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9年執導的《寄生蟲》接連斬獲戛納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即將推出新作《編號17》。

這部科幻電影由華納兄弟投資,主演為新任“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以及“綠巨人”馬克·魯法洛。《編號17》已定檔3月7日,中國內地同步北美公映。相信曾經拍出過《漢江怪物》《雪國列車》的奉俊昊在回到他熟悉的科幻領域後將會為影迷們貢獻出一份足以點燃大銀幕的厚禮!

《編號17》豆瓣頁面截圖
那麼,這部位列“2025最值得期待”榜單的電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它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家愛德華·阿什頓的長篇小說《米奇7號》,故事的主人公米奇乘坐飛船前往未知星球殖民,這裡冰天雪地,更糟糕的是,還有眾多類似巨蟲的生物對他們虎視眈眈……
↓點選圖片即可進入購書頁面↓
↑點選圖片即可進入購書頁面↑
身經百戰的資深影迷&讀者們此時大概已經猜到了全部劇情:
01
主人公英勇無敵,在蟲子堆裡殺個七進七出,最終拯救人類小分隊。(《星河戰隊》版)
02
主人公身體柔弱但智力超群,洞悉了敵人的模式,想出擒賊先擒王的華麗計謀,一舉擊潰母蟲,從此為人類帶來了和平。(《安德的遊戲》版)
03
主人公有一顆敏感溫柔的心,發現是人類的貪婪和仇恨汙染了宇宙,於是傾聽外星蟲子的心聲,和王蟲達成和解,建立了和諧共處的美好家園。(《風之谷》版)

可惜答案是以上全錯。我們這位米奇身高僅有一米六,戰鬥力約等於零。加入殖民飛船之前沒什麼像樣的工作,基本上是靠吃低保湊合活著。腦子的構成大概是10%的耍小聰明抖機靈和90%的日常犯蠢。除了勉強算是個業餘歷史學者之外什麼特長都沒有。

社畜之王——米奇7號人物設定
那麼,米奇到底何德何能,會在原著尚未正式出版的草稿階段就被奉俊昊選中呢?讓我們來仔細看看他的故事吧.
反抗無力,躺平會死
生不由己,死得隨機
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米奇突然腦抽犯蠢,欠下了一大筆賣腎也還不起的高利貸,於是討債公司開始每天用酷刑親切問候他。要想逃離這個星球,唯一的出路就是登上星際殖民飛船。而一個大活人在外太空要消耗大量資源:氧氣、水、食物、能量、空間。所以宇宙飛船上不養閒人。作為一個準廢物點心,米奇能競聘的崗位只有一個:消耗體。

一旦出現有可能喪命的任務,就要由米奇出馬充當敢死隊。萬一真的死了,飛船上一個類似人體3D印表機的東西就會合成出一個原模原樣的他,再把之前上傳的記憶下載到這個新身體裡,米奇就可以原地滿血復活。事實上,他之所以叫7號,是因為之前已經花式死過6次了(電影裡更“殘忍”,直接變17)。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
反應堆芯出問題了?我來解決。需要測試沒譜兒的新疫苗?有我呢。想知道你胡亂調出來的苦艾酒有沒有毒?我先來為你們這些混蛋嚐嚐。反正就算我死了,你也總能再造一個出來。
如果我們說“我為公司賣命”只是一種比喻的話,那米奇可就是字面意義上的靠賣命活下來了。他所在的尼福爾海姆星寒冷似冰櫃(事實上這顆星球的名字正是取自北歐神話九大世界中的極寒世界“霧之國”),離開基地估計要不了幾分鐘就會物理意義上的涼涼。基地外的外星生物酷似吃多了助長靈的蜘蛛,斷鋼碎石如切豆腐,而且似乎有智慧、懂戰術,米奇6號就是被這群蟲子真·大卸八塊的。
基地之內也不太平,到目前為止,農業小組只種出來一些小到葡萄乾都得管它叫老弟的微型西紅柿。所以,他們實行了嚴格的口糧配給,能入口的東西里,只有水算是量大管飽。而米奇的頂頭上司、有權決定什麼時候讓他再死個幾次的指揮官馬歇爾,是個嚴厲古板的身心一元論者。在他看來,沒了原裝身體的消耗體,約等於膚色健康點的喪屍,要不是留著還有用的話早該送去火化了。

電影中的馬歇爾由馬克·魯法洛飾演
反抗無力,躺平會死。生不由己,死得隨機。歡迎來到米奇的黑色幽默世界。
《米奇7號》內頁實拍
點選圖片可進入購書頁面
精神安慰?不需要的,你多死幾次就不矯情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雖然每天死去活來挺受罪,但歸根結底還是會復活的。試想一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花錢玩射擊類遊戲,但卻沒幾個腦筋正常的人願意報名當僱傭兵呢,那可是別人掏錢僱你玩哦?原因很簡單:遊戲裡能存檔,現實中命再賤,也只有一條。
所以,假如死後能無限復活,那麼人生就不過是一場遊戲吧?突然之間,所有的危險都不再危險,只是娛樂專案:冰封的懸崖峭壁?不過是練習跑酷的背景地形而已。兇殘的蟲族?不過是提供經驗值的雜兵而已。討人厭的上級?……算了當他是個NPC就好。而且,因為隨時都可以將身體重置,時間在你面前已經失去意義,某種程度上真正實現了長生不老,秦始皇都會為你點贊打call。

無限復活的米奇
這樣不是挺好的麼?
emmmmmm……其實,大概,似乎,不太好……
首先,為了讓下一代米奇儘可能多地獲得先代的經驗以避免重蹈覆轍,也為了避免浪費資源,規定必須儘量在死前最後一刻上傳記憶。所以,見勢不妙就趕緊主動死一死重開存檔,這種事情是做不到的。而每次死亡的極度痛苦都會永久性地留存在新米奇的記憶之中。儘管肉體可以不老不死,但精神總歸有極限,承載無數次瀕死的記憶,只能讓人陷入永恆的瘋狂。
其次,就算沒有痛苦記憶,長生不老也很難說是好事。看過《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人都是要死的》甚至是《葬送的芙莉蓮》就明白,長生不老通常意味著永恆的孤獨以及強烈的悔恨與空虛感。目送所愛之人一一老去、死亡,再讓悠久的時間抹去對他們的記憶,聽起來就是件比死還糟糕的事。
然而,這都是小意思。最關鍵的是,死而復生的那個,真的是同一個你嗎?
《米奇7號》內頁實拍
點選圖片可進入購書頁面
在《米奇7號》中,提到了一個著名的哲學問題“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坐著一艘木船周遊了世界。船逐漸破損到老舊不堪,他不得不對船上的零部件進行替換。多年後,他終於回到家,這時,船上的每一塊木材底板都已被替換過一番。那麼,它是否還是他啟航時駕駛的那艘船?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現代版本“沼澤人悖論”:有個人出門遛彎,路過一片沼澤的時候被雷劈死了,好巧不巧的是,這個高科技智慧雷使沼澤裡的爛泥之類的玩意兒發生了化學反應,瞬間複製出個一模一樣的人。因為連原子層面都一模一樣,所以這個沼澤人和原裝版有一樣的外觀、一樣的記憶,他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是爛泥變的,而是繼續遛彎,回家,吃飯,睡覺,第二天擠地鐵上班。
忒修斯之船和沼澤人的區別貌似只有一個,就是前者是一點點換新,而後者是咔嚓一下整個換新。但事實上,兩者還有一個更本質的區別,就是前者是物,而後者,是活物。這就是《米奇7號》的核心問題:我們,和用後即棄的礦泉水瓶子,或者可以隨時更換零件的機器,究竟有什麼不同?

不同在於,我們具有生命,生命依存於身體,但又不是身體零件的簡單疊加。生命甚至也不僅僅在於過往的記憶,而更在於對現在的把握和對未來的選擇,在於一種延續著的可能性。顯然,機器既不可能把握現在也不可能選擇未來,所以機器的“存在”,從它誕生的一瞬間就固定了下來,而人卻不是這樣。試想,假如因為某種故障,同時出現了兩個米奇,他們對現在的把握、對未來的選擇大概也不會相同,而且時間越久,差異就會越大。
這,就是生命的唯一性。
真正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現實卻在時時刻刻威脅這種唯一性。殖民飛船需要的不是米奇對現在的把握和未來的選擇,而是他的“命”本身。換言之,在《米奇7號》中,社會需要的不是作為“人”的米奇,而是作為“機器”的米奇。它甚至都不屑像《月球》那樣為米奇製造虛假的理想和希望。精神安慰?不需要的,你多死幾次就不矯情了。
《米奇7號》內封實拍:黑科技的感覺有沒有!
點選圖片即可進入購書頁面
嘲笑米奇,理解米奇,成為米奇
忘了是哪位偉大的編輯曾經說過:科幻小說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思想實驗,將我們的問題推向極端,並暴露出其中的荒謬之處。我們生活的世界又何嘗不是米奇的尼福爾海姆星呢?在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叢林之中,何嘗需要“人”呢?需要的更多隻是能寫報表、能做方案、能加班的機器而已,可怕的是,甚至工作之外的生活也帶有機器性:買房,買車,模仿社交媒體上的流行趨勢生活……
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當我們沿著完全可預測的路線前進時,就已經多少喪失了對現在的把握和未來的選擇,或者說,喪失了一部分理想和希望。雖然我們的長相五花八門各自精彩,但對這個社會而言,我們都是同樣的機器零件,可拆可替。
《米奇7號》充滿了地獄笑話的插科打諢背後,是對無數普通人現狀的殘忍隱喻。在嚴酷到荒誕的世界裡,他是個王——社畜之王。和我們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米奇是把理想和希望一次性批發出去,而我們是切片零售。於是,嘲笑米奇,理解米奇,成為米奇。
《米奇7號》外封實拍
點選圖片即可進入購書頁面
好在,我們只是零售,只要願意,總有機會少賣一些,讓自己變得更“人”一些。在《米奇7號》的結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米奇也領悟了永生的虛假性,重新撿回了希望。畢竟,作者想要的不是在日常emo的我們身上再踩上一腳。
讓人從頭笑到尾的搞怪幽默、主線之外各種光怪陸離的外星殖民世界、緊張刺激的生存大戲……將這些燉成一鍋妙趣橫生的怪味濃湯,送給每天被生活暴打的我們。儘管不知奉俊昊和羅伯特·帕丁森將如何演繹這位終極版工具人,我們不妨來上一本《米奇7號》先睹為快,讓它陪我們度過一段苦中作樂的時光。
傻笑,並心懷希望吧。
↓點選圖片即可進入購書頁面↓
↑點選圖片即可進入購書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