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古雅的房間內,一群明代婦人聚在一起,只見其中一位“身穿大紅緞子襖,青素綾披襖, 沙綠綢裙”,頭上“戴著鬏髻(dí jì)、貂鼠臥兔兒”,更顯雍容華貴,引得其他婦人向她和她頭上的“臥兔兒”投來豔羨的目光。
明代女子頭飾佩戴有著嚴格規定,頭戴的“臥兔兒”,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身份尊貴的體現。
那麼,“臥兔兒”究竟為何物?其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電視劇《紅樓夢》中,頭戴“臥兔兒”的王熙鳳。(圖片來源:華服志微信公眾號)
“臥兔兒”因形狀酷似一隻臥在頭上的小兔子而得名,亦稱“昭君套”,相傳為昭君出塞時所戴。
“臥兔兒”常以貂皮、水獺皮等珍貴材質製成,防風保暖且兼具束髮功能。
與抹額這種形質多樣、人人皆可佩戴的頭飾相比,“臥兔兒”更側重於冬季的禦寒效能和材質的奢華感,在凸顯女性美貌之時又成為身份尊貴的象徵。
清初小說《醒世姻緣傳》中寫道,一個“昭君臥兔兒”需36兩銀子,而雍正三年正九品官員一年的俸祿才33兩1.14錢。可見,當時的“臥兔兒”可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頭戴“臥兔兒”烘爐觀雪的美人。(圖片來源:書格網)
然而,這樣一個充滿女性柔美氣息的貴重物品,卻和有著強悍粗獷之風的塞外息息相關。
明朝中後期奢靡之風盛行,“臥兔兒”也隨之流行起來,明朝對貂皮需求甚巨。
同時,為穩定地方,明政府也急需補充優良戰馬及其他採捕物資。而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女真族,也需要中原地區的生產生活資料來滿足自身需求。
▲明朝時期的女真部。(圖片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這種互需的狀態下,明朝與女真展開了一段悠久的朝貢貿易歷程。
據《明實錄》記載,明永樂元年(1403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間,女真各部和朵顏三部來京朝貢的次數達345次。
明朝初期,朝貢次數並無明確規定。然而,東北地區距離京城路途遙遠,沿途耗費甚巨。為減輕朝貢帶來的鉅額耗費,明朝後期開始逐漸減少朝貢頻率。
但與此同時,兩地的貿易需求卻有增無減。因此,明朝在滿足自身對女真馬匹、採捕物產需求的同時,也兼顧了女真各部對朝貢貿易回賜物資的渴望與依賴,將貿易重心逐漸轉移到了遼東馬市,朝貢貿易依然得以保留。
自此,遼東馬市成為了明朝與女真各部的主要交易場所。
▲遼東馬市形象圖。(圖片來源:今日遼寧微信公眾號)
遼東地處邊疆,地理位置優越。明永樂三年(1405年),明廷在遼寧設立開原、廣寧、鎮北關與廣順馬市,與女真、蒙古進行貿易。
至萬曆年間,不但撫順、寬甸、清河、遼陽等地相繼開設了馬市,僅開原一地就設“三關三市”,互市貿易異常活躍。
馬市佈局通常分為官市和民市,官市由政府官員管理監督,交易時間和地點相對固定;民市則更加自由靈活,交易時間和地點不固定,由民間自發組織。
明前期的遼東馬市主要以官市為主,從明朝正統年間起,遼東馬市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民市貿易規模的擴大。
女真的人參、貂皮、鹿茸等貨物,中原地區的鐵鍋、缸、罐等生產生活用具,糧谷、食鹽、茶葉、針線等生活必需品都成為了馬市的暢銷品。
進入嘉靖年間,民市取代官市成為馬市的主要交易重心。貂皮貿易數量也隨之直線上升。
讓我們看兩個資料: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遼東清冊顯示,在此前數月中,開原馬市交易的貂皮數量為2073張;萬曆十二年(1584年)三月,遼東檔案記錄此前數月貂皮交易數量達4944張。
民市的崛起使大量貂皮源源不斷進入內地,為明朝“臥兔兒”的風靡流行提供了強大支撐。
女真的生產方式以漁獵為主,這種經濟形態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女真人流動性強的生產生活方式。
女真人的住所多便於搭建和拆卸,通常由木材、樺樹皮或草蓆搭建而成。
馬市開通後,女真的農耕經濟發展起來,居所也逐漸固定。許多漢族工匠進入女真地區,將先進的手工技藝帶到那裡,為女真建築融入了大量中原元素。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朝鮮使臣何世國出使建州女真地區時,曾見到“天朝命送之人”中,有“畫匠二名,瓦匠三名”。努爾哈赤居住的“舊老城”,“別設閣樓三處,皆為瓦蓋”,老城金鑾臺的瓦蓋更是別具一格。
這種瓦蓋的樓臺殿閣,在女真地區出現較晚,當無疑義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朝貢體系和馬市貿易的繁榮,為女真提供了大量購買和交換農業生產用具的機會,極大促進了女真農耕經濟的發展。
據記載,僅在萬曆十二年(1584年)三月的17次馬市貿易中,女真人就購進鐵鏵4848件,買進耕牛430頭。
隨著耕牛和鐵製農具的大批輸入,以及漢人傳入的農業生產技術,女真人的墾荒面積和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一時間“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
女真人的糧食產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婆豬江、蘇克素滸一帶(今遼寧省新賓縣一帶),僅需要種子一斗,就可以收穫糧食八九石。至明朝後期,農業成為女真人的主導產業。
▲農業生產工具鐵犁、鐵鏵。(圖片來源:今撫順微信公眾號)
馬市作為女真與明朝溝通的橋樑,也將女真文化帶到了中原。明朝宮廷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女真的特色飲食,太監劉若愚在有關明宮廷生活的著作《明宮史》中記載:“又以各種精肥肉、蔥、姜、蒜剁成豆大粒,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之”,這便是遼東地區的女真特色“包兒飯”。
此外,由於從事遊獵畜牧,女真人常食用鹿、黃羊、牛、馬等野獸和家畜的肉。這些肉食種類和烹飪方式(如製成醬、汁、乾等),也對明朝的飲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電視劇《尚食》中復刻的明代“包兒飯”。(圖片來源:微博)
馬市宛如一條堅韌經濟紐帶,為各民族百姓構建起了一方廣闊而堅實的交易平臺,極大地促進了東北地區各民族與中原的經濟往來。
與此同時,馬市亦為各族民眾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交流平臺,使得各族之間的文化、風俗、習慣得以充分交流與融合,推動了民族關係的和諧發展。原本旨在控制邊疆安穩的馬市,已然成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樞紐,為遼東地區帶來了友好和諧、繁榮安定的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