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年輕人是什麼樣?中國日報記者小彭(影片號:小彭彭譯萱)前往貴州遵義,和他們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相遇。
在遵義這座城市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一場名為《偉大轉折》的舞臺劇。作為當地的文化名片,它生動再現了中央紅軍血戰湘江後,轉兵貴州勝利北上的“偉大轉折”紅色史詩。
這次,小彭將在這個劇目中,客串一位女戰士。
劇場舞臺上,20歲的少年們全情投入表演,還原90年前那群熱血青年們無畏衝鋒的精神。劇中軍醫“小華佗”的扮演者楊火新智帶著小彭,在現場熟悉場地與演出細節。
In Zunyi, Guizhou, a stage play called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is performed every day. Twenty-year-old youths portray events from 90 years ago in which fearless and passionate young people charging forward into battle.

楊火新智說,表演紅軍戰士的角色時,心裡要有一種信念感,眼裡要有光,這個光代表著希望。為了培養這種信念感,小彭在正式演出前找到了肖裕聲將軍。
肖裕聲曾經在貴州軍區工作過,從軍事科學院退休後,他為國內眾多影視劇目把關。他說,一個好的劇目是能做到藝術表現形式與歷史相吻合的同時,藝術創作有新意。《偉大轉折》就是這樣的好劇目。

“長征的時候,紅軍戰士平均起來都是在15歲左右。跟著走,跟著紅軍走就能勝利,就這麼一個樸素的認識。”肖裕聲娓娓道來當年的那段歷史。
為了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偉大轉折》舞臺劇使用震撼的“環幕”舞臺和真實的水嘯效果。但這給演員們增加了演出難度,需要在昏暗的場景裡穿梭,站在冰涼的水裡。
演了580多場的楊火新智說,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不易。但作為舞臺劇演員,本著對錶演的熱愛,站到臺上就感覺自己會發光,吸收完舞臺的能量,再把它釋放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力量。
'Actually, every industry has its own difficulties. I just love it. When you stand on the stage, you will shine. After I absorb the energy from the stage, I release it to others and let them feel me,' actor Yanghuo Xingzhi said.

演出當天,小彭畫上“戰損妝”妝容,穿上紅軍軍服,參與了這場盛大的演出。臺上演繹著英勇無畏的紅軍故事,臺下坐著剛剛長成的少年觀眾,他們說:
“我比較喜歡小華佗那個演員,為了完成任務,犧牲自己。”
“未來我要從基層幹起來,為人民服務。”
“如果身高足夠的話可以去當兵,就是為國家儘可能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嘛!”
除了觀看演藝劇目,尋訪革命舊址也是重溫紅色記憶的方式之一。
肖裕聲請他的學生,軍史專家李戈瑞和小彭一起前往貴州婁山關。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佔領遵義後,一部繼續北進,攻克婁山關,確保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
婁山關的道路蜿蜒曲折,比想象中狹窄。從遵義會議會址到這約四五十公里,90年前,戰士們靠雙腳走了十幾個小時。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主席在《憶秦娥·婁山關》中寫道。這句詞寓意著紅軍越過婁山關天險後,將以無堅不摧的鋼鐵意志和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繼續向著勝利勇往直前。
The mighty pass is like a wall of iron, and today we step forward anew.
在遵義會議會址,小彭見到了一間27平方米大小的會議室,室內擺放著1張木桌和20把座椅。90年前,中央領導人就是在這裡,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遵義會議後,我們整個紅軍的面貌也是煥然一新。”李戈瑞感慨道。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期間,曾來到這裡,聽講解、看實物、觀圖片,不時詢問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有關情況。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劇目演出結束後,楊火新智和他的朋友們一起聚餐。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們的長征路就是把他們的故事演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就是每個人生下來其實都有一個劇本,那麼我選擇這個劇本就是劇中劇,我這份夢想我絕對不會丟。”楊火新智聊到扮演的角色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生於和平,品味煙火日常,是我們的小確幸。如果世界上有一臺時光機,回到90年前的遵義會議現場,屋內,先輩們圍坐,燈光昏黃,我們輕手輕腳地湊到他們耳邊悄聲道:如今的我們正沿著會議指明的方向,穩步奔跑。


出品人 曲瑩璞
總監製 邢志剛
監製 柯榮誼
統籌 何娜 張若瓊 李暢翔
編導 彭譯萱 葛天琳
外聯製片 楊軍 趙妍迪 劉和鑫
特別顧問 肖裕聲 李戈瑞
運營 翟昊冉
合作部門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致謝
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
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
中共遵義市匯川區委宣傳部
中共遵義市紅花崗區委宣傳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市婁山關管理處
貴州偉大轉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心
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小彭工作室 承製
版權所有 2022-2025 中國日報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