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本文字數:838,閱讀時長大約1.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錢童心
很多人知道寒冷季節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但炎夏也並非腦血管的“安全季”。在酷暑與人為貪涼的雙重夾擊下,血管也在經受考驗。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科普文章,當氣溫突破33℃時,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梗”)佔比尤為突出,應警惕“熱中風”。
此外,由於空調房的低溫與戶外高溫形成較大溫差,這也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仁濟科普稱,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時,血管就如同“被反覆揉搓的橡皮管”:當進入空調房時,體表血管在數秒內急劇收縮,迴心血量猛增導致血壓飆升;再次進入高溫環境時,血管又被迫急速擴張,這種劇烈波動對動脈硬化患者是致命打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血管疾病綜合治療中心楊志剛主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夏季炎熱天氣同樣是腦卒中的高危期,風險機理主要有兩個,一是高溫脫水,二是冷熱交替刺激。”
楊志剛表示,高溫脫水導致血容量下降,血液粘稠,容易導致腦梗;冷熱刺激交替,容易導致血壓波動劇烈,腦出血和腦梗均易誘發。“其中,冷熱的劇烈變化對心腦血管的危害更大。從西醫講,迴圈系統(心率、血壓)波動越大,腦卒中機率也越高,從中醫講,健康需要順應四時,避免與環境對抗。”他表示。
楊志剛進一步指出,腦卒中高危險人群包括有基礎腦血管疾病的人群(腦血管狹窄、腦動脈瘤、煙霧病、腦血管閉塞者);以及身體機能減退血管硬化的老人和夜生活豐富、熬夜、胡吃海喝的年輕人。
識別危險對於預防腦卒中至關重要,應適度防暑,及時補水,規律作息,避免過大幅度的冷熱交替。在發現有人腦卒中時,應及時脫離過冷過熱的環境,保持呼吸通暢,側頭防止嘔吐誤吸,並迅速尋求專業幫助。“時間就是大腦。”楊志剛強調。
在卒中發生後的4.5到6小時是救治的黃金期,靜脈溶栓及動脈取栓治療能夠最大程度減輕腦部損害,使致殘率降低40%,而溶栓時間窗內每延遲1分鐘,約增加190萬腦細胞永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