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動
編輯/章魚
“時代的眼淚”,又多了一滴。
前陣子,松下開發佈會表示,要解散旗下的子公司松下電器。媒體紛紛猜測,這意味著松下將正式放棄存在70多年的電視機業務。
很快,松下就進行了回應。
既沒肯定,也沒否定,只是說,還沒定。

態度曖昧的回應引發坊間揣測,畢竟根據網友們的過往經驗:
闢謠常是官宣的前奏。
在此之前,松下電視業務已經頻頻出現壞訊息。
自2010年起,松下電視機業務開始陷入虧損,並在近年來持續下滑。
2021年5月,松下已經宣佈停止在日本生產電視機,將生產重心轉向海外。
而把松下逼成這樣的“罪魁禍首”,正是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亂拳「打死」松下?
中國電視,在日本商場穩坐C位。
日經新聞的記者到東京千代田的電視賣場轉了一圈,發現過去擺在角落的中國電視,如今都佔據了醒目的位置。
賣場的銷售說,很多人來之前就在網上做好了功課,點名就要買中國企業的產品。
像松下這樣的老牌日本企業,在年輕人中的認知度反而在不斷下滑:

日本權威調研機構BCN旗下有一個網站,會統計日本本土家電的銷售資料。
最近一期電視榜單裡,銷量前十中有八款來自中國大陸廠商(TVS Regza是海信旗下的品牌)。

日本最大的購物網站樂天上,銷量榜同樣被大陸廠商霸榜。

昔日天下第一的日本電視痛失本土市場的同時,還在變賣資產。
是的,被國產電視擊敗的,不止松下一個。
甚至曾經的日本電視巨頭們,如今大多已被國產電視收購。
東芝的電視業務賣給了海信,三洋的電視業務分別被 TCL、長虹、海信瓜分,日立、夏普也早已賣身,唯一一家“民族企業”索尼,在日本的市佔率甚至不到10%。
要知道,在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本土電視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曾超過90%,佔據全球電視市場超過30%的份額。

松下、索尼、日立、東芝等品牌憑藉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壟斷了日本本土市場。
在很多年裡,日本消費者只認本土產品,進口貨寸步難行。
90年代,韓國電子產業崛起,三星、LG 等韓企雄心勃勃地準備進軍日本市場,和索尼、松下們碰一碰。
沒想到,在全世界高歌猛進的韓國電器,在日本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2006年,三星宣佈撤出日本市場;2013年,LG 也宣佈退出日本市場……
韓國電子產業佔領了全世界,偏偏拿不下一衣帶水的鄰居,連韓國媒體也酸溜溜地說,日本簡直是“洋家電墳場”。

〓媒體:三星是曾經的索尼
全球家電行業甚至一度出現得日本者得天下這一說法。
不誇張地說,如果一家企業的產品能在日本市場紮根,那就代表著它已經征服了最挑剔的消費者。

國產電視,如何征服日本?
全世界的年輕人,都越來越不愛看電視了。
日本也是一樣。
對很多人來說,電視只是遊戲機的顯示器,最多再看看流媒體內容。
偏偏根據日本法律的規定,只要你家裡的電子裝置可以接收 NHK 的訊號,你就得繳納一筆收視費,一年大概是1000塊人民幣左右 。

很多從來不看 NHK 的人,也不得不繳納這筆“保護費”,可以說天下苦 NHK 久矣。
去年,小米進軍日本市場,第一款電視就登上了日本電商銷量榜首。
一炮而紅最大的原因,就是這是一臺不能看電視的電視:
由於沒有安裝調諧器,這臺“電視”根本收不到電視訊號,只能看 YouTube、Netflix 等流媒體。

這樣一來,就完美繞過了 NHK 的收費陷阱,消費者直呼真香。
小米趁熱打鐵,宣佈後續還有9款機型陸續釋出:全都收不到 NHK 訊號。
現在,就連韓國企業也開始反應過來了。
三星和 LG 本來已經退出日本市場,看到中國企業的成功之後,據說韓國企業已經開始反思當時放棄的太早,在考慮重返日本了。
而中國電視能橫掃日本,不僅是因為看到了日本的市場需求,更關鍵的是:
在特殊階段抓住了歷史機遇。
疫情期間,日本政府實施限制外出措施,出不了家門的日本人,對電視等家庭娛樂裝置的需求激增。
根據日本電子資訊技術產業協會(JEITA)的統計,2020年,日本的平板電視銷量同比上漲了111.5%。

這個牌桌重新洗牌的機會,被中國企業牢牢把握住了。
中國電視祭出的最大殺手鐧:價格。
根據日經新聞的報道,海信在日本銷售的55英寸液晶電視,售價不到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663.8元),只有索尼、松下同類產品售價的一半。
一樣規格的產品,我比你便宜;一樣價格的產品,我比你先進。
錢包緊張的時候,每個人都一樣。
日本市場調查公司 BCN Research 的分析師就說:
物價飆升,日本人儲蓄意識增強,是消費者轉向中國品牌的重要原因。

價格便宜的中國電視,在技術方面不僅不落後,反而亮點多多。
而且,無論是100寸以上的超大尺寸,還是 Mini-LED 等高階技術,全都是量大管飽。
在中國這個紅海市場卷出來的中國企業,甚至連使用者洞察都超越了日本同行。
2018年,中國電視在日本的市場佔有率還只有8.7%,到去年,這個數字已經突破了50%。

而這樣的變化,放在30年前的中國,是想都不敢想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中國電視佔領日本 ,乍一聽是有點“倒反天罡”的。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人的“結婚三大件”從腳踏車、手錶、縫紉機進化到了彩電、冰箱、洗衣機,其中,彩電更是頭把交椅。
對於許多中國家庭而言,電視不僅是娛樂工具,更是接觸外部世界的“視窗”。
女排奪冠、86版《西遊記》、《加里森敢死隊》……全球化的資訊流動和關於現代生活的想象,都透過這個小小的視窗,湧入中國人的生活。
日本進口彩電,是結婚三大件中當之無愧的頂配。
松下、東芝、三洋們,一度佔據了國內電視機市場的半壁江山。
當大多數電視還在使用1—2個揚聲器來完成聲音輸出的時候,東芝已經研發出了整合音響的“火箭炮”電視:

與東芝分庭抗禮的松下“畫王”電視,不僅主打高畫質,還有錄影、畫中畫等“極其先進”的功能,甚至還能唱卡拉 ok:

索尼的“特麗瓏”則主打明亮豔麗的色彩,《我愛我家》里老傅家的彩電,就是索尼特麗瓏。
老傅能用上索尼電視,主要是因為他退休高階幹部的身份。
一臺日本原裝進口電視,在那個年代,是財力和地位的象徵,一機難求。
旺盛的需求下,福建、廣東沿海地區出現大規模走私日本彩電的現象,甚至催生了“水貨”產業鏈。
電影《樹大招風》中有一個情節,任賢齊飾演的悍匪以搶劫金店為生,後來卻金盆洗手,跑去做電器生意了。
在那個時代,走私電器比搶劫更賺錢。

後來國產電視逐漸在產量上趕超了日本企業,但在消費者心中,國產電視不過是囊中羞澀時的平替,無論技術還是質量,日貨都遙遙領先。
連代言過國產電器的某位知名藝人,都曾經公開發表“我只買日本電視,因為國產電視會爆炸”的言論。

除了質量和畫質之外,以電視為代表的日本電器,也輸出了整套關於高階生活的想象。
中國老百姓普遍認為日本家電代表著先進、可靠、時尚與高階,從電視到家用電器,“日本進口”的密度,是衡量生活品質的標準。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但山崩的速度,有時候比人們想象的更快。

時代浪潮面前,不進則退
每一個關於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有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
而松下失敗的故事,要從三個字說起:等離子。
電視劇《狂飆》中有一段劇情,魚販高啟強為了搞定市場管理員唐小龍兄弟,斥巨資咬牙去買了一臺等離子電視送禮。
這段情節發生在2000年,當年全國城鎮居民的人均月工資還不到800塊,要買一臺等離子電視,不吃不喝兩年多。
那個年代,能用得起等離子電視的,非富即貴。
而松下,正是等離子電視的王者。

當時,等離子電視面臨的競爭者主要有兩個,CRT 電視與液晶電視。
CRT 電視就是我們俗稱的大屁股電視,它的原理是透過電子束在熒光屏上掃描發光產生影像。
用過大屁股電視的人都知道,這玩意不僅體積巨大、笨重,而且解析度和色彩還原方面也不夠理想。
雖然價格便宜,但CRT註定是要被淘汰的技術。
真正要和等離子一起“戰未來”的,是液晶技術。
和等離子一樣,液晶電視同樣能夠做到超薄、大尺寸、高解析度。

〓2005年,三星釋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82英寸液晶電視
不過,等離子也有自己的優勢。
自發光的特性,讓早期的等離子電視在畫質方面略勝一籌,在對比度、色彩還原、無拖影等方面都優於液晶電視。
而液晶的優點,一是功耗低,二是適應性廣,方便裁切成各種各樣的尺寸。
在2000年前後這個時間點,兩種技術各有優缺點,明面上暫時還分不出勝負。但顯示面板是一種重投資的行業,一旦賭錯了路線,很可能全盤皆輸。
松下、日立、先鋒等日企押寶的,就是等離子這條路線。
等離子也一度取得過壓制液晶的成績。
2003年,松下推出的“VIERA”等離子平板電視機風靡全球,成為高階市場的寵兒。兩年後,松下的等離子部門營收達到1.2萬億日元。

2008年,松下推出的103英寸等離子電視創下當時世界最大尺寸紀錄。
為了全力發展等離子,松下先後收購了NEC、先鋒等公司的等離子業務,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等離子面板工廠。
但液晶的發育速度更猛。
在中國企業力大磚飛的策略下,55英寸液晶面板價格從2000美元大幅打至500美元。
此外,OLED、miniLED等新技術的不斷湧現,不僅改善了液晶拖影、對比度低等缺點,甚至在畫質方面實現了對等離子的反超。
而松下的4K等離子等新技術,成本長期居高不下,耗資近20億美元后,最終在2015年終止。

〓去年,松下還捲入了造假醜聞
表面上看,松下只是押錯了寶,但實際上,這是日本企業“技術堡壘化”的必然結果。
面對中國、韓國企業已經漸漸崛起的情況,松下為了一勞永逸,決定封閉等離子的技術,用專利牆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相比之下,畫質上存在先發劣勢的液晶,選擇了開放、合作的技術路線。
封閉輸給開放。
這樣的故事在日本企業身上已經上演過不止一次了。
當年索尼曾經大舉投資3D電視技術,積極研發並申請了大量相關專利,希望藉此構建一個技術壁壘,不僅佔領市場,還能躺著收專利費。
沒想到3D電視只是放了一個啞炮,就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在新能源汽車路線之爭中,日本企業又早早站隊氫能源,囤積了大量關鍵專利。
原本準備卡別人的脖子,結果反而在電動車浪潮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當年憑藉黑科技稱霸全球的日本企業,如今越來越疲軟。
畢竟“護城河”本就有隻防守不進攻的隱意。
但在技術進步的浪潮面前,再深廣的護城河,也不過是一條小水溝。
GPT模型從3.5到4.0的躍遷僅用數月,DeepSeek則透過開源生態實現指數級進化,這個時代的技術革命,是以版本號後面的小數點為單位的。
車速足夠快的時候,落後者連成為時代眼淚的機會都沒有。
它們只能成為時代的淚痕。

參考資料:
《松下電視的結局,藏著日本家電的宿命》 數智前線
《誰殺死了等離子電視? 》正解局
《松下重組家電業務提速:若無法盈利就必須剝離》 介面新聞
《中國品牌電視席捲日本》 日經中文網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