,而不叫“水吒”?!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覺得不好解釋,或者乾脆就不解釋。
比如《封神演義》中,這個名字就是太乙真人給取的。
彼時哪吒出世,金光射目,李靖駭異,又不忍作為妖怪壞他性命,兩難之際,有一道人登門,正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一番寒暄問答後,太乙真人直奔主題:孩子取名了沒啊?沒取我給取一個,順便收他為徒怎麼樣啊?你家有幾個公子啊?
李靖答曰:“不才有三子,長曰金吒,拜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為師。次曰木吒,拜九宮山白鶴洞普賢真人為師。老師既要此子為門下,但憑起一名諱,便拜道者為師。”
道人曰:“此子第三,取名教做哪吒。”
——取完了,結束,無需多言。
李靖的反應,也是十分淡定。
“謝曰:多承厚德命名,感謝不盡。”
沒有糾結,不用贅述,身體力行闡明“名字就是一個符號,叫什麼不是叫”。

圖源:豆瓣劇照
但書中決定地痛快,後來的創作者們卻犯了難。
貫穿許多傳說、鼎鼎大名的重要人物,他的名字怎麼會沒有來頭和說法?何況還是這麼個特殊的名字?!
後續的許多衍生作品,都曾試圖針對哪吒的名字做出一篇閱讀理解。
比如《封神榜之鳳鳴岐山》中,哪吒的名字是舅舅給取的,臺詞是說:“子牙兄說,他日後會叱吒疆場,就叫他哪吒吧!”

這是不是有點太簡單了?是怎麼從“叱吒疆場”得出“哪吒”這個結論的?
尤其是“哪”這個字,讀作né 的時候,只有“哪吒”這一種用法,除此之外基本都是疑問詞,諸如“哪兒”“哪裡”“哪個”等等。
港版《封神榜》,也曾對哪吒的名字進行拆解:
盤古開天闢地時,身軀化為山脈川河,有妖魔前來騷擾,盤古一怒之下發出叱喝妖邪之音,就是一個“吒”字,“吒”字也是天下間的第一個音,有正義、驅邪之意。
至於“哪”字,現代漢語中有說法,稱“哪吒”是漢語複合詞,並引用《康熙字典》《辭海》記載說“哪”指“儺”,本意是扶正祛邪。
金吒、木吒,就取一個“吒”字扶正祛邪就行?哪吒,就得兩個字?好像也哪裡怪怪的。

此時還有一種說法,哪吒的名字,其實是“舶來語”,音譯來的。
沒錯,哪吒的“原型”根本不是商朝陳塘關李家人,甚至不是中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外國人。
除了名字,哪吒是外國人最直接的表現,還有他的法相是“三頭六臂”“三頭八臂”(水滸傳中有人的外號是八臂哪吒)。
其實中國其他的道教神話人物,除了無所不能的孫悟空(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原型也來自於印度神話)之外,很少有“三頭六臂”的形象。
那麼,哪吒到底是哪裡人?
其中,主流意見是,哪吒的形象,根源來自印度。
佛教記載中,哪吒是佛教護法神毗沙門天王(也是我們熟悉的“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的兒子(也有傳說是孫子)“那羅鳩婆”。
據傳由古印度佛教宗師馬鳴所著、誕生於公元200年代的史詩著作《佛所行贊》中,就這樣說:“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王今生太子,迦毘羅衛國,一切諸人民,歡喜亦如是。”
那羅鳩婆,在其他經典又譯為“那吒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在不斷地翻譯和傳播中,被簡化為“那吒”“那吒”。
如《北方毘(毗的異體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則說,“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
說到“第三子”,可見毗沙門天王有多位太子,但具體說法不一。

第三子的說法在後續傳說中一直延續/圖源:《西遊記》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毗沙門天王有五位太子,分別是最勝、獨健、哪吒、常見、禪只。
話說回來,也有少數學者反對“印度說”,認為哪吒起源於伊朗,不過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
總之,目前我們暫且可以說,哪吒是一個起源於印度佛教的人物,傳入中國後,在民間傳說裡發揚光大了。

成為了神話傳說中反叛精神的代表
關於哪吒的傳說,可能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隨著傳說傳播和佛教影響,道教也逐漸將哪吒納入了神仙體系:這也要從他的父親,毗沙門天王說起。
毗沙門天王肩負著護國、護佑眾生的職責,唐朝時期,對護法神毗沙門天王的崇拜,就已經得到了官方、尤其是軍隊的認同。
李商隱在描寫唐代軍隊出征的時候,就提及過“陰風慘淡天王旗”的詩句。
唐代著名道士李筌。曾記錄唐朝軍隊出征時,祭司毗沙門天王的儀式:“……以明香、淨水、楊枝、油燈、乳粥、酥蜜、粽燠,供養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之神,曰:‘伏惟作鎮北方,護念萬物眾生,悖逆肆以誅夷……’”
到了宋代,毗沙門天王作為戰神的現象更加普遍。
而毗沙門天王的法像,右手就豎立把持著由各種珍寶鑲嵌的勝幢——這就有了“托塔天王”的原型。
另一邊,現實中的真實人物,唐代大將衛國公李靖英勇殺敵、威震邊疆的事蹟廣為流傳,在民間受到廣泛崇拜和祭祀,成為了“戰神”。
對毗沙門天王的信仰,也就逐漸與對李靖的戰神信仰融合, 形成了“託塔李天王”形象。

圖源:《西遊記》
哪吒也隨著毗沙門天王的演化,成了“託塔李天王”的第三個兒子:託塔李天王三太子。
那麼金吒和木吒的名字怎麼來的?
其實,金吒原本並不叫金吒;木吒,也大機率不叫木吒。
明本《西遊記》中,“金吒”多為“君吒”,原型一般認為是密宗五大明王之一的軍荼利明王(亦稱軍吒利明王、甘露明王)和毗沙門天王的長子甘露太子——順理成章,也就成了哪吒的大哥。

以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為底本出版的《西遊記》中,金吒仍叫君吒。
那木吒是誰呢?先來看看《西遊記》第六回:
惠岸行者整整衣裙,執一條鐵棍,駕雲離闕,徑至山前。見那天羅地網,密密層層,各營門提鈴喝號,將那山圍繞的水洩不通。
惠岸立住,叫:“把營門的天丁,煩你傳報。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觀音大徒弟惠岸,特來打探軍情。”

《西遊記》中木叉的出場還不少
等一下,你不是叫木吒嗎?木叉是誰?惠岸行者又是誰?
木叉,一方面是佛教名詞“波羅提木叉”的別稱,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等……是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
同時,木叉也是人名,是佛教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宋代釋贊寧等撰寫的《宋高僧傳》中記載,木叉是唐代高僧僧伽的三名弟子之一,而另外兩名弟子中,就有一個人叫“慧岸”。
曾有人與僧伽法師談法時,見到法師變成十一面觀音之相,因此將僧伽法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於是,在後世的傳說和文學創作中,就將木叉寫成了觀世音菩薩的弟子。
而《西遊記》中,又將木叉與慧岸揉合成了一個人,即“護法惠岸行者,俗名‘木叉’”。

《西遊記》唐僧流沙河收徒,便有其出場
哪吒是“三太子”,可毗沙門天王第二個孩子獨健太子,在佛經中的記載很少。但又要完善家庭背景,所以才用了“木叉”諧音“木吒”,成了哪吒的二哥。
大哥可能是因為木吒,就從“君吒”“軍吒”諧音成了“金吒”(好記,又有點順)。
至於哪吒的讀音,實在套不進五行,卻又是重要的主角,不好改名,就保持了原本的稱呼。

好歹是把三吒集齊了/圖源:《封神榜》
聽起來很複雜吧,但沒關係。
如果有人問你,你也可以直接給他們提供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的解釋:
原來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

[1]《封神演義》,許仲琳,2011年9月,新世界出版社
[2]《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胡適
[3]《佛所行贊》卷1〈1 生品〉:「毘沙門天王, 生[23]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 皆悉大歡喜。」(CBETA 2024.R3, T04, no. 192, p. 3c24-25)[23] Nalakūvara.
[4]《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卷1:「爾時,毘沙門孫那吒白佛言:「世尊!我為未來諸不善眾生降伏攝縛皆悉滅散故,亦護持國界故,說自心暴惡真言。唯願世尊聽許我說。」」(CBETA 2024.R3, T21, no. 1247, p. 225a3-6)
[5]《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唐,不空(譯)
[6]《毗沙門影像辨識 ——以榆林25窟前室毗沙門天組合影像的認識為中心》,李翎,《故宮學刊》2011
[7]夏廣興. 毗沙門天王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流播與影響[J].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DOI:10.13852/J.CNKI.JSHNU.2017.06.018
[8]靈隱寺官方網站,《什麼是“波羅提木叉”》,https://www.lingyinsi.org/detail_17755.html
[9]《佛學大辭典》,丁福保,1922年出版
[10]《宋高僧傳》,釋贊寧,卷第十八
[11]《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概完書於明代,作者不詳

本文轉自網易文創旗下公眾號“槽值”,關注槽值尋找共鳴。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