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製造界 原創:瑞米秀二
2025 年 6 月 24 日國新辦官宣 9 月 3 日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 80 週年閱兵,訊息官宣,便迅速登上全球各大媒體頭條,社交媒體上 “閱兵定了” 的話題閱讀量在 24 小時內突破 50 億次。
為什麼是9月3日,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簽署投降書,次日被正式確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普京訪華 4 天,非常罕見
俄羅斯總統普京將開啟一場史無前例的訪華行程——8月31日至9月3日,整整四天。俄總統助理尤里·烏沙科夫都直言“非常罕見”。行程的高潮鎖定在9月3日,屆時普京將與中方領導人並肩站立,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閱兵。
此次閱兵不僅是歷史記憶的傳承,更是中國國防現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根據官方披露的資訊,受閱裝備全部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涵蓋戰略打擊、空中優勢、海上力量、新型作戰等多個維度,以下從五大領域解析即將亮相的“國之重器”:
1/核威懾,重塑全球戰爭格局
東風 – 41 洲際導彈
作為中國戰略核力量的“壓艙石”,東風 – 41 將以 16X16 輪式高機動發射車編隊亮相。這款射程達 13000-14000 公里的洲際導彈,可攜帶 3 枚分導式核彈頭(單枚當量 65 萬噸 TNT),採用北斗 + 星光 + 慣性三重製導,命中精度達 100 米。其車載自適應橡膠底座設計,可在複雜地形快速機動部署,配合可拋式誘餌彈,突防能力較前代提升 40%。
若以“品” 字形編隊透過天安門,將向世界展示中國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的成熟度。
東風 – 27 高超音速導彈
首次公開亮相的東風 – 27 將成為閱兵焦點。這款射程 5000-8000 公里的導彈,採用 “彈道 + 滑翔” 混合飛航模式:60% 時間在大氣層外飛行,40% 時間在大氣層內以 “打水漂” 方式機動,最高速度達 20 馬赫。其北斗制導系統可將打擊精度控制在 3 米以內,配備電磁脈衝彈頭時,可癱瘓敵方航母戰鬥群的電子系統。從青海發射僅需 18 分鐘即可覆蓋夏威夷,對西太平洋軍事基地構成戰略威懾。
東風 – 17 改進型
作為全球首款乘波體高超音速導彈,東風 – 17 的改進型射程從 1800 公里擴充套件至 2500 公里,採用智慧變軌演算法,可規避現有反導系統攔截。其 1500 公斤級侵徹彈頭可穿透 30 米鋼筋混凝土工事,對關島等第二島鏈目標形成 “手術刀式” 打擊能力。
2/空中力量:隱身與智慧的雙重革命
殲 – 20A 隱身戰機
換裝國產 WS-15 發動機的殲 – 20A 將以 “鑽石隊形” 飛越天安門。這款推力達 18.1 噸的發動機,使殲 – 20A 實現 1.8 馬赫超音速巡航,機動性超越美國 F-22。其分散式光電孔徑系統可實現 360 度無死角戰場感知,配合 PL-15 遠端空空導彈(射程 200 公里),可在敵方防空圈外獵殺預警機和加油機。目前殲 – 20A 已規模化部署超 200 架,形成 “區域制空權” 壓制能力。
殲 – 35 隱身艦載機
作為福建艦的“艦載利刃”,殲 – 35 將首次公開亮相。其採用雙發中推設計,作戰半徑達 1200 公里,可攜帶 6 枚 PL-12 中距彈和 2 枚 PL-10 格鬥彈。與殲 – 15T、殲 – 15D 組成 “隱身 + 電子戰” 組合,可對敵方航母編隊實施飽和打擊。空警 – 600 艦載預警機的同步展示,將填補中國航母編隊遠端預警空白,構建完整的海空作戰體系。
攻擊 – 11 隱身無人機
採用飛翼佈局的攻擊 – 11 將以 “忠誠僚機” 編隊形式登場。其內建彈艙可攜帶 4 枚 GBU-39 小直徑炸彈,隱身設計使其雷達反射面積小於 0.001 平方米。在殲 – 20A 的指揮下,攻擊 – 11 可執行 “自殺式” 電磁脈衝攻擊,癱瘓敵方防空系統。
運 – 20B 戰略運輸機
搭載渦扇 – 20 發動機的運 – 20B,最大載重提升至 70 噸,航程擴充套件至 1.2 萬公里。其貨艙可容納 1 輛 99A 主戰坦克或 3 架直 – 20 直升機,配合運油 – 20 空中加油機,可實現 “全球快速投送” 能力。
3/海上力量,深藍海軍的立體威懾
三航母戰鬥群體系展示
儘管航母無法直接參與陸上閱兵,但透過模型和艦載機編隊可窺見中國海軍的遠洋實力。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組成的三航母戰鬥群,以 055 型萬噸驅逐艦為核心,配備鷹擊 – 21 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末端速度 10 馬赫)和紅旗 – 19 艦載反導系統,可在 1500 公里外攔截敵方來襲導彈。
HSU-001 無人潛航器
這款曾在 2019 年閱兵中亮相的水下裝備,將以升級版形態再次登場。其配備側掃聲吶和魚雷發射管,可執行反潛、佈雷、情報收集等任務,續航時間達 30 天。透過衛星通訊系統,HSU-001 可與航母編隊即時共享戰場資料,構建 “水下偵察網路”。
鷹擊 – 21 反艦導彈
作為 055 型驅逐艦的 “殺手鐧”,鷹擊 – 21 採用固體火箭助推 + 超燃衝壓發動機設計,射程超過 1000 公里,末端速度達 10 馬赫。其 “水漂彈道” 可規避宙斯盾系統攔截,一枚即可重創 10 萬噸級航母。
4/新型作戰力量:科技戰場的破局之刃
九天重型無人機系統
6 月 20 日完成首飛的 “九天” 無人機,將以模型或影片形式展示。其採用“蜂群母艦” 設計,單機可釋放 300 架微型無人機,72 小時內對航母編隊發動 600 架次飽和打擊。微型無人機單架成本僅 5000 美元,而美軍攔截一枚 “標準 – 6” 導彈需耗資 30 萬美元,形成 1:60 的經濟消耗比。
無偵 – 8/10 無人機
無偵 – 8 作為高空高速偵察機,採用雙發液體火箭發動機,可在臨近空間(20-100 公里)以 5 馬赫速度飛行,執行戰略偵察任務。無偵 – 10 則是全球首款專職隱形電子戰機,可干擾敵方雷達和通訊系統,配合殲 – 20A 實施 “電子壓制 – 精確打擊” 戰術。
網電攻防系統
首次亮相的電子戰車輛將展示中國在網路戰領域的突破。例如,某型車載電子干擾系統可在 50 公里範圍內癱瘓敵方無人機群,而量子加密通訊車則可實現 “無條件安全” 的戰場資料傳輸,抗干擾能力較傳統通訊提升 100 倍。
雷射防禦系統
類似“低空衛士” 的雷射武器可能參展。其功率達 100 千瓦,可在 3 秒內擊落 1.5 公里內的無人機或迫擊炮彈,為閱兵現場提供低空防護。若未來列裝艦艇,可有效攔截反艦導彈。
5/陸軍裝備:傳統與智慧的深度融合
99A 主戰坦克改進型
加裝主動防禦系統和相控陣雷達的 99A 改進型,可同時攔截 4 枚反坦克導彈。其 125 毫米滑膛炮配備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在 2000 米距離擊穿 800 毫米均質鋼裝甲,配合無人偵察機實現 “發現即摧毀”。
紅箭 – 12 反坦克導彈
作為“發射後不管” 的單兵武器,紅箭 – 12 採用紅外成像制導,射程達 4 公里,可擊穿 1100 毫米反應裝甲。其配備的串聯戰鬥部可有效應對爆炸反應裝甲,是城市巷戰的 “攻堅利器”。
單兵外骨骼系統
新型外骨骼可使士兵負重能力從 30 公斤提升至 60 公斤,持續行軍時間延長 50%。其整合的北斗定位和生命體徵監測系統,可即時回傳戰場資料,提升班組作戰效能。
結語:科技強軍的時代宣言
2025 年9.3閱兵的刷屏現象,本質上是中國國防現代化成果的集中爆發。從東風 – 41 的戰略威懾到殲 – 20A 的空中霸權,從三航母戰鬥群的遠洋投射到量子通訊的資訊優勢,這場閱兵不僅是武器裝備的展示,更是國家戰略意志的具象化表達。
正如俄羅斯衛星網評價的:“中國正以科技為矛、以體系為盾,重構全球軍事力量平衡。” 當這些國之重器駛過長安街時,傳遞的不僅是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的決心,更是 “以戰止戰、維護和平” 的大國擔當。這場閱兵註定將成為歷史的註腳,而它所開啟的科技強軍之路,將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持續迴響。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