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亞洲頂流,被資本毀了

最近,有不少院線新片。
其中一部,我等了六年,相當期待。
導演奉俊昊,是魚叔最喜歡的韓國導演之一。
他作品不算多,但不缺經典。
《殺人回憶》《漢江怪物》《母親》《雪國列車》《玉子》都出自其手。
尤其是六年前那部《寄生蟲》,更是創造歷史。
喜提金棕櫚,橫掃奧斯卡,成為首部拿下最佳電影的外語片。

驚人的獲獎數量
六年過去,奉俊昊新作終於面世。
合作全球頂流羅伯特·帕丁森,一人極限飾演18角,聚焦時下熱議的「打工人」話題。
論諷刺力度,儼然《寄生蟲》2.0。
尺度更是不小,刪減5分鐘才得上映。
誰料,剛一上映,口碑就垮了。

國內外評分都表現平平。

全球票房更是慘淡,內地票房預測只有不到2000萬。
據《綜藝》報道,該片投資製作成本1.18億美元,宣發預算8000萬美元,是奉俊昊所有電影中成本最高的。
可能,也將是虧最慘的。
魚叔看完之後,心情也有點複雜。
但比起單純的「爛片」,這部電影顯然還有更多能聊的——

《編號17》

Mickey 17
眾所周知,奉俊昊作品十分擅長將社會議題與人性結合探討
看似簡單的故事,其實暗含豐富的隱喻和解讀空間。
比如《寄生蟲》,用兩個家庭的「寄生」關係,多面化地討論階級議題。
《漢江怪物》裡,也是處處勾連經濟危機後的韓國現狀。
這部《編號17》,仍是延續這個路子。
將故事背景換到外太空,用一個新奇的設定,去講資本對人的異化和剝削。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主角米奇(羅伯特·帕丁森 飾)被好友忽悠,一起創業。
結果遭遇爆雷,欠了一屁股債。
為了躲避追殺,二人報名參加了宇宙拓荒移民工程。
好友臨陣磨槍考證上崗,啥也不會的米奇胡亂申請,竟然也通過了。
這份沒有門檻的工作,便是——消耗體
顧名思義,消耗體就是人力耗材,太空牛馬
飯吃不飽,覺睡不夠,卻專門用來執行高危、繁雜、機械的工作。
像是,人體測試外星空氣中的病毒,來研製疫苗;
外星交通緩震測試,比假人受傷更直觀;
宇宙星艦維修,連輻射和灼燒傷害值也一起測量了;
各種副作用不明的新款人造食品藥劑,首個嚐鮮……
總之就是,隨便折騰,死了再造。
人體印表機隨時準備,前一號剛扔廢料爐,下一號米奇就已就位。
有時候人還沒死透,為了省下檢查治療工作,說扔也扔了。
說白了,在資本家眼裡,米奇不是人,是一堆人造肉。
米奇的感情、恐懼、希望,在工作效率面前,都不值一提。
移民星艦上,米奇是所有人眼裡的最底層。
除了一次次的死去之外,毫無價值。
這不,列印米奇下一號的時候,旁邊人都還在玩遊戲。
然而,這種全方位的忽視,卻反倒釀就了一次意外。
米奇17號出任務還沒死,米奇18號就被列印了出來。
按照星艦規定,消耗體一旦出現多重身,就要面臨被徹底消除的命運。
新誕生的米奇18號,又集齊了米奇的陰暗面,意圖將米奇17號殺之取代。
於是,消耗體的故事從「求死」轉向「求生」。
然而不止多重身,更大的危機也在向米奇17號,乃至整個星艦逼近。
打工人的覺醒與反擊,確實是時下熱議的話題。
即便最近,短影片平臺最火的影視片段,也是打工人發瘋。
– 這個班你還要不要繼續上了?
– 不上了不上了不上了!!
既然如此切中時代情緒脈搏,又有奉俊昊獨特的黑色幽默加持,口碑咋還能撲呢?
實不相瞞,因為只有設定,沒有細節。
以往奉俊昊電影的議題探討之所以深入人心,依靠的正是細節的搭建。
《寄生蟲》裡,金父殺死樸社長的驚天一刀,看似突然,其實鋪墊滿滿。
細扒會發現,各種細節從故事開頭就已呈現。
就比如「蟑螂」這個元素。
同為「寄生蟲」,面對更低階的蟑螂,金父也會展示出掌控生死的權力姿態。
正因深知這渺小又令人厭惡的滋味,被妻子說成「蟑螂」時,金父的表情才會改變。
他抓起妻子的衣領,好像已經發怒。
但背對鏡頭許久,轉過身來卻已是笑臉。
是真是演,半真半假。
當樸社長一家突然回來,金父真的扮演起「蟑螂」。
燈光亮起,他只得躲到陰暗處。
坐實身份這一分一秒裡,他在想什麼?
很多觀眾將樸社長在宴會上再次表現出對「窮人氣味」的輕蔑,當成金父受屈舉刀的原因。
實際上,人物的心態轉變包含多重細節的累積,更加細膩複雜。
但這樣令人稱道的細節搭建,在《編號17》中幾乎看不到。
多重身出現後,兩個米奇都要爭奪活下去的機會。
但在此之前,米奇17並沒有表現出對「生」的強烈慾念。

所以,為了給這場爭奪遊戲增添必要性,創作者幫忙給了幾個活下去的理由。
比如,對愛人的渴望。
特工娜夏對米奇情有所終,為了不讓米奇18奪走愛人,米奇17需要戰鬥。
但還是那個問題,沒有細節。
娜夏愛米奇,是一個直接給出的結果。
為啥愛,這份愛情有多重要,都沒說。
甚至,娜夏知道米奇出現多重身第一反應不是擔心,而是:可以玩三人行了。
為這樣的愛情活下去,很難說服觀眾。
其次,對死亡的恐懼。
片中米奇17自白,與米奇18爭奪活下去的機會,是因為怕死。
不管死多少次,都無法沖淡對死亡的恐懼。
但,如何恐懼?怎麼前面不恐懼?
又都沒說。
唯一的解釋,是不管米奇列印到多少號,每個編號自身只有一個。
米奇17意外倖存,就不想再死了,何況還是被自己殺死。
自始至終,沒有具體的劇情去說明這份覺醒與掙扎。
原本米奇18的出現,使17號開始思考自我存在的意義。
但,兩個米奇卻沒有產生足夠有效的對話,從而浪費了設定。
緊接著,米奇18又直接成了復仇工具。
帶著因列印疏忽造成的變異暴躁性情,舉刀向資本殺去。
說白了,一切都迅速掠過,故事邏輯不完整,細節鋪墊也不足。

最終的高潮戲,也難以切中觀眾的共情。

細節丟失讓觀眾沒法代入,只能看個熱鬧。
多重議題的加入,更讓電影有了一鍋亂燉的觀感。
當「打工人」話題戛然而止,電影又開始轉向一大堆議題的指涉。
包括:資本壟斷、反殖民、性別、環保、科技道德觀、政治鬥爭等。
比如,米奇多重身被發現的同時,星球殖民計劃推進到最後一步。
人類意外捉到了星球原住民「恐怖蟲」幼崽,想用以研究。

誰知,此舉引來了「恐怖蟲」大軍前來營救,徘徊在星艦外叫聲不斷。

於是,米奇17和18被同時利用,當做人肉炸彈去毀滅本無攻擊意圖的「恐怖蟲」。
甚至,殖民計劃負責人還意圖跟隨其後,拍下自己下令屠殺的英姿,擴大政治影響力。

過程中的醜態與演員刻意的模仿,都很難不讓人想到川普。
連片中的刺殺片段,都意外與現實呼應上了。
熱點是大集合了,但表達卻是老生常談。
連這段劇情都引來了「抄襲宮崎駿作品《風之谷》」的質疑。
畢竟無論「恐怖蟲」形象,還是幼崽引大軍的劇情,都十分相似。
以上種種很難不讓觀眾疑惑,奉俊昊怎麼了。
這個片子非常好萊塢,一點也不奉俊昊。
作為韓國頂級作者導演的核心魅力,全然消失。
實不相瞞,魚叔不算意外。
事實上,奉俊昊前作《雪國列車》《玉子》都或多或少出現了相似的問題。
符號代替了人物,議題蓋過了故事。
為啥?
一方面,確實因為文化環境的水土不服。
拍「韓國故事」時的奉俊昊,有社會學專業積累的理論,有對本土生活的深入觀察。
所以,能將議題拆解成無數個細節,從身邊生活就地取材。
像《寄生蟲》中,半地下的住房,南北恐慌下的防空洞,新聞裡的殺人案與爆雷專案……
他早已熟悉並消化,所以拍起來遊刃有餘。
但好萊塢電影,是另一個世界,也有著另一套規則。
歐美社會議題不少,但於亞洲創作者來說,或多或少有隔閡。
沒實感的議題堆砌,觀眾是能感覺到的。
不瞭解的表達,最容易上價值,成為空洞的廢話。
《雪國列車》《玉子》創作期間,奉俊昊曾感慨自己「真的不適合好萊塢」。
另一方面,創作團隊的配合程度也決定了作品質量。
奉俊昊的經典作品裡,演員的使用為電影加分不少。
《殺人回憶》裡那個留名影史的眼神,便仰賴宋康昊亦正亦邪的氣質與演繹。
從這個維度上講,好萊塢巨星未必是最好的。
可以看出,奉俊昊似乎有意在好萊塢工業體系裡,突出自己的個人風格和主題表達。
只可惜,在資本懸殊的大廠面前,終究還是淪為流水線一環,拍出了一部驚喜不多的平庸型別片。
但,魚叔覺得。
優秀的創作者勢必會對自己的創作狀態有所察覺,而調整需要時間。
成長是波折的曲線,有低谷才有起躍的空間。
只要創作不停,未來的可能值得足夠的耐心。

對於奉俊昊的後續作品,我還是依然期待。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