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學回家,要玩手機,我說你打遊戲吧。讓孩子玩遊戲,是因為電視機大,離螢幕很遠,用的是遠視力。看著大螢幕上的遊戲畫面,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第一臺電視機。
我家的第一臺電視是西湖黑白12吋。買回來之後,效果並不好,需要不斷除錯天線,有時候還得用手摸著,畫面才清晰。後來還是在樓頂上裝了一個天線,用75歐姆的饋線把訊號引下來,才解決了訊號問題。當時只有三個臺,中央臺、四川臺和重慶臺。


這是那個時期最有名的電視劇,還有大西洋海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排球女將、血疑、陳真、然後才是射鵰英雄傳。
當時,我爸還買了本書,介紹電視的科普書,書最後部分是展望。有一張圖我還記得:一個人站著,他的面前是一個和他身高差不多的螢幕。這幾乎就是科幻了。
科幻走進現實,說慢也慢,說快也快。再後來,家裡買了彩電,一臺夏普14吋。外觀還有一點小破損,好處就在“不要票”。當時買彩色電視機要電視機票,賈玲的《你好,李煥英》裡的場景非常真實。另一種方式是,搭售,如果你要買彩色電視機,就必須買一大堆滯銷的產品,比如毛毯、鍋碗瓢盆之類的。

其實,中國接觸到彩色映象管遠早於此。
1958年,電子部就設法從香港渠道,從美國買到5只彩管,解剖後進行試製,12年後1970年才試製成功19吋的單槍三束彩管。但當時工廠的條件僅能少量生產,且有質量問題,大量生產有困難,所以中央決定引進一條完整的彩管生產線。
生產得出和量產完全是兩回事,現在很多所謂中國當時搞出了晶片,搞出了大飛機的打雞血傳聞,本質上就是搞混了“生產出”和“穩定量產”的區別。
1973年電子部組織赴美國引進彩色管生產線的考察團。康寧玻璃贈送考察團每人一隻玻璃蝸牛。回國後,第十設計院政治部的一位幹事寫信給江青,江青認為美國康寧公司送我們蝸牛(Snail),寓意是說我們是爬行主義,考察團受美侮辱,還洋洋得意,即到電子部興師問罪,引發了當時轟動全國的“蝸牛事件”,彩管引進就此停下來。1977年,中國又轉向日本引進彩色映象管,6年之後,1983年實現年產96萬隻彩管。

但真正大規模量產彩色映象管還要到十年之後。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沒有一家生產彩電電視機的企業能自己生產彩色映象管。每逢彩電銷售旺季,彩管就會出現季節性緊缺,當時有將近30%的彩管是透過走私渠道進入國內市場的。
市面上的電視機也在慢慢“長大”。從80年代中期的14吋,長到16、18吋,又從18吋長到21吋。到了90年代末期,終於長到了25、29、34吋。
當時最有名的是“Toshiba, 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當時的東芝火箭炮風靡一時,羨煞旁人的29英吋大彩電,成為一代人的美好回憶。我記得當時我已經懂一點了,我選的是sony特利瓏29吋柱面映象管的電視。當時坐在電視機前,覺得整個螢幕撲面而來,非常震撼。不過,隨後,純平彩電又出現了。

當時國內引進了大量彩色映象管的生產線,導致彩電銷售市場陷入瓶頸期。1996年,長虹發動價格戰,開啟中國彩電業的“戰國時代”。
1998年彩管進口配額已經確定完畢,而長虹倪潤峰於是決定大規模採購、囤積彩管,從而“清理門戶”。因為如果一家企業控制了彩管的供應渠道,則其他企業的生產必然會受到影響,同時也可有效阻止新企業的進入。這就是經濟學上的超額建設產能,顯示決心以阻嚇對手。
價格戰極其慘烈,行業大洗牌,小眾品牌紛紛出局,但長虹、海信、康佳、TCL、創維等一批大企業紛紛崛起。這對今天的新能源、光伏行業仍具啟示意義——價格戰雖然慘烈,但對行業長期發展而言,這種市場化的方式,仍然是最高效的。
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產業集中度的提升,中國基本上掌握了從映象管到彩電全產業鏈的技術,中國品牌也開始走出去。如果從1958電子部從香港買到彩色映象管開始仿製算起,用了整整40年。
29、34吋再往上,映象管就不好做了,因為映象管是真空的,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再大成本上升很快。
接下來,背投進入市場。背投是當時市場上的高階貨,上萬元甚至幾萬元,那可是2000年代。背投可以解決投影機對光線太敏感的問題。但背投需要較大的投影空間,產品非常厚重,光源也不耐用,用幾年就暗淡了,而且,抗光性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投影在這一時期也進入家庭。我一直覺得背投不好,太笨重,而且尺寸有限。我的第一臺投影,還是720p的,奧圖碼牌子的投影。記得投出100多吋的影像,帶來的震撼。唯一不好的地方是,要光燈,拉上窗簾。
2003年,當映象管、投影、背投三足鼎立的時候,一種叫作液晶顯示屏的東西開始進入電視領域。
2006年第一季度,液晶電視佔全球出貨量不足20%,而映象管電視則接近80%;但到2007年第四季度,液晶電視升至47%,映象管電視降至46%。中國花了40年發展起來的映象管產業,幾乎一夜之間進入淘汰期。
當時的液晶屏的生產被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壟斷,共同控制價格和出貨量,已經封鎖技術。當時更多的是從商業角度考慮,誰都想在自己的技術上多賺一點。不過,技術擴散是不可抑制的,中國已經不是當年的中國,已經有了產業基礎和消費市場,透過引進、消化、自主研發,現在,京東方、惠科等中國廠商,已經是全球LCD面板的頭部廠家。
從中國不能生產液晶電視機到中國掌握關鍵技術,品牌走向全球,這一次,只用了十來年。
根據全球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了11%,達到了6200萬臺。海信超越TCL,奪回了第二名的位置,並以19%的同比增長率,迅速追趕三星電子。
不僅如此,從結構上看,中國電視品牌,正在全球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高階產品的心智。在2024年第三季度,海信的100吋電視在全球出貨量中佔據了顯著的63.4%份額。這是海信連續四個季度在電視出貨量中位居榜首,進一步鞏固了其在2023年和2024年高階電視市場的領先地位。
海信100英寸ULED X型號被《Sound & Vision》評為“最佳選擇”,而U9N則入圍了《Sound & Vision》的“最佳選擇”名單。影音發燒友都知道,這是全球知名的影音發燒友雜誌。

在國內,某種程度上,Sony還佔據高階,但沒有銷量的高階,某種程度上已經是昔日輝煌的遺蹟了。現在發燒友的影音論壇上,談到sony說的都是調色。在專業市場,調色或許是一個優勢,但在家用市場上,談調色就是玄學和信仰了。就像手機顯示,從來沒人會在意色彩。
中國電視機發展越來越快,比當年的映象管快多了,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市場大了。
根據奧維雲網的資料,受益於國家補貼政策的影響,近期國內電視市場整體銷量較同期增長28.41%。其中,海信系電視銷量佔比26.93%,位居行業第一。同時,大屏化成為本輪以舊換新趨勢,國內電視市場100+尺寸銷量較同期增長296.65%,所有尺寸中增幅最大;海信系100+尺寸電視銷量佔比37.61%,居行業第一。這當中,國內市場MiniLED電視銷量較同期增長近7倍;海信系MiniLED電視銷量佔比38.28%,居行業第一。

電視的大螢幕化、MiniLED的推動因素是HDR和杜比視界,高亮度、高對比的影像更真實,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黑暗中的燭火,高亮度、高對比度的MiniLED才能很好地發揮。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影片平臺在提供高畫質影像這一點上,已經落後於國外影片平臺,位元速率不足是一個問題。而這背後,歸根到底是三家運營商分割導致的流量高成本。不過,基於中國運營商的競爭格局,這一點還是不難解決。
總體來說,國內消費很好地支撐了大屏化、MiniLED化,未來發展的潛力也很大,這正是中國產品走向海外高階化的基礎。正是因為有國內市場的支撐,中國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佔據越來越好的位置。光伏、新能源車、電視機,都正在走同一條路,這正所謂消費越強,製造越強。


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