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蘆志豪 編輯 | 布語
中部大省,吹響了“通江達海”的號角。
最近河南省“兩會”透露出新訊息,2025年河南將建成周口港中心作業區一期工程,加快沙潁河、淮河、唐河等13個港航專案進度。
而在“兩會”之前,河南省委書記專程來到周口市的周口港調研內河航運工作,他表示:
河南要全方位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對賈魯河航運的可行性和用水最佳化配置給予研究論證。
要知道,河南當前的省委書記曾任水利部的副部長、總工程師,在水利系統有幾十年的工作經歷。一位懂業務的一把手親自抓的工程,可見非同一般。
據瞭解,河南正在謀劃47個內河水運專案,總投資1416億元,藉助這個大手筆,一舉打通內河航運體系,全面融入長三角!
1400億,總投資超過了港珠澳大橋。中原大省大舉上馬內河水運專案,背後是什麼訊號?
河南,能夠藉此契機融入長三角嗎?

河南,曾是百舸爭流之地,有著悠久的內河航運歷史。
“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這是400年前晚明重臣熊廷弼在路過當年的周家口,也就是今天河南周口市時,發出的感慨。
河南日報提及的“賈魯河”,更是可以追溯到史記中劉邦、項羽對抗的“楚河漢界”。
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讓河南從古至今都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樞紐。
雖然黃河因為泥沙淤積不通航運。但如果翻看河南水系圖,其實河南大部分處於淮河流域,擁有全國最大的淮河流域面積。

而河南位於黃河南岸的一眾城市,大體上四條通道可以匯入淮河、長江水系之中:
東南部的潁河、渦河
信陽的淮河
南陽的白河(匯入漢江)

所以如果水路暢通,從河南一路坐船到上海,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只是因為近代河南連續不斷的戰爭,特別是花園口決口等事件對航運造成了極大破壞,加上鐵路出現搶佔了內河的生態位,河南的航運才逐漸衰落。
新時代以來,沿海城市逐漸興起,而不靠海的河南選擇了“內陸型”的發展方式,讓很多人忘記了河南曾經作為航運大省的歷史。
如今,河南省要投入大量精力,重新開啟航運這片天地。變化,也將因此而來。

為何時至今日,河南突然決定重啟水運?其中一個考量因素是:成本。
內河航運運量大、能耗小、汙染小,水運成本更是是鐵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七分之一,這對於需要大宗商品運輸的河南來說很有必要。
也正因如此,對於發展內河航運,河南可謂是全力以赴。過去幾年裡,河南頻頻放出大動作,把內河航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2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南省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2022—2035年)》提出了“一縱三橫九支+其他航道”的總體佈局以及周口港、信陽港為主要港口加8個地區性重要港口的港口布局。
從規劃圖就可以看出,河南水網密佈,縱橫交錯,透過四條大動脈,匯入淮河、長江水系。

2023年9月,河南省召開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更是傳達了“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的明確訊號。
2023年12月,“11246工程”釋出,明確提出力爭到“十五五”初,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1億噸,完成投資1000億元,通航里程達到2000公里以上,打造淮河等4條通江達海新通道,基本建成周口港等6箇中心港口。
在最近的河南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透露,2025年河南省計劃完成投資200億元,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7000萬噸,積極推動“中部便捷出海水運大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
對於這場內河航運的復興之戰,河南志在必得。

河南大力發展航運,也是省會鄭州極為關鍵的一步落子。
“強省會”戰略的河南,近年來正面臨的壓力不小。2024年,河南經濟第五大省的位置連續三年被四川趕超,“中部外貿第一省”的寶座也被安徽奪走。舉全省之力建設的省會鄭州,在全國城市排名中始終無法進入前列。
因此,河南融入長三角的心情,可以說十分迫切。
所以在河南建設內河的報道中,經常出現連線、加入、融入長三角的字眼。

水運對於城市經濟發展,比想象中還要重要。
有資料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0%的工業資本集中在距離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區,全球前50大城市90%都是港口城市。
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都是有著全球前五吞吐量的港口和集中了全國最高階航道的地方。近年來中部發展最快的兩座城市——武漢和合肥,也離不開水運的加持。

在2024前三季度GDP前十城市排行榜上,北方城市只剩下了北京,剩下的九座城市不是屬於長江流域,就是屬於珠江流域。造成這種“南強北弱”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物流成本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發達便捷的水上物流,既可以降低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可以提高本地產業的競爭力。
但是,水運在我國交通運輸結構中的佔比仍然偏低。據證券時報報道,2023年,我國公路貨運量403.4億噸,水路貨運量93.7億噸,水路貨運量只有公路貨運的不到三成,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開通運河通道,將會給河南帶來多大的改變?
從安徽的案例可以窺見一二。在聯通淮河和長江的江淮運河開通後,兩大流域之間不必繞道京杭運河,水運週期縮短約三分之一、運費降低約四分之一。
據安徽省交通運輸廳測算,江淮運河通航後,每年可節約腹地大宗貨物運費60多億元,降低沿線工業企業物流成本5%至10%,企業利潤可提高1.6個百分點。
在助力經濟加速上,運河的威力就是這麼大。
事實上,僅僅位於江淮運河的末端,河南已經感受到運河的巨大好處了。
據河南省交通運輸廳的資料,2024年,全省完成港口吞吐量6085萬噸,同比增長29.8%,集裝箱吞吐量10.9萬標箱,同比增長20.4%。
在運河上,河南仍有巨大的發掘空間,產業的興旺、財富的流動,均與之有關。

事實上,全力押注內河航運的省份,遠不止河南。
江西正在規劃中的浙贛粵運河,將要投資3200億元橫跨浙江江西廣東三省,連線起長三角與珠三角;
廣西先行一步,總投資680億元全長134.2公里的平陸運河已經開工,誓要為廣西和廣大西部內陸地區再造一個出海口;
航運資源良好,有“一江一湖四水”的湖南也在加速湘桂運河的開工。
2023年,全國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總計達30256億元。其中公路建設28240億元,同比下降1.0%。而水運建設2016億元,同比增長20.1%。
公路鐵路建設出現退潮,水運建設卻進入“第二春”。難怪有人說,“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但又在重塑一個全新的大航海時代”。
而身為“中原十字路口”的河南省會鄭州,多年前就已經是中國公路、鐵路、航空的綜合交通樞紐。內河航運,成為鄭州交通區位最後的短板。

《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樞紐經濟發展規劃》就曾直接點出,要修建鄭州港,打通河海聯運通道,補上這塊短板。待河南內河航運完成,鄭州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還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特別是聯通鄭州和周口的賈魯河如果能實現通航,那麼鄭州將真正實現通江達海,成為內河航運的“黃金樞紐”。
河南,正在與內陸省份的傳統印象漸行漸遠,一個“河流曲曲轉,十里還相喚”的航運大省正冉冉升起。


參考:
大河網:“鄰居”們再提“強省會” 鄭州如何進一步努力?
大河網:賈魯河已具備良好復航條件,鄭州將變身港口城市
智谷趨勢Trend:大逆轉!全國進步最快的“經濟大省”,為什麼是安徽?
安徽新聞網:江淮“牽手” 澤被一方——引江濟淮工程試通水通航一週年觀察
頂端新聞:八省成立內河航運產業聯盟,河南“出海”再升級
頂端新聞:補齊內河航運“短板”,鄭州將變身“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