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解禁就撲!大尺度一剪沒,但抱歉,這次翻車不怪刪減! 2025-04-22 14:19 烏鴉電影 蜚聲國際的名導演,歐美頂級演員資源… 從開拍就備受矚目,全球媒體、粉絲和觀眾翹首以盼… 預告片先紅了一波,從外網到內地,再到傳出引入內地院線的訊息,都以為要再次沐浴大片聖光… 雖然早在那之前,烏鴉已經被IP在外國的同胞潑了幾輪的冷水… 但當親眼看完,懸著的心,才終於穩穩死去: 《編號17》 2054年,外星球。 被卡在雪山縫隙的米奇,奄奄一息之間,等來了救援人員。 但對方拿了資料筒以後,就打算離開:我就不救你了,反正你也死習慣了,下次見! 米奇愣了一下,答應了… 畫面一轉,已經死去的米奇,從儀器裡被推了出來,像一條復活的香腸,又恢復了生命體徵。 這,在玩什麼抽象? 實際上,如今活著的米奇,已經死了十幾次,擺在面前的,是“米奇17號”。 未來社會,環境惡劣,資源短缺,人類開發和移民外星球,已經是常規舉措。 外星球畢竟人生地不熟,既然要移民,就要有人先探路。 由財閥和政客共同組建的科技團隊,除了科研人員和軍隊特工,還公開招募一個職業上宇宙飛船:消耗體。 所謂的消耗體,就是團隊使用的克隆手段,無限複製出來的人體。 消耗體必須承擔起開拓和探測外星球的責任,包括但不限於在外星球上成為病毒容器、危險的地形勘探、遭遇恐怖的生物襲擊、極端的氣候反應… 報名者一旦獲選,下半輩子食宿全包; 但同時,執行任務後,消耗體會反覆去世和無限復活,成為宇宙最強打工牛馬。 看到訊息,在地球上債臺高築也孑然一身的米奇,馬上報了名,得益於完美的“廢物青年”身份,很快也被錄取上崗。 老實窩囊的他,在本職工作上,也算是兢兢業業:測試疫苗、勘測地形、吸入毒氣… 每次慘死之後,飛船上的科研團隊,會把屍體放進儀器,輸入本體的記憶和性格特點,重新“列印”出下一個米奇。 總有人問他:死是什麼感覺? 他總是沉默苦笑…作為牛馬,他總是忙著幹活兒、死去又重生,非要說是什麼感覺,那就是有點厭倦了… 一次意外,原本該死的米奇17,死裡逃生… 陰差陽錯,複製體米奇18號先他一步出現… 合同規定,飛船上只能存在一個消耗體,多出的一個必須毀滅。 但這一次,米奇17和18號,都不想死… 為了生存,兩個米奇只能想方設法殺死對方… 但科技、政治和人性的加入,把一切都變得更加複雜… 3月7日,科幻喜劇《編號17》在中國大陸和北美院線同步上映,豆瓣得分7.2,是近期熱度和關注較高的院線電影之一。 韓國導演奉俊昊,中國觀眾絕不陌生,幾部代表作如雷貫耳家喻戶曉:《殺人回憶》《寄生蟲》《雪國列車》《漢江怪物》《母親》… 無論是從藝術性、表現力還是社會意義的角度,奉俊昊和其作品,都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跨越國界的,具有強烈震撼力和影響力的存在。 奉俊昊憑藉《寄生蟲》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四座大獎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愛德華·阿什頓創作完成小說《米奇7號》。 2021年,阿什頓將原稿贈予奉俊昊,當時正在構思新作的導演對此興趣盎然。 很快,看完小說的奉俊昊,決定拍攝繼《玉子》《雪國列車》以後的第三部英語電影:《編號17》 《米奇7號》小說封面 《編號17》成為了奉俊昊首次挑戰的太空科幻題材片,同時也是他迄今為止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總投資達1.18億美元。 該片的片場搭建在東英格蘭貝德福德的一個飛機倉庫內。 飾演主角米奇的羅伯特·帕丁森表示,由於自己在片中分飾二角,兩個角色還會互相合作,為此,他每天要喝17杯咖啡,提神醒腦,一度出現幻覺,以為自己住的小旅館裡鬧鬼… 這並不是奉俊昊第一次拍攝科幻型別的電影。 早在2013年,他拍攝的《雪國列車》,以末日的背景,借列車為隱喻,影射社會階層、分配和制度的殘酷和不公,該片也曾引進內地院線… 能看出來,雖然是披著科幻的殼兒,但導演想表達的核心,仍然是存在於現實社會中最具痛點的命題。 《編號17》也不例外。從釋出的中文版預告片開始,烏鴉就對電影滿懷期待: 一事無成的年輕人,因為沒錢沒依靠,只能簽署“賣身契”,成為可迴圈利用的牛馬。 情緒亢奮、面目猙獰的演講者、面無表情的科學家、外星怪物、浩瀚太空… 科幻型別配打工人題材,製作靠譜,設定新奇有趣,年度大片不是前五也是前十了吧… 但看完後,烏鴉大失所望… 可以確定的是,電影所有精彩和精華的部分,都已經在預告片裡呈現… 先說說優點吧。 作為出身在東亞卷生卷死的國度之一的韓國,導演奉俊昊在諷刺階級矛盾的情節上不算讓人失望: 工作又忙又累,但每個打工人都被嚴格要求“控制卡路里”,剋扣口糧,基本的生活也沒有選擇權; 打工人和打工人之間也有鄙視鏈,飛船上有特工,有科學家,屬於技術部隊,但米奇作為可重新利用的消耗體,是最底層的體力勞動者。 因為是克隆人,科學家把他當作可以隨便粗暴對待的實驗物件。 比如重生後,科學家在旁邊開小差,沒有及時接住身體,差點導致米奇受傷; 科學家心血來潮給他注入病毒:真有事的話,10分鐘就死了,反正會有下一個消耗體,怕什麼? 執行任務時,手突然斷了,也無人在意… 米奇知道自己簽了合同,如果毀約回到地球,等待他的也只是債主的追殺。 他只能一次次死去,不斷經歷受傷、忍受疼痛、精神和身體的折磨,以肉體的消亡,換取客觀上的永生。 到後來,即使出現“還沒死全”的情況,他為了不麻煩同事,也會主動跳入負責熔化屍體的岩漿中,迅速轉化成下一次消耗體。 雖然整個過程出於自願,但看到某個個體不被尊重,在系統發展中,為了一點安身之地,連軸轉、完全消耗後再次出現… 這種隱喻,相信觀眾也會心照不宣… 還有針對權貴和資本的黑色幽默: 在米奇的生死關頭,第一夫人大吼:不許死在這!血會弄髒我的新地毯! 很明顯,導演並不滿足於講資本剝削牛馬的血淚史,他的野心有著更大的去處。 反派馬歇爾是個過氣的政客,他一手發起了“殖民冒險”和克隆消耗體的計劃,企圖帶領一批人發掘新星球,也實現自己的帝國夢,在別的星球上當皇帝。 看到米奇死裡逃生,但卻死了一名女士兵,他第一反應是憤怒:為什麼死的是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而不是你這廢物消耗體! 他暗示女人要儘快生育:我想建立一個純種星球,而不是我們以前見到的什麼多樣和豐富的人種,從血統到語言,都應該保證高貴純血… 為了佔領星球,他下令虐殺性格溫和善良的原住民蟲子,威脅和殺害異見者… 他的副手,極盡諂媚之能事,無論馬歇爾做什麼,都一味拍馬屁… 這些奇葩言論和騷操作,配上跋扈欠揍的微表情… 都不由讓人聯想到,曾經是富甲一方的資本家,最近在大洋彼岸新上任的最高領導人,和深諳官場之道的二把手… 諷刺是辛辣犀利的,隱喻是具有代入感的… 可惜的是,電影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幾乎完全割裂… 如果說前半部分的宇宙社畜設定還算荒誕趣味,那麼從兩個複製人出現開始,劇情就變得黏膩冗長,絮絮叨叨… 缺乏有效的情節支撐,導致主題表達分散,甚至當電影播放至三分之二時,複製人的設定和作用,完全消失不見; 所謂的社會隱喻也淪為了符號的堆砌,像是專門為了預告片拍的片段… 主角米奇17和18號,兩位作為政治和科技犧牲品的複製人,除了一兩次為了生存的打鬥,後期幾乎毫無互動… 珍貴的科技倫理道德主題討論、自我認同的表達契機,就這樣白白流失; 準確地說,片中所有的角色刻畫,都單一、缺乏深度,尤其是反派馬歇爾夫婦,壞得徹底、蠢得片面:下屬的幾句馬屁,就讓掌權者樂得找不著北; 科學家業務不精,資料內容全是bug… 每個角色的塑造,都流於表面、乏善可陳。 觀影期間,我的心底湧起了疑惑和絕望:如果到了世界末日,人類的未來要繫於如此愚蠢的同類手中,那未來又有什麼值得繼續的必要? 克隆倫理、資本剝削、殖民主義… 每個話題單拎出來,都值得一場浩大的哲學思辨。可惜導演眼大肚子小,每口飯都想吃,但每一口都嚼不透… 作為一位,拍出過對貧富差距和社會階層有著多維度探討的導演,對於主題的深層次價值探討視而不見,只有失敗的蜻蜓點水,本片的表達淺薄之程度,失望得令人咋舌… 不知道導演是否想掙脫型別片的枷鎖,自創一個“科幻文藝片”的型別… 不時出現的慢鏡頭和質感清冽的畫面,貫穿全片的背景旁白,讓影片充滿了文藝片的氛圍; 但作為科幻片,影片又缺乏高潮迭起的動作場面和懸疑轉折,在觀眾幾乎放棄了科幻期待時,冷不丁出現“人蟲大戰”… 這種感覺,就像本來希望吃一盤普通的鍋包肉,但廚師突發奇想,給你端上來一盤茄汁包菜,等你吃下去了,又發現這是一盤茄汁折耳根… 那幾處極力搔觀眾胳肢窩的笑點,也實在無聊無趣… 如果不是有多年看美劇的習慣,烏鴉甚至要懷疑自己是不是過於落伍,無法跟上編劇的思維。 觀影后,烏鴉特意查找了資料,確定電影被刪減的兩分多鐘只是激情戲,對劇情沒有關鍵推進作用,心裡有點欣慰又有點鬱悶… 欣慰的,是自己的感受,沒有太受不可抗力的影響遭遇破壞… 鬱悶的,是我竟然在影院,浪費了兩個多小時… 據說電影在北美上映的首個週末,超出預期成為了票房冠軍… 結合美國人嚴格執行的勞動法,加上他們的領導層新局面,於他們而言,電影的新奇性和話題性自然十足,這個票房結果不足為奇。 只是於我們而言,在電影的選項裡,或許暫時還有別的選擇。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確實可以對國外大片祛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