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為一場戰爭做準備嗎?

對於中美軍事對抗的前景,向來存在“中方主動說”和“美方主動說”兩種講法。
前者認為中國存在一個既定戰略計劃或時間表,一步步挑戰華盛頓在遠東的霸權(包括對臺軍事準備);後者則認為中美關係走向是由美國主導的,中方只是被動應對。
近日,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採訪中反駁關於美中關係由美國行動主導的說法,他表示:“兩個大國之間的任何關係,都是它們共同行動以及雙方選擇的結果。
新千年以來,我們經歷過好幾個國際政治的“大年”,如:2001年“911事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18年中美貿易糾紛,2022年俄烏戰爭……
每當這些事件發生時,總會影響主要大國的既定戰略。
例如“911事件”爆發後,美國軍方把精力和資源集中到打擊恐怖主義和在阿富汗、伊拉克的秩序維護戰爭上。
一位前五角大樓官員回憶稱:“有那麼一刻,我們認為部隊真的要轉型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全球反恐。
不過“反恐思維”實際上只維持了小布什總統的兩個任期,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和奧巴馬勝選,美國就已經決定要撤軍伊拉克了。
2009年,奧巴馬和時任國務卿希拉里隆重推出了“重返亞太”戰略——在中國看來,該戰略其實存在一文一武、一明一暗兩套劇本。
處於公開狀態的是“文劇本”:美國希望讓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幫助西方世界渡過金融危機難關。
眾所周知,冷戰期間蘇聯跟西方處於半隔絕狀態,而冷戰後中俄等國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時,美國人並沒有料想到中國會成長並佔據如此龐大的空間。
因此,“文劇本”帶有收編的意味,試圖將中國改造成其主宰世界的“輪軸-輻條”體系中的一根輻條。
按照這種邏輯,中國應該把自身角色定義為“泛西方產業鏈”中的一員,擁有一技之長,但儘量不去挑戰西方的優勢產業地位,同時嚴控軍力增長,避免與美國利益發生衝突。
什麼樣的國家最可靠、最愛好和平呢?當然是對美國霸權完全沒有威脅的國家最可靠、最愛好和平。
反之,你的實力越強,越能威脅到霸權國家,你就越不可靠、越不愛好和平。
兩位作者分別為歐亞集團總裁和2009-2011年間的美國駐華大使,文章背景是2013年6月7日至8日兩國元首即將在安納伯格莊園舉行長時間、非正式會晤。文中稱:“(中美)如果錯過了(這次談判視窗),可能很多年都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如今看真是一語成讖。
美國外交長期奉行“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所以除了合作、利誘的“文劇本”外,也在背後準備了一套“武劇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