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決策層召開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時隔20年,為何再次佈局“西部大開發”?新聞要放在一起看,才能看出裡面暗含的戰略深意。拉長時間段來看,從2021年以來,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密集出臺,列舉幾個重要的:
2021年3月底,兩會後首次決策層會議聚焦中部地區發展,這也是2013年以來,決策層首次聚焦中部地區發展,至此實現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國家級區域戰略全覆蓋;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成為“十四五”規劃著墨最多的區域戰略,並躋身國家級戰略,河西走廊和西出通道得到強力支撐;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上馬,極大均衡國家戰略發展空間;
西部陸海新通道、川藏鐵路等徹底改寫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大工程陸續上馬;
常規分析認為,這些不過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的固定動作,其實不然。
只有從往後十年、二十年的大視野,才能理解這一輪密集推出的區域戰略,如果僅僅關注短期投資機會、概念股等,那就過於捨本逐末了。
更進一步說,如果不搞清楚這一輪區域戰略的特別之處,就無法真正把握更持續和戰略性的投資機會。而我敢肯定的說,不少人沒有看懂這一波區域戰略的邏輯,大部分關注者、投資者也僅僅是追熱,而沒有看到更本質的東西。
從根本上來說,區域重大戰略的密集推出,不是單純的刺激計劃和擴大投資,其真正用意,是中國正在面臨的國際形勢,中國需要在內部下一盤大棋,一方面徹底改寫地緣政治格局,另一方面透過內迴圈的強大動能、勢能,外溢至周邊和一帶一路,徹底打通內外迴圈,開啟一個新的局面,為雙迴圈大戰略和地緣政治提供安全可控的環境。
從已經公佈的區域戰略主要分佈於中西部和邊陲地區,就可見一斑。
一句話,大規模區域戰略最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是關乎未來中國的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國內經濟。
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一、落子中部、佈局“天元”
既“謀全域性”也“謀一域”,向來是大國治理的重要課題。
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如今,中部地區發展又擺在了決策者的案頭。

2021年3月30日,兩會後首次決策層會議聚焦中部地區,審議《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明確,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會議強調,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產業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很大,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全域性性意義。中部地區作為全國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空間樞紐,要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圍棋中,中央要害部位被稱為“天元”。至此,我們實現了東西南北中無死角的重大戰略全覆蓋,北有京津冀、雄安新區、東北振興,南有粵港澳大灣區,東有長三角一體化,西有成渝城市群,中有中部崛起新戰略。
由此,滿盤皆活,如同打通任督二脈,聯動效應、整體效應越來越凸顯。
中部地區,指的是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國土面積佔全國10.7%,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區位重要。
其中,河南、山西的地緣意義尤為突出。豫晉兩省,不僅被中部崛起戰略覆蓋,同時還被納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這是另一個重大戰略,後文會有詳細分析)
河南、山西,以及鄰近的陝、甘為什麼如此重要?
從批覆的基建專案看,河南、山西、陝西和甘肅都有非常多的基建專案在逐步上馬。這些都是黃河經濟帶戰略覆蓋的主要省份。
首先來看河南。從人事安排就能看出河南的分量。2019年,原上海市委副書記尹弘調任河南省長,2021年3月底,尹升任甘肅省委書記,是2021年首個履新的省委書記(目前已調任江西)。我們再循著尹的足跡來到甘肅。
甘肅扼河西走廊,是中國西出中亞的交通要塞,千百年來,為了經略西域,我們在河西走廊沿線發展起來幾個重要的城市,包括烏魯木齊、蘭州、西寧、銀川、敦煌、嘉峪關、酒泉等。
未來要想讓西出陸路通道持續繁榮,讓新疆乃至大西北地區更加穩定繁榮,就必須提高河西走廊的支撐能力。由此我們看到,近年來,支援甘肅發展的政策接連出臺。
對西部通道和河西走廊的支撐,是環環相扣的。
欲一帶一路行穩致遠,必先扼住河西走廊;欲扼住河西走廊,必先做強陝西關中平原、三晉以及河南腹地,此三地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盤,也是銜接中國南北和東西的樞紐地帶,這幾個地方一旦衰落,西北方將失去支撐,南北和東西差距將更大,不僅帶來區域發展失衡問題,還影響到國家整體穩定發展。
西北最大的問題是缺水和交通不便。隨著多年堅持不懈在西部地區搞基建,交通已大為改善,目前,國家正著手解決缺水的千古難題。甘肅重點工程一大半是水利,如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引洮供水二期骨幹及配套工程建設等。
更大手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二、一篇重磅文章,資訊量超大
2021年4月,《瞭望》雜誌刊發了一篇重磅文章,《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將極大均衡我國戰略發展空間》,這篇文章資訊量非常大,值得反覆研讀。
文章透露,2020年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報告已報送國家發改委。
作為規劃調研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在文章中介紹了西線工程規劃相關情況,“西線工程規劃從長江上游調集約240億立方米水到黃河上游。水利部門透過長期研究和勘察,已形成‘上線’和‘下線’兩條線路設想。‘下線’從金沙江葉巴灘水電站、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調水入黃河支流洮河,調水約160億立方米;‘上線’從雅礱江、大渡河干支流調水至賈曲河口入黃,調水約80億立方米。兩條線路以引水洞涵為主,均可形成自流到黃河上游。”

簡單來說,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調水到黃河上游,是真正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的生命工程。
解決黃河流域缺水問題,關乎流域經濟發展,關乎民生,更關乎國家安全。
黃河以佔全國2%的年徑流量,承擔著全國15%的耕地和12%人口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承擔著向流域外調水的任務。
文章提及,黃河流域缺水形勢非常嚴峻。
“在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水文情勢變化、未來仍有極大不確定性背景下,實現黃河從一般意義上的不斷流,向功能性不斷流轉變,形勢依然嚴峻。雖然正常年份,黃河能夠養育黃河兒女,但一旦遭遇乾旱年份,河道斷流,沿黃人民將無水可用。”
長遠看,黃河流域只能透過開源,跨區域人工調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西線工程實現調水後,將給黃河流域及其周邊區域帶來哪些變化?
首先是徹底解決用水難題。
其次是改造、倍增農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約200億立方米水,可用於黃河中上游大片沙化旱化土地的改造。《瞭望》文章寫道,據億利集團治理庫布齊沙漠的經驗,如果在沿黃土地上建設規模化設施農業,按每畝年需水100~200立方米計算,200億立方米水足以將一億畝沙地旱地改造為優質農田。
上述沙地,每畝投入不到一萬元,即可在平整後建立節水灌溉系統;上述旱地,目前大多“靠天吃飯”,在晉西北、內蒙古、河北均有成片分佈。沿桑乾河河谷等路線調水,這些農田的畝產均有倍增的潛力。
第三是實現區域平衡發展,確保河西走廊的穩定繁榮。
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包頭等黃河上中游城市,在引入水資源後,均有發展成超大城市的潛力,同時可適度發展用水需求量大的工業,提升區域產業實力和製造業能力。

第四,重新定義中國經濟版圖。
調水也是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實現的重要舉措。
西部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山西被確定為全國首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青海獲批建立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透過調水發電,不但可以實現與風電、太陽能之間的儲存和轉換,錯峰調劑,互為補充,還可以把煤炭開採減下來,實現碳中和,這也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大國謀略: 碳達峰背後的中國大戰略,將終結美國主導的石油地緣政治!文章中,斐君說過,如果到了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光伏、風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區將會成為最主要的能源輸出地之一。中西部地區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角色,將被重新定義。
自古以來,王中國者,向西北取勢,向東南牟利。
向西去,應成為既定國策。西北得勢,東南唾手可得矣。不要糾纏於太平洋這邊的各種糟心事,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向西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們絕不能在敵人預設的戰場與敵人對決。
一說起向西去,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一帶一路,是歐亞大陸的陸權終結美英的海權,這只是一個維度。我們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殺手鐧,“特高壓技術+能源網際網路”。
我們西部地區的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的儲備全球領先,我們的特高壓技術也是全球一流,全世界獨一份。而且,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是中國首倡並在積極推進。
未來,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區的節能環保產業將迎來指數級的增長;同時,隨著一帶一路的紮實推進和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積極推進(周邊和一帶一路沿線都是能源嚴重短缺的國家),西部地區將成為清潔能源時代的樞紐,地位和影響力等同於今日的中東。
不要認為我是在天方夜譚,這就是未來的大趨勢,國家也正在這樣佈局和推進。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全球和一個國家的經濟重心從來都是變動的。
總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成調水,將極大均衡我國戰略發展空間。
三、十四五“著墨最多”的區域重大戰略
很少有人注意到,“十四五”規劃綱要釋放出了一個重要訊號——黃河流域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僅被正式寫入“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一章,緊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之後,並且是著墨最多的一部分。
如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地位進一步明確——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一樣,同為重大國家戰略,並且還是著墨最多的一個。
同時,在19個國家級城市群中,分佈於黃河流域的,有山東半島、中原、關中平原以及山西中部、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等多個城市群。在檔案中,這些城市群屬於有待“發展壯大”和“培育發展”的城市群,這就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投資機遇。
寫入國家頂層設計,作為重大國家戰略,意味著會有更高層面的統籌、能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援。


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呼之欲出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相關負責人曾帶隊赴內蒙古、寧夏開展專題調研,沿黃河“幾”字彎北上,深入多個沿黃地區。地區司的主要職責正是“推進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組織擬訂區域規劃和政策”。
新聞通稿顯示,地區司下一步將會同有關方面,積極引導有關企業和金融機構深度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國家戰略,合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一句話,黃河的重要性正被持續推高。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恰恰說明形勢緊迫。正如前文所說,搞好黃河流域發展,關乎區域平衡發展,關乎支撐河西走廊和一帶一路,關乎國家安全。
四、川藏鉅變
再來說一下四川。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將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國家水網、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
六大戰略級別的工程中,有三個與川藏有關。
四川大部直接鑲入青藏高原,是唯一一個有足夠的資源輻射西藏的相鄰省份,人口眾多,經濟體量也足夠大,所以在四川進行的大規模基建,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向西南漸進輻射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是必須基於四川盆地的輻射能力和可持續支撐能力,打通更具經濟價值和地緣意義的進藏通道,即川藏線。

川藏線,不僅僅是一條鐵路線,更重要的是把整個四川的西南地區開發起來,這對西藏和整個青藏高原都是一個有力的支撐,實現藏區和大西南的長治久安。未來在面對來自西南方的外部衝擊時,我們將更有準備和優勢。
再來重點說一說西部陸海新通道。
西部陸海新通道位於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南連海上絲綢之路(“一路”,銜接長江經濟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2019年就已透過,規劃期為 2019—2025年,展望到 2035 年。

2019年10月13日,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雲南、寧夏、陝西、四川、內蒙古、西藏等西部12省區市以及海南省和廣東湛江市,在重慶市進行框架協議簽約,合作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自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重慶、廣西等西部省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其中,中新互聯互通專案持續推進,基本形成重慶、成都分別經貴陽、懷化、百色至北部灣港(欽州港、北海港、防城港港)的三條鐵路運輸線路,並與中歐班列保持銜接,初步實現了“一帶”與“一路”的連結。
儘管進展順利,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提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要求相比,既有通道仍存在交通運輸瓶頸制約、物流成本偏高、競爭能力不強、缺乏有效產業支撐、通關便利化有待提升等突出問題。
按照官方表述,“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對於充分發揮西部地區連線‘一帶’和‘一路’的紐帶作用,深化陸海雙向開放,強化措施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直接看地圖和規劃圖,一目瞭然!不得不感嘆,決策層有高人!
結語:
當前,我們面臨相當的地緣政治壓力,如果不主動做出大手筆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動作,將會非常被動。
可以說,要理解這一輪區域戰略的真正背景和含義,以及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還得站在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問題。此次大規模區域戰略,至少會影響到未來三十年的內部大棋局和東亞地緣格局。
從這個意義上去思考這一輪區域戰略的最終走向,可能會得出更有價值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再去尋找更可持續的投資機會,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增加。
一句話,這一輪重大區域戰略關乎區域均衡發展,關乎內迴圈,關乎一帶一路和陸權,關乎制衡海權和衝破圍堵……堪稱實實在在的大破局、大突圍!
潤物細無聲的利益格局重塑,正在上演。
種種利益格局,當然不是一天奠定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大家都見過江河凌汛吧?春季到來時,暖流漸漸化冰為水,冰面下暗流不斷積累動能,冰面上什麼動靜都沒有……
此時此刻,春江水暖誰先知?只有少數敏感者略知一二。
凌汛到來的那一刻,冰凌將排山倒海!
重要提示:
最近不少讀者反映,訂閱號列表裡看不到斐君文章了,問我是不是停更了。其實不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觀點的“星標”使用者或常讀使用者,就收不到斐君推送的文章了。這意味著,您可能隨時和斐君失聯。
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星標”斐君,操作很簡單:
1.點選文章標題下方的藍色字“斐君觀點”,進入公眾號首頁;
2.點開右上角的“…”
3.點“設為星標”。
就可以啦。煩請設定一下,我們相約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創好文,敬請關注“斐君觀點”
關鍵詞
黃河
高質量發展
西部地區
西部大開發
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