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候鳥家庭”戳痛無數中年人:很多人做了父母以後,就把日子過反了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楓子
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才能順著光,走好自己的路。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晏嬌朗讀音訊

你聽說過“候鳥家庭”嗎?
在北京,有這樣一群家庭,週一到週五住在市區的“老破小”,週末則像候鳥一樣“遷徙”到郊區另一處大房子裡喘口氣。
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上好學校,考好成績。
就像《人物》報道里的林一凡,她畢業於協和醫科大學,丈夫畢業於清華,夫妻倆經過多年打拼,事業有成,在北京擁有三套房產。
妥妥的人生贏家,生活似乎沒什麼值得去吃苦的了。
但為了孩子能上北京東城區的小學,她一家五口都擠到了市區35平方的“老破小”。
沒有客廳,沒有沙發,夫妻倆和孩子擠上下鋪,姥姥、姥爺睡單人床。
因為床跟床之間的距離不過兩三米,老人早上4點起床,林一凡就會被吵醒。
平時誰打個電話,整個家都聽得很清,沒有隱私,更沒有喘口氣的地方。
在逼仄的空間裡,一家五口的情緒都是緊繃的。
“就感覺越活越倒退了,從來沒過過這種日子。”
“日常矛盾幾乎一觸即發。”
週末到大房子裡,才能稍稍緩解生活的犧牲感和委屈。
看完不免唏噓。
明明可以享受生活,夫妻倆卻把“活著”過成了“捱著”,把“當下”典當給了虛妄的“未來”。結果,越折騰,日子越苦悶,越掙扎,生活越內耗。
順序顛倒,日子過反,這無疑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01
  • 錯序一:對孩子教育投資過度,對自我人生犧牲過多。
《人物》還採訪過一位候鳥媽媽——李木木。
為了讓孩子能進入西城一所可以直升重點初中的學校,她毅然放棄了海淀的學位,賣掉了郊區600平方米的3層別墅,以一千多萬元購入了金融街一套僅50多平方米的學區房。
為了搬進這狹小的開間,她賣掉了很多衣服,因為小房子放不下,放大房子沒機會穿。
她還戒掉了買花的習慣,“因為花插在家裡,看到的都是衰敗的東西。”
同時,她也丟掉了對美好的追求,因為孩子能出人頭地才是重要的。
“父母苦點累點沒關係,孩子的教育不能將就。”
可是,孩子的教育需要投資,父母的人生同樣需要投資。
試想,若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狹小的上下鋪度過,看到的,是父母把生活過得潦草而廉價,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委曲求全。
那他會作何感想?
曾有一位14歲男孩,父母皆為復旦大學教授,生活優渥,他卻多次想要自殺。
他說:
“我再怎麼讀,我也不一定讀得過我爸媽,我就是讀成他們那個樣子,你看他們倆都是大學教授,現在不也就活成這個鬼樣子嗎?不也就是個社畜嗎?
還要生個像我一樣的孩子,天天操心。
我為什麼一定要被社會全部都折磨一遍以後再死呢?早晚是死,我現在死了不挺好嗎?”
比起一味地付出與犧牲,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活得精彩,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像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鼕鼕,她深知,做母親,需要付出,但不能犧牲。
她在養育孩子的同時,就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愛好上:
閱讀、學習、出書、開展講座……
看著她努力上進的背影,女兒也不需要管,不用催,總是自己自覺學習。
初三畢業後,女兒就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最後考上了牛津大學。
正如楊瀾說的:當父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為一名母親,首先應該過非常充實和快樂的生活,讓孩子們知道——這樣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孩子是透過父母這面鏡子看世界的。
當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才能順著光,走好自己的路。
02
  • 錯序二:親子關係第一,夫妻關係第二。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曾發明家庭系統排列,他說:
家庭系統中存在關係秩序,即夫妻、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順序,違反此順序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和生命中的厄運、工作的不順、家庭的失和等。
家庭中,夫妻關係優先,親子關係次之。
可反觀很多父母,卻習慣以孩子為中心,把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電視劇《虎媽貓爸》裡,就描述了這樣一幕:
夫妻倆原本恩愛和諧,可生了女兒茜茜後,兩人都一門心思撲在女兒身上,感情也淡了不少。
為了重拾婚姻的激情,兩人決定把孩子交給老人一天,重溫二人世界。
可出門沒多久,夫妻倆便一會兒擔心女兒在爺爺、奶奶家住不慣,一會兒商量著給女兒打包點什麼。
最後,爸爸無奈地感嘆:
“咱倆現在是除了茜茜,就沒什麼可聊的了是嗎?我發現結婚以後,這三句話不離孩子啊。”
隨著對彼此的忽視越來越多,夫妻倆後面摩擦不斷,關係緊張,一度鬧到要離婚。
而茜茜也在這種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家庭關係中,養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
很認同一句話: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穩固的夫妻關係,才能形成“教育共同體”,產生1+1>2的協同效應。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方圓,就始終堅定地站在妻子董文潔身邊,共同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有一次,方一凡成績不進反退,董文潔氣得當眾大罵兒子,方一凡覺得自尊大受打擊,母子二人當眾爭吵,不歡而散。
方圓沒有和稀泥,而是開導兒子,告訴他無論如何,都不應該那樣對媽媽。
然後,他再私下跟董文潔說出自己的想法:
父母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可是一味強求和別人橫向比較,只能帶來無盡的痛苦,轉變思考方式,縱向去看自己的人生,才是智者所為。
得益於方圓的理解和尊重,董文潔和方一帆雖總是衝突不斷,卻每次都能很快化解。
這種健康的家庭關係,不僅讓方一凡在成長道路上少走了許多彎路,也讓整個家庭充滿了愛與溫暖。
所以呀,父母真愛孩子,就應把家庭的核心放在夫妻關係上,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相愛,如何攜手共進。
畢竟,父母才是家庭這艘大船的掌舵人,他們的關係決定了家庭的航向和孩子的未來。
03
  • 錯序三:盲目內卷雞娃,忽視個體教育。
中國現代漫畫大師豐子愷曾在畫中警示父母:
千萬別用統一的模板去“捏造”孩子。
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我們卻常常拿“成績”當作評判孩子唯一的標準,盲目追求高分與名校。
我們為孩子報滿各類補習班,逼著他們各種刷題,在不經意間將孩子打磨成了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物”。
就像《北京第一代雞娃的血淚史》的作者王食慾,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便沒有了課餘生活,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學習。
週末,她甚至要完成學校及9個衝刺班的全部作業。熬夜寫作業,早已是常態。
初二那年,她喜歡上了寫作,還偷偷寫了十幾萬字,然而,媽媽發現後卻以影響學習為由,嚴令禁止她寫作。
從那之後,王食慾的精神狀態不太好,還經常頭疼,對未來充滿絕望。
之後,更是患上躁鬱症,經常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
有一次半夜,她突然想跳海自殺,給媽媽打電話說:“我不想活了,活著實在沒意思!”
盲目內卷下,孩子贏得了分數,卻燃盡了熱情;考進了名校,卻丟失了自我;獲得了一紙學歷,也寫滿了滿滿一本的病歷。
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應是把孩子送進哪所名校,而是幫助他成為“自己”這個領域的最優版本。
在海淀區當老師的博主@絃歌緩緩講過一個學生的故事。
這個孩子從小就對歷史充滿興趣,於是,他的父母便研讀史書,將裡面的事件和情節改編成易懂有趣的小故事。
上小學後,父母就帶著孩子逛各種博物館和歷史景點,邊逛邊用筆記下孩子感興趣的展品。
回家後,再根據筆記查資料,轉化為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講給孩子聽。
所以,當大多數同齡孩子睜眼閉眼都是學習時,這個孩子已然在父母的引導下,有了自己的熱愛和努力的方向。
最終,這個孩子如願考上了一所名校的歷史系。
很認同一句話:教育是因人而異的定製,而不是隨波逐流的內卷。
尤其是當下AI時代,當知識與資訊隨時可被機器學習和複製時,教育更應該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儘可能挖掘孩子的熱愛,發揮孩子的長處,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04
波蘭作家萊蒙特曾說過:“一切事物都是有順序的,如果沒有順序,那就會出錯。”
生活亦如此。
倘若你覺得孩子難養育,家庭難和諧,自己難舒心,不妨先停下來,重新排排序。
當你理清了家庭的序位,明白了教育的方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就能帶動孩子一起開啟正向的良性迴圈。
點個,與父母們共勉。
家有女兒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女平臺
女兒派(微訊號:nverpai)
每一個女兒,都是爸媽眼中的稀世名花。
養得好一朝驚豔四座,養不好費心勞神。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女兒,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