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每個人都有被身體困住的時刻。
上週,《人物》發起了一則徵集,關於「被身體困住的時刻」。一天之內,我們就收到超過400封回覆。這些講述中,有人因為一次生病或者意外,體會到身體不由自主的痛苦和不便。也有許多殘障人士分享了他們的經歷,關於如何熬過身體和精神的痛苦,試圖在「有限」的生活裡一點點地跨越障礙。
閱讀大家的故事,我們看到了憤怒,也看到了愛、善意、堅韌和來自彼此的支撐。24歲的圈圈說,因為自己有過身體被困住的經歷,所以懂得了日後面對他人的不幸,要給予更多尊重、理解與幫助。
今天是國際殘疾人日。資料顯示,中國有8591.4萬殘障人士,佔總人口的6.3%。這是一個龐大的人群,他們的經歷和需求同樣需要被講述與傾聽,他們的故事,也與我們有關。
任何人都有可能長期或者暫時地感受到被身體困住。我們選取了其中一些故事與你們分享。就像@只是偶爾吃香菜說的那樣:「希望被困住的只是身體,大家依然能擁有自由、快樂和有尊嚴的生活。」
文|蜉蝣
編輯|桑柳
圖|受訪者提供
「身體的限制在這一刻顯得那麼具體」
@Amy,30歲,女
十一前的最後一個週末,讀完《人物》公眾號推送的《一艘沉船,和一個傻子的好奇心》,備受感染,當即買了一張《里斯本丸沉沒》電影票,屁顛兒屁顛兒跑去觀影。結果樂極生悲,在去電影院的路上崴傷了腳。
身體上的限制是肉眼可見的,心理上的崩塌是突如其來的——我是個獨立性非常強的人,以前覺得無所不能,一個人住沒有什麼不可以。但腳傷之後,連做飯、上洗手間這些日常基本的行動都成了問題,突然覺得自己其實也挺脆弱的。
我喜歡戶外,喜歡陽光,而腳傷限制了我幾乎所有的戶外活動。更何況,秋天是我最喜歡的季節。那陣子,拄著柺杖的我常常在窗前發呆:看來我註定要錯過這個美好的秋天了,甚至連最愛的桂花香都沒有聞到!實在忍不住的時候,我就自駕出去淺淺兜個風——慶幸受傷的是左腳,不影響右腳開車,哈哈哈哈。
@繁夕,30歲,女
懷孕23周的時候大排畸發現宮頸口開放,差一點流產,做了緊急環扎手術後醫生說要臥床靜養。就這樣我開始了保胎生活,困在了名為「媽媽」的身體裡。請了長病假,不出門,沒有任何的社交和娛樂,從夏天躺到了秋天。中間幾次懷疑這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幸好有家人在,不斷開導和陪伴,隊友還買了個輪椅推著我出去散步,熬了過來。
@Ani,90後,女
四肢平衡障礙的電動輪椅使用者,和許許多多滬漂一樣在上海獨自工作生活,但身體的限制不僅僅在工作上,甚至在居住地點的選擇上也十分明顯。租房時,我需要在通勤沿線十幾個地鐵站附近先篩選出平坦開闊、路有緣坡又不人車混雜重貨繁忙的街區。具體看房時,別人眼中環境宜人價格合理的房子,對我來說卻往往可望不可及:有的位置離地鐵站太遠,超過電動輪椅可行距離;有的離地鐵對步行而言不遠,但離無障礙地鐵口數倍遠甚至隔主幹道/高架,輪椅根本過不去;有的是步梯房但不是底樓,也有的是步梯房底樓或者是電梯房但出入口有臺階阻礙,還有的是電梯房但是加裝電梯,有半層不能直達,再或者是電梯房但塔樓走廊太窄輪椅難以通行;還碰到過洗手間太窄甚至沒有淋浴,只有上海早年常見的老式浴缸,對我來說仍然無法使用……
最終我常常要在房租上花費同事們的兩倍,還只能住到最遠的地方,通勤時間特別長。身體的限制在這一刻顯得那麼具體。唯有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儘量讓自己感到一切都值得。

@圈圈,24歲,女
2018年高中的暑假在家做減肥操,無意中扭傷了右手手腕,但因為寫作業必須使用右手,就一直忽略了這點疼痛,就此落下了隱患。上大學後一旦提起重物或被撞擊到手腕,就會導致筋膜炎發作,在發作的一到兩週期間,我的右手無法支援任何需要蓄力的行動,無法寫字、騎車、拎起一袋重物,甚至連繫紐扣這樣的小事也難以獨立完成。而當病況好轉,我又會因為懼怕未知的意外再次對我的右手腕造成傷害而過得小心翼翼。而在多次就醫卻始終卻沒有根治的情況下,我的情緒終於崩潰,不停地咒罵和悔恨自己為何當初不及時治療。那段時間幾乎是一想到未來可能要長期忍受筋膜炎的折磨,眼淚就如雨落。
因為存在慣用手隨時會「停擺」的可能性,我也被迫訓練出了一些利用左手生活的技巧,我學會了左手單手騎單車,將左臂力量一點點提升到能承擔必要的體力工作,左手手指也更為靈巧了。同時我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不會再忽視一點小毛病帶來的疼痛和不適。那幾年裡,我對中學課文《秋天的懷念》裡因身體殘疾而情緒暴躁多變的史鐵生有了更深的共情:一個眼睜睜看著自己從健全到殘障的人,心理上的不甘和痛苦是旁人難以想象的。我想這份「被困住」的體驗會讓我在今後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時,懂得給予更善良的尊重和理解。
@只是偶爾吃香菜,26歲,女
8月的時候,因為打球造成了趾骨骨折,「被困住」一段時間。好在買了一輛平衡膝蓋車,終於可以出門玩耍、通勤了。但出門還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在「健全人」時候輕鬆越過的那些障礙,如今需要繞一大圈;在地下通道和地鐵口到處找無障礙電梯;心儀的餐館因為沒有無障礙設施只能作罷……不過還是克服了很多困難堅持出了門,去看了想看的電影,參加了想參加的活動,也遇到了很多的善意和幫助。
康復之後,因為有了被困住的經歷,所以對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更加關注:在公共設施門口會留意無障礙通道是否暢通,在社交網路上會關注殘障人士的生活,在步履匆匆的路上,會對因為各種原因慢慢行動的人更有耐心。畢竟誰都有可能被困住,希望大家被困住的只是身體,依然能擁有自由快樂有尊嚴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關要過
@小雨,女,31歲
從小就是聽力障礙,上學的時候擔心老師提問,不好意思說自己沒聽清楚,就尷尬地站了十幾分鍾。小時候經常被同學嘲笑,長大後也會受到攻擊,出門買東西也經常聽不清楚別人的話鬧笑話。助聽器很貴,咬咬牙才能買,心裡非常希望助聽器可以價效比再高一些,普通人也能買得起。
@白星
我有停頓型口吃。不知道是口吃造就了我的內向,還是因為內向不愛說話所以變得口吃。我和它已經是共存態。很多需要表達的時候,我都會放棄,但其實我很喜歡朗誦。社交圈也很窄,並且常常自卑。說話說不出來時,看著面前的朋友盯著我的嘴巴,表現出很耐心的樣子,總覺得很沮喪。好吧這一點也不勵志。雖然沒有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思維邏輯也受到了影響,但是和家人交流會比和別人交流更流利一些,我也在嘗試用文字表達自我。
@滾滾,32歲,女
突發性耳聾導致右耳失聰,至今已經十年了。單耳失聰並且伴隨不間斷的耳鳴,聽起來很可怕但是十年足夠讓人適應。生活中會因為這個遇到很多尷尬的情況,比如別人在右邊喊我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我是聽不見的,所以必須要在別人非常大聲喊我或者拍拍我的情況下我才能知道,這種時候看見對方疑惑甚至不耐煩的神情還是會有點無奈的,總不能跟每一個人解釋我右耳聽不到吧。走在路上也會無法辨別聲音來源,所以在躲避後方電瓶車的時候經常會判斷失誤而被電瓶車剮蹭或者被罵。
不過好在我早就和這件事情和解了,朋友也知道永遠走在我的左邊,就足夠了!哦對了,我還在右耳後面紋了一個消音喇叭,感覺還蠻酷的。

@芋圓,女
作為肢殘,尤其是後天肢殘,生活的大多數時刻都在被身體困住,感覺靈魂在前面跑,但是身體怎麼都跟不上。
前天我在機場坐飛機,過完安檢之後想喝水,但是機場只提供錐形一次性紙杯,熱水機器需要一直按才出水,只有右手能用的我最後選擇忍一忍,不喝了。這些短暫的影響一般來說我會想別的辦法解決,大多數時候我都會跟自己說沒關係的,下次就有經驗了,但是有些長期問題會非常打擊我,我在想是不是我不應該有那麼靈活跳躍的思想和靈魂,我就應該和身體一起被阻擋,過一種非常普通的,用一隻手就能撐起的生活。
@Sunny
橋本甲減三年,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激素分泌不穩定,每天都很乏力,還有皮炎、溼疹、水腫、情緒低落等各種花樣的併發症不定時來襲。「每天都要用盡全身力氣,才看起來毫不費力」是大多數橋本甲減病患的真實寫照。不同於外部殘障的顯性,甲減病人要承受更多的質疑和忽視,「誰不累啊」「你看起來挺好的,不像生病了」「你就是運動得少,多出去跑步」這種不被理解,往往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因為我們真的也希望每天都能精精神神,快快樂樂,但是做起來真的很費力,很辛苦。我能做的,就是接納自己低能量的身體情況,儘量多睡覺補充體力,每天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調節自己情緒。
@楊康,38歲,男
我是一個盲人。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狀況,比如在手機上開啟一些軟體,有廣告彈窗,但是螢幕朗讀軟體讀不出來,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試,才能把廣告劃掉或者關閉掉。因此我很希望手機的軟體開發者,在設計無障礙功能的時候能夠關注到這個細節,能讓視力障礙者在多屏操作的時候更方便,能更順利地使用每一款APP。
出行時,因為我有導盲犬,還好一些,但在前方都是未知的情況下,必須探索著前行,尤其是現在馬路上一些電動車停放佔用了人行道,對於使用盲杖而言,就增加了困難。
包括去銀行,簽字也是一個問題。原來我做生意,比如說貸款,其實其他條件都具備,但因為眼睛的問題,不太方便籤字,銀行對我們辦業務就會非常謹慎,我只能去練習模仿,大概能簽出個樣子來,才能勉強過關。但現在的科技發展,我們多少還是能方便一些了。因為有了電子裝置,我們能發音,也能用電腦,和之前相比,便利了很多。

@張志軍,26歲,男
我患有先天性罕見病,目前26歲,骨折了32次。18歲之前,一直在新疆生活,出門次數寥寥無幾,坐在家裡看「春夏秋冬」走過。18歲那年,因為一個契機,我來到北京,真正開啟了一人一輪椅的生活,既然什麼都不會,那就都開始學習!我下載做飯APP,從番茄炒蛋做起。衣服不會洗,網上搜索相應教學,一邊看一邊洗。輪椅劃得不遠,沒關係,我天天練,每天多劃50米。三個月後,我已經學會做十幾道菜,也知道怎樣跟人社交,不是那個父母眼中「難以獨立生活,跟人說話會結巴、臉紅」的孩子了。我發現疾病並沒有影響生活的全部,我或許可以做一些喜歡的事情。
2022年年初,我因為意外摔倒,在深圳住院,那是我第31次骨折,受傷的部位是左前臂,而我是左撇子。這一次,我沒有像以前一樣,受傷以後就呼喚遠在新疆的父母趕來,我想趁著這次受傷的「機會」,看看怎樣與疾病共處。
一週後,我回到出租屋,先遇到的問題是,出租屋前有一個7釐米的臺階,我該怎樣用單手劃輪椅上下臺階?我注意到臺階兩邊的門框,我可以用手抓住,很穩固,我先用雙腳踩地面,身體後仰,輪椅兩個前輪先到臺階上面,大輪子在臺階下面,這時候我再身體前傾,右手把住門框,慢慢地把自己和輪椅帶進去。這個過程有點危險,但做到後,又很有成就感,即使我手部受傷,還是可以掌控生活。接著,我請教單臂截肢的朋友們,向ta們學習如何單手生活,比如單手拆外賣盒、單手擰毛巾……經過嘗試,我明白,哪怕是身體被突然或長期困住,我們依舊可以透過探索,找到一些解決方式,最終讓我們脫困。現在的我,不把身體的殘缺看成是夢魘,而是把它當做一個瞭解我、在我人生道路上設定一些挑戰的朋友。
@柚柚子,27歲,女
我是一型糖尿病患者。這個病大多在年幼的時候發病,但我是少見的成人隱匿型。2021年夏天確診之後,我發現世界變成了處處需要留意的模樣。因為胰島b細胞失去功能,我只能依靠外源胰島素降低血糖,從此以後,我吃進身體裡的每一口食物,都要計算碳水、蛋白、脂肪的含量。打針,等待藥效,後續還要檢測血糖的波動,如果打得多吃得少就會發生嚴重的低血糖危及生命。
從那天開始,我不敢再出門吃美食,甚至吃完飯之後也不敢隨意活動,就算出門包裡也永遠帶著糖餅乾和飲料,我感覺自己被困在了家裡。那段時間我和前任異地,對方無數次打電話希望我去那邊生活。但是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對方也沒了解過我生的病,我拒絕了,被認為我是因為更依賴父母而拒絕和她一起生活,這個誤解直到分手都沒解除。
後來我開始使用動態血糖儀和胰島素泵,就像給自己安裝一個「體外胰島」一樣,我開始逐漸恢復以前自由的飲食(但也要計算),併到了另一個新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代價是每月要花費千元的耗材錢,來換取生活上的便利。但我依舊不敢隨心運動,有時從家走到地鐵站都會低血糖,時至今日,這種「被困住」的感覺依舊如影隨形。並不是所有的一糖患者都像我一樣調控得時好時壞,但是我覺得我已經做到了我能做的極限。它目前還無法治癒,只能等待科技和醫學對免疫系統的進一步探究和發展。有時我會感嘆命運的不公平,但更多的時間只有接受,我不想去和其他比我更苦更難的人去對比,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難關要過。走一步看一步或許就是我的選擇。

「總有些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愛這個世界」
@Serini,19歲,女
高三寒假,我骨折了,警校夢破碎了,生活不能自理。我是一個特別不喜歡麻煩他人的人,包括麻煩自己的家人。那一段時間身心俱疲,學業壓力大,加上不能好好走路,在半夜哭過、後悔過無數次。平時覺得最簡單的事情,比如上樓梯,走路,都要花費很大很大的力氣,最心累的還是說出那句「能幫我一下嗎?」其實大家都很友好,是我過不了心裡那關。
但是也收穫了很多,我知道了原來可以正常走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會更努力抓住那些看起來很小很小的幸福,也變得更有同理心。就像那句很老土的話——只有失去過後才知道珍惜。我想我會更好好地珍惜一切。

@小吳,24歲,女
好巧,剛做了膝蓋囊腫手術的我躺在床上來回答這個話題。現在我右腿無法使勁,膝蓋僵住,無法自主抬腿,行動需要他人幫忙。最要命的是上廁所,手術後兩天毫無尊嚴地在床上解決,之後也無法正常地坐下如廁。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全麻手術,第一次扶拐,第一次坐輪椅……第一次體會到身體不由自主的煩惱。
史鐵生在《病隙碎語》裡說,「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從疼痛到大哭,到面對無法自理的窘迫,再到能一瘸一拐走一點路,正常生活被瓦解的同時,我開始懷念有一副完整健康身體的感覺。再多的工作、再宏大的理想,都不及平安健康。
@星星,33歲,女
今年1月,我因為腳踝外側副韌帶損傷進行了修復手術,植入了一根可吸收釘。手術剛結束,腳很腫,稍微動一下都疼,我只能坐在床上,必須下床時就杵著柺杖單腳挪動。術後一週,傷腿因為肌肉萎縮變得很細;術後兩週,拆除繃帶落地練習站立;術後三週,練習走路,剛開始像走在鋼針上,漸漸變得靈活。醫生說我靈活得「像個病人家屬」,其實我只是不想已經六十多歲的爸媽擔心,所以不斷試圖證明,就算手術了,我也可以很棒地照顧自己。
那一個月我基本週轉於床、沙發和洗手間之間。我在沙發上從客廳狹小的窗戶看了很多次日落餘暉,從床邊的地板上看過很多次日出留下的影子,第一次體會到《人間世》裡面說的,「只能從窗戶感受時間的變化」。
那也是我第一次去體會和思考,一個困在原地的人要怎麼生活下去,答案是靠很多自己的努力和很多家人朋友。朋友們來了很多次,在醫院陪我手術,陪床,帶著新年禮物來和我聊天,寄來了零食,還有人帶著小狗騎車穿過城市來見我。想起朋友送來的卡片上寫著,「希望你相信,你一直被我們的愛包圍著」。

@開開,31歲,女
中秋節的前一天,做乳腺結節的微創消融,一層層地麻醉,因為瘦,麻醉針的痛感特別強,打了好多針,從第三針我開始哭,覺得這輩子沒這麼痛過。出來的時候整個人都在不受控制地發抖。第二天,兩個胳膊都抬不起來,像霸王龍的前肢一樣,臉也不洗了,牙就湊合刷。一個人,在異鄉,在醫院,度過了一箇中秋。現在手術過去兩個月了,依然會在下班後感到有些痛。這兩個月,我除了上班就是在家,覺得身體裡那些看不見的傷口,在緩慢地,艱難地癒合。
這些時不時的疼痛,讓我覺得,人活著,好像只要不痛,就很好了。我一邊積極地複查,一邊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看一些開心的綜藝、電影,看看書,兩個月,也就這麼過去了。在醫院的時候,從走廊看到耀眼的陽光,病床床頭,是朋友們送的花和書,不管怎樣,希望一直都在的,不是嗎?總有些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愛這個世界。

@ruby,28歲,女
在踏上旅途前狠狠崴了腳,88元買的二手輪椅跟著我去了4個國家。坐輪椅旅行充滿了挑戰,但還好機場都有輪椅服務,我在小紅書發了輪椅坐飛機的攻略。在土耳其的時候,可能因為坐輪椅,經常有路人送我禮物,連KFC宅急送的小哥經過我,還調頭回來給了我一瓶可樂。

@Lea,40歲,女
2022年5月,我給自己買了輛公路車作為生日禮物,結果剛騎一禮拜就摔了,左腿髕骨骨折,人生第一次住院手術,當年11月恢復騎行。2023年6月,在可做可不做的糾結中,下決心再次住院,做了膝關節固定物取出手術,取出身體裡的鋼釘,第二次從坐輪椅到站起來。今年5月第一次出京長途騎行,8月實現連續一週帕米爾高原騎行心願。
獨居人士坐輪椅近兩個月,深深體會到無障礙設施的重要性。特別感謝朋友們,幫助我度過困難的日子,包括第一次在輪椅上的生日。術後我領養了一隻獨眼小貓咪,坐著輪椅把他抱回家,我倆真是絕配。還要感謝我自己的努力康復訓練和我的教練們,今年我的身體狀況達到史上最好的水平。大聲科普一下:練好肌肉是對關節的最好保護,抗阻力訓練每個人都應該進行。最後再次呼籲:完善無障礙設施和輔助技術,每個人都會受益!

@桃子,28歲,女
2021年經歷了股骨頸骨折,前期在床上躺了一個月,不能坐,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度過。因為老公、爸媽每天需要上班,我被送到了外婆家,開始了一個月的老年人生活:早上6點起床,晚上8點睡覺,只有2G網路。我老公幫我下載了全集的《甄嬛傳》,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完這部劇。
那一個月大概是我身體最棒的一段時間。每天排便順暢,消費為0,聽了村裡的很多八卦,認識了好多鄰居。每天早上在鳥叫聲中醒來,小樓的屋簷上還有貓咪光顧,真的是非常美妙的時光啊。照片上是我媽媽抓了只鴿子來,打算給我燉湯喝。哈哈哈,自從骨折以後,我胖了30斤。

@春遊,27歲,女
我是大腿截肢,之前特別想去高空彈跳,諮詢了專業的醫生,他說我這樣高空彈跳的時候身體不平衡很容易導致骨折,我只好放棄了。我也沒辦法跑步,交替上樓梯也沒辦法做到,但是其實坦然承認自己是個殘疾人,這個坎兒就跨過去了。
因為沒有右腿,所以我就選擇力所能及的運動;因為沒有右腿,所以在面對流言蜚語的時候也會仔細思考,相信其實大家的好奇也沒有什麼惡意;因為沒有右腿,所以更會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更珍惜每一個保護自己愛著自己的人。

障礙不是錯,我們需要彼此瞭解
@農家肥不是肥,24歲,女
第一次見到視障跑者是在2024年上海半程馬拉松的賽場上,若非醒目的橙色「黑暗跑者」的背心,視障跑者與賽場上的其他跑者別無二致。這一觀察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思考:生活場域中的視障人士似乎「消失」了,但我卻能夠在傳統意義上極度依賴視覺感官的運動場域見到他們。我開始瞭解並加入視障跑者團體,他們告訴我,只要有助跑者和「引導繩」,他們也能盡情奔跑。這讓我感覺,很多時候身體殘障的「能」與「不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
我是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同時熱愛體育運動,視障跑者成為我十分感興趣的選題。我曾經和一些視障跑者交談,他們都沒有對視障的過度反應(反而是我在剛接觸這一群體的時候小心翼翼),他們熱愛跑步。一個視障大哥曾經跟我說,他享受跑步過程中一不留神的小磕絆,他不希望陪跑者對他每時每刻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令。跑步本身讓視障與視力正常者之間社會建構的鴻溝越來越小,不瞭解才是偏見的開始。很多視障者具有出色的馬拉松成績,我聊的幾個人甚至比我的半馬成績還要好,超越「殘疾」的概念一開始也在我的論文框架中,但是採訪後,我覺得視障跑者無關「超越」,更多的是迴歸。

@Mint,34歲,女
正在經歷因為交通事故導致的腰椎手術後的康復,依然有疼痛,背部肌肉依然薄弱,導致無法久坐,需要在工作、生活中見縫插針地「躺平」——以180度平躺的姿勢來休息。無論是術後躺在床上的三個月,還是現在依然因為無法久坐、久站而無法遠行,身體困住了我的行動,我也學著在「有限」裡一點點地進步,以及接受這種有限。
受傷以及疼痛讓我成為一個隨地大小「躺」的人,我訓練自己應對公共場合對「躺」的拒絕,訓練自己去躺並且不帶羞愧。「克服」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只能一點點地讓自己的生活範圍變大。「隱形殘障」也讓我多了一種以健人或非健人視角觀看問題的角度,讓我發現,環境對於「非健人」的關懷還存在某些缺位,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改善。

@石斛夜光丸,27歲,女
因為父母的結合,我中了人群中4000分之一的基因彩票,患有一種名為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先天性眼病,僅能在抬頭時感受到正午太陽直射的亮光。視網膜色素變性目前被醫學界稱為眼科絕症,一旦發病沒有任何手段治療,所以,我在之前的27年都看不到,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會是這樣。
比起「看不到」這一事實本身,健視者對於視障者的「刻板標籤」更讓我感到無奈。我今年6月碩士畢業,本碩學的都是中醫學相關專業,可我萬萬沒想到,最終將我拒之門外的並不是我的專業能力不足,而是招方因為我看不見而聯想出的一系列「顧慮」,比如,我不能保證自己的上下班安全;招了我之後是否還需為我找個助手以協助我的衣食住行;看不見在診治小兒時可能會嚇到患者等等。我深知,這些刻板印象都來自人們的不瞭解,而非不善良。
其實,我雖然看不到,但上小學一年級那天起,我就去到了盲人學校,獨自住校生活,由於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父母身邊,我們甚至比普通學校的孩子更早地學會了自理;我們雖然看不到書本上的漢字,但同樣可以透過觸控盲文來完成學業;雖然看不到滑鼠,但我們藉助螢幕閱讀器,用鍵盤操作電腦的速度絲毫不遜於一般健視者;雖然看不到腳下的路,但藉助盲杖等輔具,加之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完全能夠在確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走出家門,而後藉助手機導航、OCR文字識別等多種方式順利去到自己的目的地……
殘健融合之路道阻且長,需要殘健雙方的共同努力,作為殘障方,我們當中的多數人一直在儘可能多走出去,客觀向健全人展現我們的「能」與「不能」,也希望我們能有更多的機會被客觀瞭解。
@茂茂,24歲,女
2002年,兩歲的時候,我因為發高燒打針藥物過敏,損傷聽力神經,目前左右耳都只能聽到90分貝以上的聲音。
小時候第一次戴的助聽器質量不太好,戴著不太舒服,在家裡這類安靜環境下能聽到聲音,而去學校就會聽到更多雜亂的聲音,特別吵。慢慢我就不想戴助聽器了,那時也很少開口說話。六年級時,我重新配了助聽器,重新學習說話。但因為聽不到自己真實發出的聲音,我不知道該怎麼正確發音,只能靠摸媽媽的聲帶、觀察別人的唇形來學習。這就導致我普通話不標準,比如我去買東西,別人會聽不懂我說什麼,有時候就需要用手機打字來給別人解釋。
今年開始做博主,才發現有很多和我一樣聽力不好、又會說話的人。我發現他們也會因為戴助聽器自卑,不愛出去玩,也很難交朋友,但聽力障礙不是我們的錯,勇敢做自己!今年偶然聽說華為手機有可以把聲音變得清晰流暢的功能,先用手機錄下聲音,點選「聲音修復」功能,手機傳出來的就是我更清晰的聲音,蠻驚喜的。科技能夠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方便,真好,也希望那些和我一樣曾經被耳朵困住的朋友,以後也能更自信地開口說話。
目前中國有超過8500萬殘障人士,其中有超 1700 萬視障者和超 2700 萬聽障者。過去幾年,華為在無障礙領域持續深耕,致力於用科技推動無障礙技術發展,針對視障、聽障人群,打造了螢幕朗讀、放大手勢、助聽裝置直連等無障礙基礎能力,以及文字識別、拍照輔助、小藝通話等AI智慧輔助功能。在HarmonyOS NEXT上,華為進一步開發了「聲音修復」功能,透過AI能力來做語音修復。當無障礙能力構建得越來越完善,也將有更多人享受到智慧裝置帶來的便捷生活。科技,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