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國家級預警,高溫天氣如何威脅我們的身體?

  7.18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圖源:Freepik
 編者按
2025年夏日,北半球再度陷入“炙烤模式”,熱浪侵襲拉響健康警報。
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格蘭瑟姆研究所的估算,今年6月23日-7月2日期間,歐洲各地氣溫飆升,造成巴塞羅那、米蘭和倫敦等12個主要城市的2305人死亡。其中,氣候變化所引發的溫度變化導致了1504人的死亡。[1]
6月,中國的平均氣溫也達到了21.1℃,與2022年並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2] 7月14日,新疆、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局地最高溫接近或突破歷史同期極值。[3]
7月2日,中國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釋出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凸顯高溫健康風險防控的緊迫性。[4]
7月13日,《知識分子》對話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仁杰,以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研究員胡嘉祿。他們結合最新科研結果,探討了高溫對人體帶來的潛在風險,包括“熱死”、心梗、失眠以及焦慮等,並提出了應對高溫健康風險的策略與科學建議。
陳仁杰及其同事在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等方面有持續深入的研究。陳仁杰還是《以健康驅動空氣汙染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科學研究證據》報告的“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工作組召集人。該報告2024年1月由北大環境學院、中國環科院、中國疾控中心、復旦公衛學院聯合釋出,能源基金會支援。胡嘉祿的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因素對心血管健康影響大資料研究、醫學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等,在環境高溫的健康影響等方面也有深入研究。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過《知識分子》編輯整理。
整理 | 知識分子
●                ●     
01
高溫何以成為健康殺手?
《知識分子》:高溫天氣會對人體調節機制造成什麼樣的挑戰?是否真的有“熱死人”的風險?
陳仁杰:我們可以將人體視作一個精密的恆溫系統,其核心體溫通常維持在約37℃。這一恆定狀態主要依賴兩套散熱機制:一是皮膚血管的擴張,二是通過出汗實現的蒸發散熱。
高溫天氣對人體而言是一項嚴重挑戰,尤其會考驗體內多個重要系統的平衡。一旦調節失衡,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甚至導致死亡。主要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在高溫環境中,人體透過大量出汗來散熱。如果補水不及時,就可能導致脫水。脫水會引起口渴、乏力,血液變得黏稠,進而增加心臟的負擔和血栓形成的風險,可能誘發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等嚴重事件。同時,出汗還會造成鈉、鉀等電解質流失,從而干擾心臟電生理活動,誘發心律失常,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猝死。
二是心血管系統承壓加重。心血管系統是最容易受到高溫影響的系統之一。高溫環境下,為滿足皮膚血管擴張所帶來的血流需求,心率往往會加快,心肌耗氧量也隨之增加。同時,脫水導致的血液黏稠進一步增加心臟負擔。這種雙重壓力極易誘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
三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大腦下丘腦是體溫調節的中樞,其主要功能包括調控排汗與血管舒張。高溫天氣會增加大腦負荷,導致功能紊亂,出現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煩躁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引發熱衰竭,甚至發展為熱射病,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危及生命。
四是腎臟負擔加重。在高溫下,大量出汗會使體內水分減少,迫使腎臟維持體液平衡,從而加重其負擔,可能誘發急性腎損傷等問題。
五是內分泌系統應激反應增強。高溫還會啟用身體的應激機制,促使腎上腺釋放應激激素(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從而引發全身血管收縮、心率上升,加重心血管系統與代謝系統的負擔。
胡嘉祿:相較於古代社會,如今人類面臨的高溫傷害其實已經明顯減弱。過去,當長時間高溫或乾旱出現時,人類同時還要面對由於高溫導致的食物、水源等資源的短缺問題。而在現代社會,這類次生災害的風險已經顯著降低。回到人體本身,高溫對健康的威脅可大致歸納為兩類:
第一類是高溫直接引發的急性熱相關疾病,如熱射病。長時間暴露在極端高溫環境下,會導致人體水分和電解質代謝嚴重紊亂,破壞體內環境的穩態,進而出現高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這類情況在當代中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中已較為少見,通常只出現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比如長期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戶外勞動者或高溫作業崗位的人員。
第二類是高溫間接誘發的慢性疾病急性發作,這是對大眾群體更為常見、且具有顯著公共健康影響的問題。高溫透過增加出汗量、打亂體溫調節和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可加重原有疾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因為高溫引起的血容量變化、電解質失衡或血管反應異常,而誘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
從心血管醫學的角度來看,高溫對患者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溫暖環境相比寒冷天氣對血壓控制可能更有利;但另一方面,極端高溫環境中的“冷熱交替”問題(例如頻繁進出空調房)會造成血管快速舒張或收縮,從而增加血管內斑塊破裂的風險。這種情況下,心梗、腦梗等急性事件的發生率可能會升高。類似的問題在冬季同樣存在——例如室內外溫差較大,也會對血管系統造成應激反應。
《知識分子》:大家都比較關注熱射病這一急症,也有類似於高溫“把器官燙熟了”之類的說法。那麼熱射病是不是完全不可逆?能簡單地介紹一下熱射病的發病機制嗎?
胡嘉祿:“把器官燙熟了”這類說法是不準確的,熱射病實際上是由於體溫過高導致多器官功能的障礙,並不是完全不可逆。熱射病的典型表現是,患者體溫超過40°C,且伴有神經系統功能異常,比如昏迷、嗜睡或者神志不清等症狀。如果患者出現這種狀況,就可以考慮為熱射病。
當然,熱射病還可能合併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礙。例如呼吸系統異常,如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咳血、呼吸困難等;消化系統出現異常,表現為噁心、嘔吐等症狀;泌尿系統異常,可能出現尿量顯著減少;在驗血的時候,出現生化異常。
《知識分子》:在目前關於高溫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學界都有哪些已經被廣泛認可的結論?高溫更容易誘發哪些型別的心血管疾病?
陳仁杰:全球多個國家的學者都發現,高溫天氣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風險。首先在高溫天氣期間,急診就診人數、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數、以及當日及次日的死亡人數均會明顯上升,這是被廣泛證實的現象。
目前學界普遍認可這幾類心血管疾病在高溫條件下更易被誘發或加重:心肌梗死、腦卒中、猝死和心衰。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表現之一。研究發現,短時間內氣溫上升就會顯著增加心梗的發病、住院和死亡風險,主要原因包括:大量出汗導致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上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壓波動加劇,損傷血管內皮;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更易發生斑塊破裂、血管堵塞,最終誘發急性心梗。
第二個病症是腦卒中,高溫天會使已有腦血管病變的人群更容易發生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從而導致腦梗死。同時,脫水及血液濃縮也會增加腦卒中發生的風險。
對於猝死或者心臟驟停來說,在高溫天氣的發生頻率更高,尤其在戶外進行劇烈運動的人群中更為常見。隨著氣溫升高,猝死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針對心衰患者,他們本身心臟儲備功能有限,在高溫下為維持散熱,心臟負荷進一步加重,極易出現急性失代償,誘發心衰加重甚至死亡。
胡嘉祿:近年來隨著環境學和心血管疾病領域的交叉研究不斷增加,我們獲得了更多循證研究的支援。比如,正如剛才陳教授所提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問題,有研究表明,當氣溫超過32℃時,溫度每升高1℃,人群心梗的風險將增加28%。腦卒中方面也類似,氣溫每升高1℃,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的急診就診量將增加約17%。
此外,夜間高溫也尤為危險。在一些地區,由於晝夜溫差大,夜間的溫度反而可能低於白天,但夜間高溫對人體的影響更為嚴重,因為這個時候人體的自主調節能力較弱。除了心梗和腦卒中,其他心臟疾病,如心律失常,在極端高溫下也容易發生。極高溫度下,水電解質失衡容易誘發心律失常,比如房顫的發病率在高溫天氣下是正常溫度天氣的兩倍以上。這些都是透過大資料和循證研究得出的結論。
從臨床觀察來看,特別是在像上海這樣的經濟較發達地區,夏季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反而低於寒冷天氣。這可能與當地較好的生活條件和空調的普及有關。大多數人待在家中,減少了外出,因此高溫天氣下的發病率不一定高於寒冷天氣,甚至可能較低。然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或生活條件較差的地方,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正如陳教授剛才提到的,那些地區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會顯著增加。空調的普及顯著緩解了高溫對心血管健康的負面影響,因此空調的存在大大改善了高溫天氣帶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知識分子》:高溫還可能引發非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問題,比如失眠。陳老師有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否向大家介紹一下?
陳仁杰:睡眠對我們的情緒和整體健康狀況影響深遠,因此我們開展了一些相關的研究。[5] 在睡眠方面,我們與華為合作,利用華為手錶等可穿戴裝置監測睡眠資料。手錶或手環裝置能精確地記錄每個人的睡眠情況,監測入睡時間、甦醒時間,並且可以與周圍環境的溫度資料進行關聯。
我們使用了華為手錶的全國資料庫,納入了超過2000萬個睡眠日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溫度越高,睡眠時間越短。具體來說,每升高10℃,睡眠時長大約減少10分鐘,同時,失眠的發生機率增加了20%。這種影響其實也符合大家的直觀感受:在炎熱的天氣裡,我們的睡眠質量明顯較差,而在涼爽的環境下則會更容易入睡。
此外,我們還發現,高溫不僅會縮短睡眠時間,還會影響睡眠質量。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長同樣重要,我們可以將睡眠分為淺睡眠、深睡眠和做夢等階段。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高溫對深睡眠的影響最為顯著。深睡眠是人體功能恢復和休息的關鍵階段,而高溫對淺睡眠的影響則相對較小。這表明高溫不僅會導致睡眠時間縮短,更會嚴重影響睡眠的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還發現某些人群對高溫的反應更為敏感。例如,睡眠呼吸暫停症患者(即我們常說的打鼾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溫的影響。這些患者因打鼾而導致呼吸暫停,可能引起血氧飽和度下降,進而導致呼吸障礙。因此,這類人群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失眠或睡眠障礙。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表明,高溫對睡眠的影響是急性的,即當天的高溫影響當天的睡眠。如果第二天溫度恢復正常,或者進入空調環境,這種影響通常會消失。這表明,高溫對睡眠的負面影響是短期的,只要能夠迅速降溫或使用空調,負面效果就能得到有效緩解。
《知識分子》:高溫對情緒方面的影響有哪些?
陳仁杰:我們研究發現,高溫天會增加人體的心理應激壓力,導致情緒更加緊張和焦慮。此外,長時間的高溫暴露還會增加躁狂和抑鬱等心理障礙的發生。因此,在高溫期間,家庭暴力的發生率也明顯上升,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另外,研究表明,高溫天氣會導致自殺率的上升,尤其是在已有抑鬱症傾向的人群中。這主要是由於高溫加重了精神障礙,這些人群的抑鬱症狀可能進一步惡化,甚至導致自殺事件的發生。
此外,高溫對意外傷害的發生也有一定影響。例如,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在高溫天氣下顯著增加。這可能是因為在炎熱天氣中,人們的精神集中度降低,焦慮和情緒波動加劇,從而增加了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同時,在高溫天,發生高處跌落或摔倒等事故的機率也有所上升,這可能是由於高溫環境影響了人們的判斷力和注意力,導致在高危場所中的事故發生率上升。
02
防護脆弱人群
《知識分子》:高溫對健康的影響在人群中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哪些人群在高溫天氣下更為脆弱?
胡嘉祿:可以將脆弱群體大致分為幾類。首先是生理上脆弱的人群,他們通常更難抵禦高溫和極端溫度的變化,比如嬰幼兒和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感知能力通常會減弱,身體的各種機能也逐漸下降。在應對異常溫度時,老年人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容易導致體溫過高,甚至出現熱射病或慢性病的急性加重。 
嬰幼兒的散熱能力有限,體溫調節機制尚未成熟,容易發生高熱引起的病理反應。比如,嬰幼兒在高熱時可能發生高熱驚厥,這是成年人很少出現的情況。
另一類是慢性病患者,雖然這些患者的體溫調節能力通常是正常的,但由於其基礎健康狀況較為脆弱,他們在面臨高溫天氣時,稍微的生理失衡就可能引發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例如,慢性心衰患者如果暴露在高溫中,心臟的儲備功能可能無法有效調動,從而導致急性失代償,甚至出現急性心衰。 
另外,特殊職業群體在生理上可能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但由於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需要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的高溫暴露可能超過他們的體溫調節能力,進而導致熱射病等相關健康問題。例如,建築工人、礦工等從事戶外勞動的職業人員,他們的健康風險會明顯增加。對於這類人群,社會的關愛和職業健康管理尤為重要,特別是在高溫天氣時,必須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最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居民可能生活在缺乏充足製冷設施和防暑措施的環境中,高溫天氣對他們的影響更為嚴重。貧困導致了他們缺乏應對高溫的必要條件,甚至可能影響到基本的水源和食物供應。改善這些地區的生存條件,提供必要的防暑設施,對於減輕高溫帶來的健康風險至關重要。 
陳仁杰:我們研究還發現,獨居老人群體在高溫天氣中也是比較脆弱的,值得關注。這些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由於獨自居住,感知外界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差,可能未能及時開啟空調、調節衣物或使用藥物。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容易因為高溫而發生病情加重或誘發新的健康問題。
《知識分子》:中國在氣溫干預和健康保護方面有哪些政策空白或改進空間?如何將科學研究更好轉化為公共衛生干預?
陳仁杰:在學術圈裡已經有很多關於高溫對健康影響的研究,揭示了高溫對健康的多方面影響,但從科研到政策的轉化目前還是比較有限。儘管國家在推動一些應對高溫風險的政策,如高溫預警系統和健康干預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可改進的空間。
首先,我認為一個關鍵的改進方向是從“大眾化干預”轉向“精準化干預”。目前的干預措施往往是面向全體人群的,但事實上某些群體對高溫更為敏感,需要更加精準地識別這些脆弱人群,集中資源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援。
第二,我們需要建立主動的關懷機制,特別是對於敏感群體。在社群層面,居委會和社群醫生可以主動關心高齡、獨居、慢病患者的健康狀況,定期透過電話或微信提醒他們注意高溫風險。這種主動性關懷機制尤其在高溫天氣下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需要改變公眾對溫度的關注點。我們往往只關心白天的最高氣溫,但夜間高溫的影響實際上也不容忽視,尤其一些人可能為了省電而不開空調。因此,政策應當更加關注夜間溫度,並建議高風險人群在晚上也採取措施來降溫。
另外,當前的高溫預警系統主要以白天的最高氣溫為基準,但我們研究發現,夜間的最低氣溫也能夠反映一些健康風險。因此,將夜間最低氣溫納入預警體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高溫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最後,我們還需要考慮“因地制宜”的問題。中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居民對溫度的耐受力差異較大。南方居民相對適應高溫,而北方居民對高溫的耐受性較差。因此,北方地區的熱浪預警閾值應該比南方地區低一些。特別是在東北和華北地區,空調的普及率較低,熱浪風險可能會更加突出,我們應當鼓勵這些地區增加空調安裝,並相應調整熱浪預警的標準。
《知識分子》:今年5月,世界氣象組織(WMO)預警,未來2025-2029年中至少有一年超過2024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的機率為80%。[6] 這意味著極端高溫還可能持續出現,我們應當如何學習與高溫共存?
陳仁杰:對於我們個人而言,首先最重要的是去了解高溫相關的知識。這是第一步。透過一些科普渠道,我們可以瞭解到高溫對人群的影響以及我們個人該如何應對這些高溫天氣帶來的傷害。這方面需要科學家、醫生以及政府部門加強宣傳和科普教育,以增強公眾應對高溫熱浪的知識儲備。
第二點是,我們需要政府部門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溫預警體系。例如,如何建立氣象監測部門與敏感人群之間的有效傳輸渠道,以確保這些資訊能夠及時而準確地到達需要的人手中。這項工作不僅需要科研支援,也需要技術手段來建立這樣的傳輸網路。
第三,我們的醫生也應當做更多的工作。我認為,醫生進行高溫相關科普會比其他部門更具權威性,因為公眾普遍對醫生的信任度較高。醫生可以在日常門診中透過個性化的指導來幫助患者,介紹如何應對高溫天氣,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臨床治療方案,或者調整用藥,以減少高溫帶來的健康風險。
03
高溫下健康應對指南
《知識分子》:今年北方暖溼化的趨勢也引發了熱議,高溫高溼是否會進一步加劇熱浪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陳仁杰:我認為,高溫的影響肯定要大於高溼的影響。高溫是一種相對獨立且主要的影響因素,而高溼則更多是作為一種加劇高溫影響的作用因子,屬於互動性反應。
我們已經觀察到,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高溫的負面效應明顯大於低溼環境下的影響。而且,溼熱天氣與乾熱天氣的影響是有顯著差異的。例如,我們常見的“桑拿天”,也就是溼熱天,其對人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往往會高於乾熱天氣。至於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確切的標準答案,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胡嘉祿:雖然溼度的影響可能沒有高溫那樣顯著,但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高溼度對人體的散熱是有不利影響的。空氣中溼度過高時,會使得人體透過汗液蒸發散熱的效率大大降低,從而增加體溫調節的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高溫高溼的天氣下,更容易引發熱射病或心腦血管疾病。
此外,高溼環境還對呼吸系統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當溼度過高時,空氣中的黴菌、細菌等微生物容易滋生,這不僅影響呼吸健康,還可能間接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像上海的梅雨季節就是一個例子。
《知識分子》:如何預防熱射病?
胡嘉祿:預防熱射病的關鍵非常簡單,就是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中,適時補充水分,並減少在高溫環境中停留的時間。這些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熱射病的發生風險。
如果要急救熱射病病人,首先應立即脫離高溫環境,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 如果條件允許,脫掉患者的衣物,用冷水浸泡,或使用冰塊在患者的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體表較薄弱的部位幫助降溫。如果沒有冰塊,可以用風扇吹風或者用溼毛巾擦拭患者的皮膚。 在做完力所能及的事情後,若患者症狀沒有得到明顯緩解,應該立即撥打120,尋求專業的醫療救援。 
《知識分子》:出現哪些症狀時,大家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或者採取降溫措施,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繼續發展?胡醫生能否給大家一些建議?
胡嘉祿:如果症狀已經出現了,其實就類似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腦梗死的預判,應該立刻採取行動。
簡單來說,如果出現了持續性的胸悶、胸痛、心慌等不適,且持續時間超過半小時以上,這時就一定要引起警惕,並立即就診急診。這可能意味著心肌已經發生了缺血,可能已經出現心肌梗死等問題。
針對腦血管,如果出現明顯的頭暈、視物模糊、一過性的黑蒙、口齒不清、肢體乏力等症狀,也要高度警惕。再有,部分人在高溫天氣下會發現血壓出現明顯波動或不穩定,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最好儘快就診。雖然不一定需要急診,但至少需要去門診進行檢查,並調整降壓藥物等治療方案,由醫生來評估當前的狀態是否存在風險。
很多患者在高溫天氣下會出現血壓偏低的情況。這通常與高溫和大量出汗有關。在這種情況下,降壓藥物的使用要特別小心,需要及時調整。否則,可能會導致重要臟器供血不足,進而引發低灌注狀態,增加急性事件的發生風險。
《知識分子》:雖然使用空調是降低溫度、緩解高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有些人認為長時間使用空調可能對身體有負面影響。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胡嘉祿:空調的使用肯定是有益的,但在使用上需要注意科學的方法和策略。首先,溫度不宜設定得過低。第二,長期待在空調環境中時,也還是需要適度開窗通風,保持空氣的新鮮和流動,這有助於避免室內空氣過於沉悶,也能幫助身體逐步適應室內外溫差。
再者,要避免快速進出冷熱環境,因為這種急劇的溫差變化對人體是有壓力的,尤其對一些易感群體(如老年人、嬰幼兒等)更加不利。所以,實際操作時,避免從極熱的外界環境突然進入到極冷的空調環境,最好有一個過渡的過程。
陳仁杰:除了溫度設定和通風外,空調的清潔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個方面。空調在長時間未清洗的情況下,容易滋生細菌和黴菌,這些微生物可能隨著空氣流通擴散到室內,造成空氣汙染,進而影響我們的呼吸系統健康。因此,我建議每年夏季開始使用空調之前,應該先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洗,尤其是在經歷了一個冬季未使用空調的情況下,清潔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不僅能確保空氣質量,也能減少一些由細菌或病菌引發的健康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s://www.imperial.ac.uk/grantham/publications/all-publications/climate-change-tripled-heat-related-deaths-in-early-summer-european-heatwave.php
[2]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50627/6c7cb5d4adbe450e821639519bc6bbcf/c.html
[3]https://www.gov.cn/yaowen/shipin/202507/content_7031945.htm
[4]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7/content_7030436.htm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781-y
[6]https://wmo.int/publication-series/wmo-global-annual-decadal-climate-update-2025-2029?access-token=pNLbdBu8q2rFHbkLrdh9YE5cold58Ic7lc47kQiUg4U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