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搶存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這兩年整個社會的思想觀念,都變得越來越趨於保守了
大家越來越傾向於守成和從存量裡面分一杯羹,而不是努力開拓去獲得新的增量
可以說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這個思想上的變化體開始現在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就業這塊《越來越多人開始求穩了》,整個社會對彩禮嫁妝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
本質上這個彩禮嫁妝的話題爭論越來越厲害,從經濟學的角度也很好解釋、
那就是現在增量創造越來越不容易了,大家都開始盯著那點存量的錢,開始搶存量了。
你可以自己想想,其實不管是彩禮還是嫁妝,本質上是不創造什麼增量財富的。
因為這些錢基本都是父母一輩攢的錢,後面兩個年輕人要結婚了,於是兩家大人拿出來一部分錢支援子女的小家庭。
兩個人結婚之後,並不會讓兩個家庭整體上多出來一分錢。彩禮和嫁妝也只是從父母那輩人口袋裡,掏出一部分積蓄來支援小家庭。
所以本質上不管所謂的彩禮還是嫁妝,都是兩個家庭已經存在的存量財富。
以前經濟增速快社會上機會多的時候,彩禮和嫁妝這東西爭論沒有現在這麼激烈。
原因是經濟增速快的時候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量多,大家賺錢也相對比較容易。
就算當時父母那輩人能給的支援不多,結婚以後兩個年輕人憑藉自己的雙手努力就很快能讓家庭生活改善。
現在經濟增長速度慢下來了,年輕人步入社會以後,想靠自己雙手打拼改善家庭生活的難度越來越大。
所以自然越來越多的人就把目光轉向了父母一輩,希望父母一輩人能透過彩禮嫁妝給予更多的支援,給自己做更多的轉移支付。
這本質上是因為經濟發展速度慢下來以後,整個社會增量沒那麼多了,大家開始盯上存量了。
而且可以看到整體經濟越差的地方,對這方面要求越高。富裕區域即使有些以前沒這個風俗的,也開始盯上了這一塊。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也很簡單,還是因為獲取增量財富難度太大了,年輕一代誰也沒有自己從頭開始的勇氣。
很多年輕人覺得,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是沒啥希望了。所以也只能指望父母一輩,透過彩禮嫁妝的方式拿錢改善自己的生活。
這裡還是那句話,所有你能在社會上看到的思潮變化,背後都是經濟運轉模式轉變帶來的
換一句所有人在中學政治課本都讀過的話說,那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裡的上層建築,也包括了整個社會在某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思維模式
之所以現在這種情況發生,本質是經濟增速放緩整體增量減少以後,帶來社會整體思潮的迅速變化。
因此這兩年我們會看到,不管男女在這件事上的觀點,同樣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比如二十年前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在很多年輕人的觀念裡面,會覺得男生傍富婆還是挺丟臉的,甚至很多男生自己也是這麼覺得
但現在新一代小男生並不會這麼覺得,畢竟傍富婆可比自己奮鬥創造增量容易多了。
前段時間還聽了個段子調侃說:遇良人先成家,遇貴人先立業,遇富婆成家又立業,就是說新一代男生的心態變化。
所以你看,人本質是個社會動物。每個年代的思潮變化,都是由經濟形勢的變化引起的。
不然也不會有現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的,《新時代的男女魔法對轟》這種情況了
在經濟增長快增量多的年代,奮鬥確實是能夠帶來相應回報。那麼這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思潮,奮鬥就是主題。
因為人人都能看到靠個人努力成功的例子,你不奮鬥不努力,就要被別人看不起。
當經濟增速慢下來增量變少以後,奮鬥能帶來的邊際回報越來越少,那麼這個階段人們的想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既然這麼努力這麼辛苦也不能帶來什麼超額回報,那我就不如躺著休息更舒服。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之所以選擇躺著是因為計算過得失以後,覺得這麼做價效比更高罷了。
以前我們寫過篇《昭和男兒變成平成廢宅帶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其實也說過這個道理。
而且當增量越來越少,獲得越來越難的時候,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轉向存量。
就像前面我們提到的,現在社會上很多現象,比如我們本文提到的彩禮和嫁妝這件事,本質上就是搶存量。
這個事情從經濟學角度看也沒啥對錯,不過是因為增量下降了,大家都沒有自己重頭再來創造增量的勇氣。
以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兩個人在大城市即使一窮二白的結婚了,大家對未來也沒啥擔心的。
因為在經濟高速增長機會多多的背景下,兩個人在婚後能創造的財產遠大於那點婚前財產。
二十年前多數年輕人只要走正常大學畢業,在大城市正常買房結婚生孩子,拿自己的工資還月供這條路
後面不說收入增長帶來的變化,單是光房子的增值收入,就可能會大於父母輩財產了。
現在經濟增速放緩了以後,社會上能看到的機會少了,再加上資產價格相對比較高,但是年輕人的收入卻沒有太多增長。
這就造成了多數年輕人的狀態,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後面想要超越父母輩的財產積累也變得很難。

二十年前一對年輕人學歷不錯來到大城市,結婚買房生子之後才是財產真正開始增長的時候。

因為在經濟高增長的年代裡,二十年前這代年輕人遇到的是收入和資產價格雙增長。
現在不光整體資產價格整體漲上去了,多數年輕人的收入上漲也很緩慢了。

因此從資產購買的角度看,如果家裡沒點家底積累的話,多數年輕人能在大城市付得起首付都很困難。

從收入增長的角度看,現在這個階段的增速慢下來以後,積累變得難了很多
多數普通年輕人每個月賺得工資夠花就不錯了,別說還想有更多的資產積累了。

這就導致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和現在有很大差異,那時候高學歷年輕人到大城市之後,可能遠遠比他們父母一代人有錢。

因為那時候不管是資產價格還是收入都在增長,結果就是二十年前這代年輕人多數大機率比父母一代有錢。
所以那時候大家沒那麼在意門當戶對,也沒那麼在意父母手裡的存量財產和婚前財產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增速放緩了,如果父母那輩有點資產積累的話,父母那輩積累的婚前財產是遠大於婚後財產的。
新一代年輕人自己又沒太多創造增量財富的機會,大家都在吃父母老本了,自然也就都盯著存量了。

其實這點不光在生活裡所謂的彩禮嫁妝,在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體現的也很明顯,因為底層邏輯都差不多。

這兩年房地產市場能夠保值增值的區域,我們可以肉眼可見的看到不斷持續縮圈。
別說在什麼三線城市了,就是在一線強二線城市,能夠相對保值的樓盤也集中在某些次新優質樓盤和高收入人群扎堆的區域。
這也是為啥我們之前會說《大多數城市,都很難靠房產保值了》,原因也一點不復雜。
資本市場這兩年在沒有大的增量資金進入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也是板塊在快速輪動,以及有增量的行業會出現結構性行情。
比如前兩年有增量的領域是半導體裡面的科技,還有市場規模高速增長的新能源相關領域。
所以當時我們也肉眼可見的會看到,大部分資金都往這個方向集中,在拉高這些行業的估值。

最終結果就是,哪個相對有增量的行業或者樓碟片區能吸引到增量資金,這個行業的估值就會提高,片區的樓盤就能夠保值。

本質上這都是在全社會整體增量不足的背景下,大家風險偏好都變得越來越保守,以及存量博弈越來越激烈之後才會發生的現象。
所以你看,在經濟增長放緩以後增量變少了,大家都開始盯住存量博弈,才是我們看到所有經濟現象最根源的事情。
不管我們看到的彩禮嫁妝之爭,還是房地產保值增值片區不斷縮圈,甚至資本市場的結構性行情,本質上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
在未來增量不足的背景下,我們會看到存量博弈越來越多,大家對這類問題的各種爭執和討論也會越來越厲害。
這也是為啥我們之前說《越來越多人開始求穩了》,從增量存量的角度是很容易理解的。
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那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東西沒人有辦法,增速下來以後整體機會變少是客觀經濟規律。
只能說從結構上尋找合適的機會,同時避免參與那些未來需求會出現持續萎縮,存在殘酷存量博弈的行業。
比如說新生兒出生大幅下滑之後,需求縮減會從奶粉一直傳導到教育,所以兩年前我們說《未來老師也可能會失業》。
再比如中產集中從業的教培、網際網路和房地產行業萎縮之後,可能之前針對中產消費升級的邏輯已經被打破了。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不管是淘寶還是京東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開始從消費升級轉向了下沉市場。
這都是我們在《消費升級越來越難了》和《刺激也開始轉向了》兩篇文章裡,曾經講過的事情。
同樣的,我們認為對個人發展來說,能不能在選擇行業和就業方向的時候,尋找到結構性增量是很關鍵的一點。
是否能夠在存量之中,尋找到可能存在的結構性增量,大機率是個人在未來幾年增量變少之後能不能勝出的關鍵。
我自己目前能看到的領域只有人工智慧,只不過現在這塊目前還在硬體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這也是英偉達業績爆發的主要原因
未來應用端大規模落地以後,很可能會像過去的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結合後帶來的爆發性機會
這個方向可能是對普通人來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相對比較確定的一個領域了
最近這部分和一些行業專家有過密集討論,未來如果有興趣有時間我們也會展開講一下,沒興趣或者沒時間也就算了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