飆到9.2分!別罵了!別罵了!挑撥男女對立的帽子,該摘了…

明天,是第115個國際勞動婦女節。
在這個屬於女性的日子裡,將有一部義大利電影登上中國大陸的銀幕,開啟一場跨時空、超越意識形態的女性對話…
它在豆瓣的評分一路飆升到9.2。
爛番茄新鮮度至今保持著100%。
它是過去5年間,全球最凌厲的女性電影。
或許我們可以再向前跨一步。
更狂妄、更大膽一些,叫它“老孃電影”——
《還有明天》
2023年,《芭比》拿下全球票房年冠。
但在義大利,一路凱歌的《芭比》卻以670多萬美元的票房差距,輸給了喜劇女演員寶拉·柯特萊西的導演開刃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在第69屆大衛獎(義大利的奧斯卡),《還有明天》創下19項提名的驚人紀錄。
並最終斬獲包括最佳新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主角在內的6項大獎。
去大衛獎進貨的Paola Cortellesi
它還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社會符號,連義大利參議院都組織了特別觀影…
這樣一部現象級電影,卻在立項之初,差點被製作人們拒之門外。
新手導演、黑白年代片、涉及家暴、劍指父權,聽起來每一環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當寶拉交出劇本,所有人都被深深打動…
故事發生在1946年的羅馬。
迪莉婭是一名困在柴米油鹽中的底層婦女。
她每天除了伺候丈夫、三個孩子、癱瘓在床的公公,還要無縫銜接四份工作:注射針劑、縫補衣物、組裝雨傘、洗曬衣服。
就連二戰空襲期間,也照常不誤。
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迪莉婭卻無權支配,每一分都必須主動上交給丈夫…
婚書之於迪莉婭,更像是一紙賣身契。
即便忙前忙後累死累活,隨叫隨到,也不被允許在餐桌前坐下,只能像女傭一樣,站在一旁待命。
更悽苦的遭遇,是丈夫日復一日的家庭暴力。
挨完打,迪莉婭還得給丈夫抹髮油、噴香水,把他伺候好,送他出門找別的女人消遣。
有時候,捱打甚至不需要什麼理由。
早晨迪莉婭剛睜開眼,就可能被丈夫甩耳光。
偶爾良心發現,丈夫會用一個聽起來無法反駁的理由,為自己開脫罪責——打過兩次仗。
閨蜜鼓勵她搞外遇,女兒支援她逃離。
但迪莉婭選擇委曲求全,獨自吞嚥心酸苦痛。
一切,為了孩子…
每天下班,迪莉婭都會路過一家汽修廠。
廠裡的一名工人,是她錯過30年的青梅竹馬。
即便滿腔遺憾,迪莉婭也始終保持著一位有夫之婦該有的距離,僅以簡單的寒暄交流…
有一天,汽修工問迪莉婭,幾天後自己將動身前往遠方追尋更好的生活,要不要一同前往。
猶豫之際,一封書信把她的心緒攪得更亂。
迪莉婭又驚又喜。
距離新生活一步之遙,她該何去何從?
電影的拍攝動機,源自導演與女兒的一次交談。
當時,寶拉正在閱讀一本關於女性爭取自身權利的書籍,女兒竟然不相信,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女性的基本權利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寶拉意識到與年輕一代對話的必要性。
她希望告訴年輕女性,當今看來再理所當然不過的權利,其實經歷了世世代代的聲嘶力竭、流血犧牲,才爭取到的。
而這股抗爭的力量,必須延續下去。
於是,寶拉從祖母和曾祖母的人生經歷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了《還有明天》…
影片致敬了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並受《美麗人生》啟發,用歌舞形式呈現家暴情節。
CG技術讓迪莉婭鼻子流出的鮮血、脖頸上的淤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失,但週而復始的暴力,對迪莉婭造成的心理傷害,無法估量…
《人·鬼·情》(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女性主義電影)的導演黃蜀芹曾說:女性電影就像在一間坐南朝北的屋子裡,開了一扇東西向的窗。
這扇窗或許不夠寬敞精緻,但絕對無可替代…
黃蜀芹
《還有明天》設定了一個命運對照組。
首先是傳統父權社會下,男性應得權力感的沿襲與繼承,催生出根深蒂固的厭女症。
什麼是男性的應得權力感?
《應得的權利:男性特權如何傷害女性》一書中是這樣闡釋的——
人們期望女性為指定的、往往是擁有特權的男性提供傳統意義上的女性商品(例如性、護理、養育、生育),同時要避免從男性那裡拿走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商品(例如權力、權威、對知識的掌控)。
電影中,迪莉婭一邊忍受著丈夫十年如一日的男氣霸凌,一邊還要面對公公的PUA和性騷擾。
暴力,是家族男性維護應得權力感的手段。
有一次,父親嫌兒子家暴太頻繁,動靜太吵。
於是給兒子傳授家暴經驗:你不能一直打她,她會習慣捱打的,偶爾狠狠打她一次,她就會懂了,我就是這樣對待你那個可憐的媽媽的…
由此可見,在漫長的歲月裡,被虐待是家族女性的集體命運。
這不是底層特有的現象,而是一種社會結構。
迪莉婭兼職的有錢人家,富太太依然不被允許和男人坐在一桌吃飯,全程只能站著。
甚至被禁止參與父子之間的對話…
這些對應得權力感的維護,和迪莉婭對女兒的託舉,形成了強有力的對比。
嫁女兒,在迪莉婭丈夫的眼裡,是一門精打細算的買賣,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只有迪莉婭在乎,女兒的選擇能否通向幸福。
每次領工資,她都會偷偷抽取一小部分存起來。
她想給女兒置辦一套像樣的婚紗。
按丈夫的計劃,女兒出嫁將穿上迪莉婭當年的婚紗,而那件婚紗和破布沒什麼區別。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女兒最多的體面,是這位千瘡百孔的母親最深沉的祝福…
偶然間,迪莉婭聽到準女婿對女兒說,結婚後未經允許不能化妝,這似曾相識的說辭引起迪莉婭的高度警覺。
原來,文質彬彬又是男人的偽裝。
一旦結為夫妻,所有的溫柔體貼、理解支援都將不復存在,只有欺凌才是內裡真相。
於是,她找人炸燬了準女婿的權力感來源:一間用黑市所得開的咖啡館。
失去家業的親家,遭遇階級塌陷,撤銷了婚約。
迪莉婭挽回了女兒有限制、有代價,但起碼目前還能享有的女性自由。
買婚紗的錢,最終也變成了給女兒的學費…
迪莉婭自己呢?
她和青梅竹馬私奔了嗎?
直到影片最後10分鐘,導演都在運用“紅鯡魚謬誤”,讓觀眾以為迪莉婭的出走計劃是和汽修工紅塵作伴,彌補愛情缺憾。
等謎底揭曉,我想沒有觀眾不被擊中——
迪莉婭收到的信,不是情書,而是選票。
她終於捨得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終於不顧忌家暴後果塗上口紅,為的不是與另一個男人相見,而是體面地走入投票站,行使女性奪回的權利。
儘管出走計劃被公公離世打亂,但迪莉婭始終堅信,今天不行還有明天,總會有明天…
1946年,6月2日和6月3日。
義大利舉行了女性獲得投票權之後的首次選舉。
89%的義大利女性趕去投票站。
在2500萬選民中,有1300萬是女性。
女記者安娜·加羅法洛這樣書寫當時的盛況:我們緊握選票,就像緊握情書。
Anna Garofalo
那一天。
嫁妝變成了學費。
情書變成了選票。
女性,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2023年10月26日,影片在義大利公映。
僅僅一週後,一起情節惡劣的謀殺案引爆輿論——22歲女大學生朱莉婭·切切丁 (Giulia Cecchettin) 被前任連刺70多刀身亡,事後前任將朱莉亞的遺體塞進黑色塑膠袋,扔進荒溝。
朱莉亞就讀於義大利頂尖學府帕多瓦大學,因拒絕複合而慘遭前任殺害。
遇害時,距離朱莉亞畢業僅剩幾天…
Giulia Cecchettin
家人在朱莉亞的遺物中發現了一份題為“我必須和他分手的15個理由”的清單。
從中可見,朱莉亞的前任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
比如對方認為朱莉亞有義務幫他學習,比如朱莉亞傳送的心形emoji比平時少會讓對方暴怒,比如對方要求朱莉亞必須“時保聯”…
兇手Filippo Turetta
案件細節引發了一場關於性別暴力和傳統父權制的討論,朱莉亞的姐姐在媒體採訪中說——
如果你是男性,你就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它教會你,你比女性更有價值。
這意味著,在一段關係中,一切都必須以你為中心。因此,你不能對一個生長在父權制環境下的男人說“我不再愛你了”,因為這會違揹他的佔有感(應得權力感)
數千人參加了朱莉亞的葬禮
有資料顯示,在義大利,每三天就會有一名婦女被男友、丈夫或前任殺害。
朱莉亞遇害時,當年已有106名婦女被殺害,年紀最小的被害者只有13歲。
這場風暴中,《還有明天》成為民眾的情緒出口,對義大利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影片最動人的一處,是迪莉婭擦掉口紅、封好信封、投出選票,走出投票站卻遇到了氣沖沖趕來教訓她的丈夫。
迪莉婭下意識回頭,想逃走。
但她沒有。
迪莉婭轉過身,以上位者的姿態凝視著丈夫。
周圍的選民,包括男性,也紛紛停下來,凝視著迪莉婭的丈夫。
寡不敵眾的丈夫,識趣地走開了。
迪莉婭回過頭,給女兒一個訊號般的笑容…
義大利女性行使投票權,是一個歷史切片。
在漫長的女性抗爭史中,還翻騰洶湧著許多值得反覆講述、足夠照亮未來的血淚往事。
1908年3月8日,美國1500名婦女在紐約街頭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僱傭童工;
1917年3月8日,俄國婦女以“麵包與和平”為口號,罷工、上街遊行,來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食物短缺;
1924年3月8日,中國婦女第一次在廣州遊行,並且舉辦紀念大會。而當時的口號是:打倒帝國主義、保護婦女兒童。
他們說,藝術史打撈不出幾個女人。
真相是,直到19世紀,歐洲不少美術學院才開始接受女學生的申請,但女藝術家仍不被允許使用裸體模特進行創作。
同時,評價和闡釋權都在男人手裡。
能否畫出、雕出生動的人體,是西方藝術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
文藝復興時期王公貴族追捧的女性藝術家,米開朋琪羅也為她畫作的原創性驚歎。受當時的社會氛圍所限,她不能研究解剖學、創作裸體畫作,當她另闢蹊徑創作肖像畫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們說,科學界是男性的專屬領域。
真相是,“瑪蒂爾達效應”從古至今都存在,女性科學家的勞動果實被竊取、被忽視、被貶低。
世界為奧本海默著書立傳,但卻對“曼哈頓計劃”中,以吳健雄女士為代表的女性科學家吝嗇筆墨…
吳健雄
他們還說,女導演拍不出偉大的電影。
真相是,女性創作者難以獲取優質資源,面對的評價系統也充滿了不公平,更別提同工不同酬、道德審判、性騷擾等一大堆職業困境。
是啊,何為“偉大”,從來不由女性定義…
愛麗絲·蓋(Alice Guy)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

香特爾·阿克曼 (Chantal Akerman)

女性現在的生存環境,是幾代女性、幾個世紀的抗爭結果,雖然社會有了不少進步,但我們斷然不可承認,這是一個理想的環境…
談女權,會被扣上挑撥男女對立情緒的帽子。
談機會,會被規訓“女人已經獲得了很多很多”。
我想說——
彆著急,別憤怒,她們才剛開始呢!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提前祝所有女性婦女節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