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40歲“年輕人”,和他們各自面臨的人生課題

今天想聊聊我所認識的3位40歲“年輕人”。
他們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卻反映了當下許多人都共同面臨的“隱形的牆”,需要有意識去主動面對和跨越。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但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如果今天的故事你有所共鳴,歡迎你來找我們聊聊。
三位在現實中都和我有交集,今年都剛好滿40歲。
Vol.1 
一位是典型的天之驕子:高中競賽獲獎保送國內Top 2大學、又順理成章拿到了歐美頂尖理科PhD offer、獲得了世界上最難學科的博士頭銜。
事實上,在拿到碩士學位後(美國的博士學位候選人、在完成規定學分和學位要求後、可以獲得碩士學位),他就決定投身業界。原因很簡單:站在需要削尖腦袋才能來到的地方時,才發現這個領域的科研需要拼天賦,而比你有天賦的人還都比你努力。
簡言之:智商不夠(what?!)
但是這個智商、加上中國人的勤勞,拿到華爾街任何一個金融後臺崗位,那都是綽綽有餘了。只是自己始終無法適應金融圈的虛榮,不得不迅速轉行來到了北美科技大廠。數年軟體工程師生涯,他還同時兼顧了成家、稱為新移民、並且有了在公益領域的一席之地。
故事到這裡,好像這個轉型已經成功。但是在這期間,科技界也因為人工智慧的興起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曾經的天之驕子、世界最難學科領域的博士,怎麼能只做旁觀者?無奈他的公司內部轉崗申請一再遭拒,原因是沒有相關經驗、專業技能gap較大——沒想到最深的鴻溝居然是在科技大廠內部。
更讓他焦慮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和精力都開始走下坡路,還沒有作出什麼真正的成就,人生最高光的時刻彷彿已經定型在過去時。這種“還有一顆奮鬥之心、卻無奮鬥之力”的落差,讓他逐漸陷入抑鬱。
好在40歲這年迎來了silver lining,因為意外的機會在公司內部轉崗成功,也終於走上了新的陡峭學習曲線。雖然自己已經不再意氣風發,但是從少年時期就驅使他一路向前的好奇心和學霸特質,幫他找到了新的戰場。
Vol.2 
另一位則不太盡如人意,甚至和天子驕子完全相反:從小就是性格孤僻的遊戲宅男,從一所並不頂尖但也不太差的本地大學畢業後,順理成章進入了外貿公司。工作不溫不火,好在家境小康,衣食無憂。
然而,因為極其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也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職業應該如何發展,他在職場接連失利、甚至和上次發生過激烈衝突,換了3、4家公司以後,他索性用父母在股市紅利時期積累的家庭財富,全職炒股、放棄了全職工作。
為了不讓住在隔壁的父母操心,這幾年來他一直在工作日準時出發,去咖啡館“假裝上班”。
今年40歲,雖然沒有成家立業、看上去也比同齡人年輕至少5歲,但是他也沒有閒著。一方面培養了一個“輸出型”的興趣愛好、並且在這個小眾圈子裡逐漸成為一個KOL,另一方面規律健身、提升衣品和外形,成為了滬上的“年輕克勒”。
不過,離開職場5年多、已經再也無法回去、也沒有辦法忍受為別人打工;炒股雖然可以幹一輩子,又總覺得自己的天賦才華有更好的用武之地;至於創業,確實有這個心,只是在職業經歷中從來沒有做出過商業上盈利和閉環的事情,也遲遲不敢踏出這一步。
目前這種完美平衡,看似不進不退很舒服,可是50歲呢?60歲呢?70歲呢?人生就這樣了嘛?
Vol.3 
第三位則是“年少成名”的國際知名舞者,19歲就被選中來到美國的一家演藝公司,後來又離開舞團創立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在過去20餘年的職業生涯裡,她都是這個市場的一線明星,在全世界享有盛譽並持續輸出經典作品。
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她也是一位女性主義倡議者和領導者,不斷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試圖改變演藝圈內由男性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風氣。與此同時,不管這個市場怎麼變化,她都十分堅持自己對技術和藝術的追求,公開抵制圈子的“泛娛樂化”。
毫無疑問,這個“一貫犀利”的個人風格和形象,從曾經的鎧甲、變成了阻礙。畢竟經濟下行、年輕人的生存壓力驟升,能在興趣愛好上花錢已經很不容易,很難有人願意找一位touch的老師、再給自己“增加額外的訓練壓力”。最後的結果是,學生和觀眾的數量、以及和受歡迎程度直接掛鉤的收入,都逐漸減少。
到底是要迎合市場、給到情緒價值但是忽略技術,還是堅持做自己、但是不得不面臨從一線逐漸淡出?她彷彿還沒有作出選擇,但是今年40歲,對於一個女性舞蹈演員來說,職業生涯已經接近尾聲。
如果過去20年成就了她的市場,已經變得不再喜歡和需要自己,那麼接下來的20年,如何在不妥協自己的堅持的前提下,繼續過得很好而不是窮途末路?
FINALE
這三位都在40歲左右,迎來了自己的“人生課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沒有生存危機,在各自的領域甚至小有成就。
然而他們也不甘於,就把人生的高光時刻,定格在不惑之年,彷彿接下來只能走下坡路了。只是到底該怎麼開啟下一個人生階段呢?
這個“房間裡的大象”,遲早需要被直面、被探討、被解決。
更多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