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印度全國媒體都沸騰了,他們都不約而同報道一件事情,兩位上將“上天了”。
當地時間2月9日上午,印度空軍參謀長阿馬爾·辛格與陸軍參謀長烏彭德拉·德維迪,兩位肩扛四星將銜的高階將領,穩步登上一架LCA戰鬥機。隨著引擎的轟鳴聲驟然響起,一場長達45分鐘的獨特飛行表演正式拉開帷幕。

這是全世界首次由兩名高階軍事將領攜手駕駛戰鬥機進行飛行展示,更是破天荒地讓陸軍高階將領與空軍高階指揮官同乘一架戰鬥機空中表演。
回溯到半個月前,1月26日,印度迎來第76個共和國日,印度陸軍通訊兵團剛剛重新整理了世界摩托車“疊羅漢”高度的紀錄。
短短半個月印軍創造多項世界紀錄,這一戰果中美俄是自嘆不如,被印度遙遙領先甩在了後面。印度軍隊的表演,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軍事訓練範疇,成為了一種文化奇觀。空軍參謀長與陸軍參謀長的雙人飛行表演,堪稱軍事行為藝術的巔峰之作。他們身著定製飛行服,在座艙內擺出精心設計的姿態,將這場飛行變成了政治符號的展演。
陸軍通訊兵團的摩托車特技,同樣令人驚歎。7層人塔在移動中保持平衡,暗合著印度教中“世界之柱”的宇宙觀;40名士兵在鋼鐵坐騎上構建的立體曼陀羅,恰似《摩訶婆羅多》中天神戰車的現世投影。這些特技方陣,將軍事紀律轉化為可觀賞的宗教圖騰,在閱兵場這個國家劇場裡,展現著獨特的幾何美學。

印度軍隊的表演傳統,有著深厚的文化基因。從莫臥兒王朝的象兵儀仗,到錫克帝國的騎兵表演,軍事威儀向來與視覺震撼密不可分。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閱兵傳統,與本土的“達顯”文化相互融合,催生出獨特的軍事美學。德里國王大道上的閱兵式,便是古代王公“出行示眾”儀典的現代化身。
在印度教宇宙觀中,“利拉”概念賦予表演以本體論意義。軍隊特技不再是單純的技巧展示,而是透過肉身苦行達成“與神共舞”的靈性實踐。士兵們在摩托車疊羅漢中展現的平衡術,恰似苦行僧在懸崖邊修煉瑜伽,都是透過突破肉體極限來觸控神聖性的精神儀式。
現代民族主義為傳統表演注入了新的政治動能。當“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定位遭遇工業化滯後的尷尬時,人力密集型特技表演便成為另類的國力證明。士兵們用血肉之軀堆砌的6.5米人塔,本質上是用身體政治學構建的“垂直民族主義”紀念碑。
然而,這種軍事表演主義也製造出了弔詭的認知迷霧。當將軍親自駕駛戰機的畫面在社交媒體瘋傳時,LCA戰機40年研發歷程中的23次重大事故卻被選擇性遺忘;當世界為摩托車疊羅漢驚呼時,印度陸軍高達30%的裝備缺口正在議會引發激烈爭吵。表演政治製造的光暈效應,正在模糊真實與幻象的邊界。
在軍事效能的天平上,印度正面臨價值選擇的困境。耗費3000小時訓練的人塔特技,本可以轉化為山地作戰的攀巖技能;將軍們飛行表演消耗的航空燃油,足以支撐整個中隊的實戰演練。當表演成為目的,軍事訓練便異化為劇場彩排,這種異化在克什米爾實控線的炮火聲中顯得尤為刺眼。
從國際比較的視角來看,這種反差更為明顯。當中俄閱兵聚焦實戰化裝備時,印度在展示人體造型藝術;當美軍用VR技術模擬戰場時,印度士兵在苦練鋼索平衡術。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軍事理念層面,更暴露了不同文明對“力量”認知的本質分野。
印度軍隊的表演型民族主義,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但也可能掩蓋了軍事建設中的問題和不足。畢竟,戰爭不是舞臺劇,戰場上的敵人不會為疊羅漢喝彩。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如何平衡表演政治與國防現實,將是印度軍事現代化必須破解的“特洛伊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