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製造界 原創:美米秀二
6月20日凌晨,臺防務部門雷達螢幕上驟然亮起46個光點——解放軍戰機群以雷霆之勢突破所謂“海峽中線”,在臺島北、西、南、東四個方向展開聯合行動。配合10架次未越線軍機及6艘軍艦,這場2025年迄今規模最大的空中力量展示,織就了一張覆蓋臺海的立體控制網.
此前,英國皇家海軍巡邏艦 “斯佩” 號於 6 月 18 日在臺灣海峽航行,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 “高波號” 也於 6 月 12 日通過了臺灣海峽,英日兩國軍艦的行為嚴重挑釁一中原則。同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柯勒在相關會議上發表涉臺不當言論,將臺島納入 “嚇阻任務”,還妄稱 “在必要時確保戰鬥勝利”。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 6 月 20 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方尊重各國依法在臺灣海峽相關海域享有的航行權利,但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 “航行自由” 為名進行挑釁,威脅中國的主權安全。
46 架解放軍戰機在 24 小時內飛越臺灣海峽,這一行動不僅是對外部勢力干涉和 “臺獨” 分裂行徑的有力回擊,更是我國軍事科技自主創新成果的集中檢閱。從戰機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到尖端武器的實戰化部署,從完整產業鏈的支撐到新材料與半導體技術的突破,這場軍事行動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決心和科技強軍的雄厚實力。
1/ 主力戰機群:穿透海峽的空中鐵翼
殲-16:電磁頻譜掌控者
作為編隊核心戰力,12個武器掛架的殲-16不僅是導彈發射平臺,更是電磁戰場的中樞神經。其機載電子對抗系統能同時干擾20個目標,配合KG800大型電抗吊艙實施全頻段壓制,曾在2021年臺海行動中癱瘓臺軍“天弓”導彈陣地雷達。這種“硬摧毀+軟殺傷”的雙重能力,使殲-16成為戰場資訊網的骨幹節點。
殲-20:隱身革命的代差優勢
儘管未在雷達回波中顯現,但殲-20已常態化參與臺海任務。其分散式光學系統(EODAS)實現360度態勢感知,結合PL-21超遠端導彈,可在臺島以東獵殺預警機。2024年“聯合利劍”演習中,殲-20成功突防模擬“愛國者”陣地,驗證了隱身體系對傳統防空的降維打擊。
空警-500:智慧蒙皮革命
預警機群的雷達探測距離因“智慧蒙皮貼片天線”技術突破470公里,與高新偵察機構成千公里級預警網路。這項技術突破使解放軍能即時掌握臺島以東海域美軍航母動向,為此次46架戰機提供精準空情保障。

2/六代機前沿:改寫空戰規則的顛覆技術
中國六代機專案已構建起對抗美軍B-21轟炸機的技術網路,其核心突破直指未來戰爭三大維度:
量子感知革命:西北試驗基地的量子雷達透過量子糾纏態變化捕捉目標,使B-21的隱身塗層徹底失效
空天一體戰力:變迴圈發動機實現推重比15級,配合脈衝爆震燃燒技術,速度突破6馬赫,實用升限達3萬米以上
人工智慧叢集:成都試飛的六代原型機作為AI指揮節點,可指揮8架“忠誠僚機”組成獵殺群,在0.1秒內完成戰術分配
雷射武器系統的突破尤為矚目——功率超100千瓦的機載雷射器能燒燬來襲導彈,其小型化版本將裝備六代機,重量控制在8噸以內,5公里射程內實現光速打擊.
3/無人機系統:蜂群演算法的降維打擊
當全球聚焦六代機時,“九天”無人機系統的首飛再次顛覆戰爭規則。這個最大起飛重量16噸的空中母艦,內部隱藏著可釋放上百架微型無人機的“蜂巢任務艙”。其7000公里航程覆蓋整個第一島鏈,6噸載彈量包含8枚反艦導彈。
蜂群作戰的經濟學碾壓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美軍攔截一枚巡飛彈需耗費數十萬美元,而“九天”蜂群中單架攻擊無人機成本僅數千元。這種“低成本高毀傷”模式,使美軍航母戰鬥群面臨飽和攻擊的絕望困境。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演算法主導的戰場規則:無人機群透過資料鏈自主協同,在壓制通訊、癱瘓雷達的同時,為後續打擊開闢通道。這種模式已在珠海航展的模擬推演中,使傳統防空體系攔截成功率暴跌至15%以下。
4/量子感知與電子戰:無形戰場的科技博弈

量子通訊加密網路
解放軍戰機群穿越海峽時,其資料鏈傳輸受到量子通訊技術保護。量子金鑰分發技術使通訊內容在理論上無法破解,確保指揮指令絕對安全。這套系統更具備主動防禦能力——當B-21轟炸機試圖連線衛星時,量子裝置可注入偽裝訊號,誘使其飛向伏擊圈。
全頻譜電磁壓制
運-8G電子戰飛機為轟-6機群提供伴隨護航,其電磁干擾範圍覆蓋從短波到毫米波的全頻段。2023年南海對峙中,該型機成功阻斷美軍EP-3E電子偵察機的偵測行動,掩護艦隊完成戰術機動。
北斗全域定位
戰機群的精確定位依賴於55顆北斗衛星組成的導航網路,其軍用碼定位精度達釐米級。更關鍵的是抗干擾能力——北斗三號搭載的氫原子鐘在強電磁環境下仍能保持十億分之一秒精度,為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提供末端制導。
5/ 軍用晶片:自主產業鏈鑄就安全底座

中國軍用晶片100%國產化的戰略,在此次行動中展現出關鍵價值。與民用晶片追求奈米級製程不同,軍用晶片更強調:
極端環境穩定性:工作溫度範圍達-55℃至125℃,抗震抗過載效能遠超民用級
抗輻射設計:採用130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確保太空及核爆環境下的可靠性
全產業鏈佈局:從設計(紫光國微)、製造(振華科技)到封裝測試的完整體系
魂芯2號A型DSP晶片是自主創新的典範——每秒千億次運算能力超越國際同類產品,已裝備於空警-500預警機。該晶片配合國產CPU構建起全國產航電系統,使殲-16的雷達資料處理效率提升6倍。
軍工電子產業規模持續擴張,2022年達3842億元,預計2025年突破5000億元。聯結器、電容器、積體電路等領域的產能擴建專案密集落地,僅航天電器一家就將新增3976萬隻聯結器產能。
6/ 新材料與動力革命:極限效能的根基
超高溫防護突破
六代機採用的連續纖維增韌陶瓷基複合材料(CMC),可承受3000℃高溫氣流衝擊,比美軍B-21的熱防護極限提升50%。這項源自航天領域的技術,解決了高超音速飛行的“黑障”難題。
變迴圈發動機革命
六代機配備的變迴圈發動機透過三軸向量噴管實現推力精準調控,單臺加力推力達25-30噸。其獨創的“脈衝爆震燃燒”模式,使高空巡航效率提升40%,支撐2.5萬米高度以2.5馬赫持續巡航1小時的驚人效能。
高超音速武器材料
霹靂-XX超遠端空空導彈的9馬赫飛行,依賴於碳化鋯複合材料前緣。該材料在風洞測試中承受住2200℃等離子體灼燒,確保制導系統在“黑障”環境下正常工作民企參與的碳纖維產業鏈貢獻了35%的軍工需求,折射出軍民融合的深度。
當46架戰機的航跡在臺海上空交織成網,它們承載的不僅是戰術威懾,更是一個完整軍工生態的勝利:從西安的發動機葉片車間到合肥的量子實驗室,從河北的碳纖維生產線到珠海的無人機總裝廠——中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完備的國防創新體系。
軍工電子3842億年產值背後,是十年磨一劍的晶片自主;殲-10CE海外訂單突破50億美元背後,是智慧製造200%的效率躍升;六代機6馬赫極速背後,是3000℃高溫材料的浴火重生。
這條科技長城由30萬科研人員、500家核心企業、2000家配套供應商共同鑄就,其根基深植於“新型舉國體制”的戰略土壤。當臺軍雷達兵仰望掠過基隆港的殲-16機群時,他目睹的不僅是一次戰術行動,更是一個製造大國向科技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