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數字講述中國的工業化歷程
在計算機、手機、平板等消費電子產品發展起來之前,彩電工業是中國電子工業最重要的產業部門,貢獻了最多的收入和利潤。
在80年代,彩電工業的產值佔中國電子工業產值的比重超過一半,被稱為中國電子工業命系彩電。
一直到21世紀初,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百強排名前十的企業大部分仍來自彩電工業。
雖然中國彩電工業早已達到全球第一,但是彩電工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中間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與挑戰。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第一臺彩電誕生,80年代前半期透過引進彩電生產線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到1985年中國僅次於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彩電生產大國。
90年代彩電自主品牌開始崛起,憑藉價格優勢和與國外品牌不相上下的質量,以長虹、TCL、海信、海爾、創維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最終在市場上取得了絕對優勢。
21世紀彩電工業經歷了從映象管到液晶面板的重大技術變革,大浪淘沙之下全球彩電工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彩電工業藉助液晶面板產業的崛起不僅徹底掌握了核心技術,而且將曾經的王者日本彩電企業徹底擊敗。
中國彩電工業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諸多產業部門發展的縮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在彩色映象管時代,中國彩電工業一直未能掌握產業的核心技術,雖然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產能但是發展處處受制於外國企業。
在液晶顯示時代,中國彩電工業真正掌握了產業的全部核心技術,在生產規模、品牌市場份額和核心零部件(液晶面板)等方面全部達到全球第一。
那麼中國彩電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一、中國彩電產量是如何增長起來的?
中國第一臺彩色電視誕生於70年代初,但是初期全國彩色電視機產量僅有幾百臺。
1980年,中國的彩色電視機產量增長至3.2萬臺,彩電工業整體規模仍然十分弱小。
圖1:中國彩色電視機產量

80年代,中國彩電工業的發展速度顯著加快,引進是這一時期的主題。
在國內市場龐大需求的推動下,全國各地從國外先後引進了100多條彩電生產線,幾乎所有省份都建立了彩電生產企業,大量進口彩色映象管、晶片和全套零部件在國內組裝彩電。
1990年,中國的彩色電視機產量增長至1033萬臺,產量比1980年擴大了300多倍。
中國彩電工業80年代的繁榮是表面的,國內的彩電企業基本上是組裝企業都不能稱為生產企業,區別只在於SKD (全套零部件) 組裝或CKD(關鍵件)組裝。
中國彩電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進的技術很多都還是外國淘汰的技術,完全無法與外國企業競爭。
日本彩電企業有意壓低整機出口價格但抬高彩電散件價格,在向我國大量傾銷彩電整機的同時又積極出售彩電裝配線,使得依靠進口散件生產的國內彩電生產處於十分不利的狀況。
圖2:中國彩電產量增量

1984年電子工業部成立了彩電國產化領導小組實施彩電國產化的戰略,從1985~1988年先後召開了多次彩電國產化工作會議。
彩電國產化的目標主要是兩項:一是實現彩電整機的自主設計,二是掌握彩電關鍵元器件的生產技術。
在電子工業部的統一組織下,1987年我國彩電單機國產化水平達到85%以上,批次國產化水平達到80%以上,而且關鍵配套器件如電子調諧器、行輸出變壓器的國產化程度也達到了40%~50%。
中國彩電的國產化問題在80年代末基本得到解決,除部分高整合度的專用積體電路需要進口外,其它包括映象管在內的整件、元器件等均實現了國產化。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彩電行業總投資超過了300億元,累計引進為彩電配套的電子元器件生產線共286條,改變了我國主要依靠散件組裝彩電的狀況,扭轉了設計靠國外、生產靠進口的被動局面,從進口“替代型”進入自主創新的階段。
90年代“價格戰”是中國彩電市場的關鍵詞,以長虹為代表的自主彩電品牌透過價格戰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逐步完成了彩電產業的整合。
1995年全國有96家彩電整機生產企業,生產能力為4467萬臺,但利用率還不到50%。
進入21世紀,國內主要品牌只剩10 家(TCL 王牌、長虹、康佳、創維、海信、海爾、上廣電、廈華、熊貓、數源),國外品牌也只剩下不到10家(索尼、松下、東芝、飛利浦、日立、夏普、三星、LG),完成了行業結構調整。
2000年,中國產量增長至3936萬臺。
此時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國,同時還是彩電出口大國,彩電出口規模達到千萬臺的等級。
但是中國彩電工業的命門——彩色映象管仍然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中國國內生產的彩色映象管主力也是合資企業,只有咸陽彩管廠是本土企業。
圖3:2002~2012彩電型號變化

21世紀彩電工業迎來了重大技術變革,液晶顯示技術在競爭中逐步擊敗了映象管、等離子等其它顯示技術成為彩電工業的主導顯示技術。
從2006年開始,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開始超過其它顯示技術的電視,並且在2010年左右徹底淘汰了映象管和等離子等其它顯示技術。
在液晶顯示時代,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液晶面板企業的發展壯大,中國彩電工業的核心零部件終於實現了自主。
2010年前,中國的液晶面板企業剛剛開始發展,中國彩電工業對進口液晶面板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中國每年液晶面板的進口金額高達幾百億美元。
2008年以後,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短短幾年時間就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中國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的份額達到全球第一。
在液晶面板產業的推動下,中國彩電工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不僅生產規模達到全球第一,而且彩電自主品牌的達到世界前列。
2010年,中國彩電產量進一步增長至1.18億臺,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五成左右。
2020年,中國彩電產量達到1.96億臺,出口規模近1億臺。
二、中國彩電工業的技術發展
從黑白顯示到彩色顯示,從模擬訊號到數字訊號,從映象管到液晶面板再到OLED,電視機的技術一直在進步。
我們在這裡主要談顯示技術的進步,模擬訊號和數字訊號技術主要與積體電路技術有關。
電視機顯示技術的演進主要是兩個階段:映象管和液晶顯示,液晶顯示技術取代映象管技術主要發生在2000~2010年這十年。

中國最早的彩色映象管生產企業是依靠技術引進建成的陝西咸陽彩色映象管廠(4400廠,後來的彩虹集團),1978年從日本引進成套技術和裝置。
陝西咸陽彩管廠的技術引進和建設是電子工業部(四機部)集中全國技術力量完成的,包括四個專案:從日立引進的彩色映象管專案,從旭硝子引進的彩管玻殼專案,此外還有配套的蔭罩專案和熒光粉專案。
陝西咸陽彩管廠總投資7.5億元(含外匯1.55億美元),彩管年產量為14英寸彩管64萬隻、22英寸彩管32萬隻。
專案工程於1978年4月動工,1983年順利投產,當年8月彩管產量達到月產8萬隻的設計產能目標,並實現了當年盈利。
陝西咸陽彩管廠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引進的第一條現代化彩色映象管生產線,是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的典型代表,它使我國彩色映象管生產技術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大大縮小,併為國產彩色電視機技術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

彩色映象管是彩電最主要的零部件,約佔彩電生產成本的一半,因此80年代中期電子工業部在實施彩電國產化計劃時,彩色映象管的國產化是關鍵。
雖然陝西咸陽彩管廠已經建成投產,但是其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彩電工業的需求。1985年電子工業部確定在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新建彩色映象管廠並擴建陝西彩色映象管總廠,建成了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和賽格日立四家彩色映象管合資企業。
除了上述國家定點專案,地方政府也上馬了一些彩管和玻殼專案。咸陽彩虹、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湖南LG曙光、深圳賽格日立以及後來被法國湯姆遜收購的東莞福地和佛山彩管就是俗稱的中國“八大彩管廠”,再加上安彩、石家莊玻殼廠和賽格三星等玻殼企業,構成了中國彩色映象管工業的主體,並支撐了中國彩電工業的發展。
圖4:彩管產量

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中國透過引進技術建立起“彩電整機——彩管——玻殼”這一套完整的彩電工業產業鏈,這是中國彩電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
但是從70年代一直到2010年映象管被液晶面板取代,中國彩電工業一直都未能真正掌握彩色映象管的生產技術,合資企業的技術主導權基本掌握在外方手中,這是映象管時代中國彩電工業的痛點。
京東方對此有刻骨銘心的體會,北京松下的技術主導權和經營權基本都掌握在外企手中。正是因為在彩管合資企業中處處受制於人,京東方在進入液晶面板產業時就下決心必須掌握核心技術。
圖5:液晶技術發展過程

液晶顯示技術從黑白到彩色,從小尺寸再到大尺寸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在80年代開始應用於筆記型電腦。
隨著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成,液晶面板開始在彩電工業得到中應用,是21世紀初期彩電工業大螢幕顯示技術的主要技術路線之一。
在更高世代(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成之後,液晶顯示技術擊敗了等離子技術成為唯一的大螢幕顯示技術,2005年左右全球液晶彩電的市場份額開始超過映象管彩電。
中國企業飽受“缺芯少屏”的痛苦,液晶面板不僅用於彩電工業,也是電腦、手機等其它消費電子產業的重要零部件,因此2000年後有多家中國企業透過技術引進的方式進入液晶面板產業。
不論是深圳市政府支援的聚龍計劃,還是上廣電集團和NEC的合資,還是中電熊貓的液晶面板專案,這些專案都依靠外國企業提供技術,但是這些專案都缺少市場競爭力,最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為什麼液晶面板產業合資和引進生產線的方式都會失敗呢?
這是液晶面板產業的特殊性質導致的:液晶面板產業的技術迭代十分迅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引進的生產線很快就變得落後從而失去市場競爭力。
液晶面板是一個高度標準化的產品,不同企業之間產品的替代程度高,成本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液晶面板企業之間最大的競爭是成本的競爭,而技術的快速迭代加劇了競爭的劇烈程度:技術進步使得液晶面板的價格平均三年就會降低50%。
在這樣的產業中,企業一方面要保持技術迭代,另一方面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以降低成本。
透過引進技術建立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不僅在量產和控制成本方面缺少主動權,而且無法做到多條生產線的協同,因此市場競爭力往往極差。
最終是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在液晶面板產業中站穩了腳跟,成為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先行者。那他們是如何獲得液晶面板生產技術的?
京東方是透過收購韓國現代集團的顯示業務獲得技術的,而華星光電則是透過招募工程師團隊獲得技術的。

京東方在2003年收購了現代集團的液晶顯示業務,然後依靠韓國工程師在北京建設了一條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相比現代集團原有的三條液晶面板生產線,京東方建設5代線是對現代集團原有技術的升級,而在這個升級過程中京東方逐步掌握了技術。
任何技術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技術的載體是各種圖紙資料、生產裝置,但最重要的載體是人。
京東方透過收購獲得最有價值的部分是現代集團這批具備工廠建設、產品開發和生產組織的韓國工程師團隊,依靠這些工程師京東方成功建成了北京5代線。
在建設北京5代線的過程中,京東方還培養了一批具備實踐經驗的國內技術人才,成功實現了技術的轉移和升級。

華星光電獲得技術的方式既不是傳統的自主研發或者引進技術,也不像京東方那樣透過收購獲得,而是透過招募海外工程師團隊獲得的,這是如何實現的?
液晶面板企業的生產裝置都是外部供應商提供的,液晶面板生產需要的主要材料如玻璃、偏光片等也都是外部供應商提供的。
液晶面板企業的技術體現在把這些裝置組合起來,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把各種材料製造成市場需要的各種面板產品。
既然裝置和材料都可以從市場上購買到,那麼華星光電進入液晶面板產業缺少的就是如何將這些裝置組合起來進行生產的技術人才。
華星光電招聘的工程師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華星光電從臺灣招聘了200多位工程師,此外還有20多名韓國和日本的工程師,組成了一個十分國際化的技術團隊。
裝置和材料可以外購,工廠建設、產品開發、量產和品控等技術都是透過工程師的招聘解決,因此華星光電進入液晶面板的所有技術難題都被解決了。
事實上華星光電進入液晶面板差異解決技術來源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唯一的,韓國、臺灣的液晶面板產業也都是透過類似的方式解決了技術來源問題。
中國的企業為了發展液晶面板產業嘗試了多種路徑,最終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成功證明了獨立自主才是發展的最佳方式。
圖6:京東方生產線

中國的液晶面板行業真正的高速發展時期是2009年以後,短短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在液晶面板的市場份額就從5%增長到50%以上,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終於等來了擴張的機會!
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央政府推出了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各地政府都在尋找能夠拉動需求的投資專案,而國內市場急需、投資金額巨大的液晶面板專案是難得的優質專案。
2009年8月31日,總投資規模達到280億元的京東方8代線(後調整為8.5代線)在北京亦莊開發區舉行奠基儀式。
8.5代線是全球液晶面板產業僅次於夏普10代線的先進高世代生產線,韓國的三星和LG都沒有建成多少,京東方一口氣建設了4條8.5代線!
不僅如此,京東方還建設了2條10.5代線,這是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在技術上首次領先全球。
從2004年到2014年的11年間,京東方依靠自主融資,投資1400億元建設了7條半導體顯示器生產線,而其中的6條生產線及其將近1300億元的投資發生在2008-2013年的6年間。
2015年後,京東方又繼續建設了一條8.5代線和兩條10.5代線,在高世代產能上達到了全球領先!
圖7:中國液晶面板市場份額

2011年8月8日,華星第一條8.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專案正式投產,僅落後京東方約一週時間。
2013年11月,華星投資244億元建設第二條8.5代線(T2專案),2015年4月實現量產。
2016年11月30日,華星投資400多億元建設全球第一條11代生產線(T6專案),該產線是當時全球最高世代。
2018年11月,華星繼續投資426.8億元建設第二條11代線(T7專案),2020年11月11日開始量產。兩條11代線的建成使得華星光坐穩了全球高階液晶面板供應商的地位。
除了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惠科、天馬、維信諾等其它液晶面板企業也不斷發展壯大,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壯大不僅保障了彩電工業的發展,而且也保障了手機、平板電腦等產業的發展。
2000年,中國大陸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的份額是0;2020年,中國大陸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的份額達到50%。
時至今日,京東方在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的市場份額達到第一,韓國液晶面板企業在中國企業的競爭下正逐步退出液晶面板市場。
三、全球彩電市場格局變化
圖8:日本彩電出口

20世紀80年代,日本是全球彩電工業最強大的國家,以彩電、家用錄影機為代表的日本電子產品風靡全球。
日本彩電出口金額在1985年達到0.6萬億日元的頂峰,此後在韓國和中國家電企業的競爭下日本彩電出口金額開始逐步減少。
進入21世紀,由於日本液晶面板企業的全面敗北,日本彩電出口金額更是持續下跌,2010年後更是幾乎減少至零。
在夏普被富士康收購之後,日本徹底退出了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這意味著日本彩電工業失去核心顯示技術。
日本彩電出口金額在2010年後逐步歸零,松下在最近宣佈退出彩電產業,失去核心技術之後這一切都註定會發生。
圖9:中國彩電出口金額

圖10:中國映象管進口金額

1995年,中國彩電出口數量達到573萬臺,出口金額為6.1億美元。
同年中國彩色映象管進口金額高達5.3億美元,這一資料充分暴露了中國彩電工業的痛處:中國彩電工業核心零部件對外依存度太高,中國彩電工業出口只能賺一點辛苦錢。
2000年,中國彩電出口數量增長至1033萬臺,出口金額達到11.2億美元,但是同期彩色映象管金額也高達8.8億美元。
在映象管時代,中國彩電工業一直都未能解決核心技術依賴外國的問題,中國彩電工業一直未能改變組裝的位置。
圖11: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金額

2000年後彩電工業逐步進入液晶顯示時代,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金額也不斷增長,從2000年的110億美元最高增長至2014年的516億美元。
液晶面板是電視機、電腦、顯示器和手機等所有消費電子產品都需要的核心零部件,中國液晶面板進口的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是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
隨著中國液晶面板生產企業的崛起,中國液晶面板的進口金額從2015年開始快速下跌,到2020年時已經下跌至200億美元以下。
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國,中國對液晶面板的需求量並未減少,但是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崛起扭轉了中國顯示螢幕依靠外國的局勢。
圖12:電視品牌市場份額

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崛起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彩電品牌企業的發展。
目前全球每年的彩電銷量在2億臺左右,以海信、TCL、創維、小米為代表的中國品牌已經成為全球主流電視品牌。
海信電視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最年輕的小米電視年銷量也超過了1000萬臺,超過了索尼、夏普等曾經的知名彩電品牌。
從80年代日本彩電企業稱霸全球,到2020年中國和韓國稱雄全球彩電市場,全球彩電市場格局變化巨大。
中國彩電企業在技術變革中不僅頑強生存了下來,而且利用市場格局的變化成為全球電視產業強國。
四、中國彩電工業發展的啟示
中國彩電工業是如何掌握技術的?
在七八十年代,中國彩電生產線是引進的,彩電的主要零件不僅是映象管、彩電專用的積體電路,而且連遙控器晶片、調頻裝置、電容等零部件都是進口的,國產化率只有20%多。
透過80年代中期彩電國產化的攻關,中國彩電工業的國產化率提高至80%以上,但是彩電的關鍵零部件彩色映象管仍然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中國國內生產的彩色映象管大部分也是合資企業生產的。
雖然仍未掌握核心技術,但是中國彩電工業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不僅在國內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而且以長虹、海信、TCL為代表的中國自主品牌彩電企業已經發展壯大起來,並佔據了國內市場的主要份額。
2000年後彩電工業發生了重大技術變革,液晶顯示技術全面取代映象管技術成為彩色電視的主導技術。
在新技術時代,中國彩電工業獲得了更好的條件:
首先是國內液晶面板企業成長起來了,這使得彩電企業在液晶面板這項關鍵零部件上不再受制於外國企業;
其次是中國晶片企業也已經發展起來了,中國彩電企業使用的晶片也不再依賴外國企業。
由於解決了關鍵零部件問題,中國彩電企業的品牌發展起來了:
海信電視的全球市場份額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三星電視;
小米電視這樣的新品牌也可以很快發展起來並且達到千萬臺的銷量規模。
中國一直未能掌握映象管技術,那麼80年代的彩電國產化攻關有什麼價值?
80年代中國一直都未掌握彩電工業核心的彩色映象管技術,那麼國家組織的彩電工業國產化攻關有什麼價值?
工業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完全掌握一個產業所有的技術才算成功。
即使是掌握部分的技術,讓本國在產業鏈中能夠分得更多的蛋糕,那麼這種進步就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80年代的彩電國產化攻關就是如此。
在國產化攻關之前,中國沒有能力設計彩電,國內企業需要向外國企業購買產品圖紙,大部分的零部件也是進口的,國內彩電生產企業只有組裝能力。
在國產化攻關之後,國內彩電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要自主設計彩電產品,而且除了彩色映象管和積體電路以外的大部分零部件都能國產了。
國內企業在全球彩電工業產業鏈中分得的蛋糕更大了,國內企業的分工也從組裝升級到了產品設計、零部件製造等多個環節,中國彩電工業上下游企業的數量變多了,從業人員變多了,工作的技術含量上升了,人員的收入水平提升了——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我們以智慧手機產業的發展作為參照:
蘋果手機基本上都是中國製造的,但中國只分到了組裝這一個環節,產品的設計、研發和銷售等核心環節沒有分到一點。
國內有能力設計彩電相當於發展到小米和榮耀等企業的水平,雖然這些智慧手機品牌的SoC是高通的,儲存晶片是三星的,螢幕是三星的,但手機的設計是小米和榮耀自己完成的,品牌是這些企業自己的。
擁有設計能力才能創立自己的品牌,才需要僱傭大量的技術人員進行研發,這些都會給國內帶來大量高薪的就業機會。
印度一直都想發展智慧手機產業,印度的企業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買到高通的SoC,三星的儲存晶片和螢幕,博通的射頻晶片,但是印度的企業一直都沒有形成手機的設計能力,因此在印度手機企業在本國市場都無法與小米競爭,本國市場都全部被外國企業佔領。
對比印度,我們就可以看到小米,榮耀和OV等手機企業的價值和意義。
華為手機比小米榮耀等手機品牌更進一步,連核心的晶片、手機作業系統都是自己開發的。
華為手機給國內提供了更多的高薪崗位,華為手機的發展帶動了更多下游企業。
彩電工業在80年代的技術攻關就是相當於智慧手機產業中小米榮耀等企業發展起來了,雖然還沒有掌握彩色映象管技術。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發展壯大則相當於華為智慧手機的誕生,此時中國彩電工業已經掌握了產業的所有核心技術,國外企業再也沒有機會卡脖子了。
日本彩電工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是全球第一,時至今日曾經輝煌的日本彩電企業如松下已經完全退出了彩電工業,日本國內市場也被中國彩電品牌大量佔據,這中間不過短短的三四十年而已。
只要我們一直努力,中國必然會掌握各產業的核心技術,而且由於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中國掌握技術以後必然會打敗曾經的霸主。
工業化的核心是技術,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一定會掌握技術,我們有信心、有目標、有奮鬥,任何技術難關都可以攻破。
參考資料:
1、《中國彩電工業發展回顧》
2、《當代中國的電子工業》
3、《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
4、《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彙編》
5、《中國統計年鑑》
6、《星曜十五載丨TCL華星砥礪奮進15年曆程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