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又掀桌子了

一年一度的新能源汽車“掀桌子”活動又開始了,
前兩年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的陰影還沒有消散,
今年關於智慧駕駛只怕又要卷生卷死了。
攪動風雲的,依舊是那個男人,依舊是那個品牌
——比亞迪,又來掀桌子了。
昨晚,比亞迪搞了個智慧化戰略釋出會。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感覺:智慧駕駛,這個曾經高高在上的“黑科技”“工業明珠”,很可能再過幾年就要變成白菜價了。
根據比亞迪的釋出會,這次他們公佈了“天神之眼”的三個等級:頂配版直接給百萬豪車仰望裝上三個雷射雷達,中配騰勢和比亞迪高階車安排單雷射雷達,最狠的是普通比亞迪車型,用三個攝像頭的“二郎神”系統,就能實現高速全程零接管!
以前,智慧駕駛都是20萬以上車型的專屬配置;現在,他們直接把功能下放到7萬塊的車上了。原來我買比亞迪“秦”也要七萬多,現在智駕版本的“秦”還是七萬多,那四捨五入,這智慧駕駛系統,根本就是白送給我的。

除了比亞迪,還有誰願意白送我一套智慧駕駛系統呢?它就算是在路上畫龍,我都高低得誇他一句“龍的傳人”。
上半場電動化,下半場智慧化
實際上,新能源汽車這盤大棋,可以分成上下半場:
2013到2023這十年是上半場,大家玩命搞電動化,搞了這麼多年,結果很顯著,中國是世界上頭號新能源汽車大國和強國,現在街上跑的綠牌車比出租車都多。
但從2024年開始,這場比賽開始正式進入下半場,各家要比拼的專案從三電系統變成了智慧駕駛。這個轉折點就跟當年手機從功能機轉智慧機一樣,誰跟不上趟兒誰就得被淘汰。
電動化的上半場,其實沒太多要說的。
更值得說道說道的,是智慧化的下半場。
我們之前的文章裡就強調過這一點:未來的汽車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變數,將逐漸成為常量,直到剩下最後一個變數。
變成常量的,可能是續航、內飾、效能等等要素,而最後那個“決生死”的變數,大機率會是車載電腦的算力,或者說,基於算力的高階智慧駕駛技術。未來的汽車市場,別的都可以買甚至租,只有高階智慧駕駛技術,才是決定生死的領域。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不考慮智慧駕駛的情況下,各家的產品其實已經沒啥差別了——一樣的豪華內飾、一樣的電池效能、一樣的大中控液晶屏……你很難說出彼此之間有什麼顯著的、本質的區別了。
但如果我們把“智慧駕駛”加入進來,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有沒有智慧駕駛,完全是兩種體驗。
根據《中國智慧駕駛報告2023:車聯萬物,暢想智行》的資料,智慧汽車相比起傳統汽車有如下優勢:
安全性上,全球每年130萬人因交通事故死亡,5000萬人因交通事故受傷,而其中有46%的事故是可以透過ADAS高階輔助駕駛功能所避免的。
節能性上,智慧駕駛的控制系統可以顯著改善汽車的能源利用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表明,智慧駕駛功能的汽車可以提高10%的經濟性,而且自動化水平越高,節能效果就越好。
效率性上,交通擁堵每年都會產生相當於全國GDP5%-8%的損失,而智慧駕駛的普及,有望使得整體的交通效率提高10%,能夠很好降低相關的損失。
以上智慧汽車碾壓傳統汽車的諸多優勢,全都需要軟體和算力的支援。這如果都不是決定生死的領域?那什麼是?
智駕,說到底是一種軟體
更重要的一點,則是“智慧駕駛”這門生意的本質。
“智慧駕駛系統”,這玩意兒說到底還是個軟體。而只要是軟體,那就有個特別牛逼的特點:軟體的開發成本是固定的,用的人越多攤到每臺車上的錢越少——這就好比《王者榮耀》開發花了十個億,但全國五億人在玩,相當於每個人只攤兩塊錢。
所以千萬不要用車的價格,去評價智慧駕駛系統的效能——山寨機上面的微信也是微信。一個軟體,只要用的人夠多,軟體的成本就能被攤平,而眾所周知,迪子的銷量是最高的,使用者是最多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迪子靠著自己的龐大使用者規模和銷量,智慧駕駛的資料量很可能會達到“一騎絕塵”的水平。
你說為啥以前“智慧駕駛”那麼貴呢?
因為以前車企搞智慧駕駛,每個攝像頭都得找供應商買,雷射雷達一個就好幾千,演算法還要外包。這就導致智駕系統賣得很貴,車價也打不下來,銷售業績不高,智慧駕駛很難普及大眾。
資料來源:華福證券
各類感測器是智慧駕駛的必備硬體,雷射雷達成本下降可能會帶來整個智慧駕駛硬體成本的下降。
但後來,華為入場了,搞了個“鴻蒙智行”:華為把攝像頭、雷射雷達、演算法、晶片這些東西都給你搞定了,以後有車廠想做智慧駕駛,只要跟華為合作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自從“鴻蒙智行”之後,智駕馬上就成了一門顯學,大家對於智慧駕駛的接受程度立刻就上來了。
這裡,我們不得不再感嘆一下中國科技產業的牛逼之處: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把從“消費電子”到“智慧駕駛”等一系列高科技產業,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公共品了
你去珠三角、長三角看一看,現在攝像頭、雷射雷達這些硬體的供應商幾乎滿大街都是,搞演算法的工程師一抓一大把。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上,只要你願意砸錢,你就能搞出一套智慧駕駛方案。砸的錢越多,智駕系統的效能就越高,投資回報率是相當具有確定性的。
比亞迪現在就是看準了這個規律,瘋狂往智慧駕駛裡砸錢,然後再用自己海量的使用者、發達的銷售渠道,把成本攤到地板上。

你知道比亞迪投錢有多恐怖嗎?
這幾年幾乎往智慧駕駛上砸了上千億元,光是今年前9個月就扔進去300多億,比上年同期還多了三成。現在比亞迪甚至還在修建自己的AI超算中心,又和deepseek聯手,提高自己的AI訓練效率。
如今,比亞迪“天神之眼”每天都能新增7200萬公里的訓練里程——等於每天繞地球1800圈。這個資料有多恐怖?相當於每天讓智慧駕駛系統把全國所有公路跑20遍。這種資料餵養出來的演算法,進步速度就跟坐火箭似的。再加上他們自己的超算中心,訓練效率比租用雲服務快得多。這就好比別人還在用公共健身房,比亞迪自己蓋了個奧運訓練基地。
作為智慧駕駛領域的後來者,比亞迪現在和特斯拉、問界這些智慧駕駛大牌的差距已經不到一年了。而按這個速度,比亞迪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追平。
其實如果只為了搞出智慧駕駛技術,比亞迪沒必要花這麼錢。比亞迪投資這麼猛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僅要做軟體,還要做硬體。
這就是比亞迪可怕的垂直整合能力——攝像頭、感測器這些關鍵部件他們自己就能造,跟當年搞電池一個套路。現在連雷射雷達都要自研了,估計兩三年內就能用上自家產的。這就跟手機廠商自己造晶片一個道理,成本直接砍半。
某種程度上講,未來的比亞迪,很可能會成為一個“能造車的華為”。
比亞迪,想幹啥?
在我看來,比亞迪這一次真的是拼了,“首戰即決戰”的那種拼了。
按理說,初入智慧駕駛市場,應該先試試水再說。但比亞迪這一波,直接梭哈了——全系車型上智慧駕駛,擺明了要搶市場份額。
這就跟當年滴滴快的燒錢大戰似的,看誰先撐不住:迪子有錢有渠道有供應鏈,不愁銷路也不愁成本。但那些還在用供應商方案的車企,就不一樣了——成本根本降不下來,估計很快就要被卷死了。
仔細回顧迪子這幾年的行為,你會發現他是一點點在擰緊絞索的:23年“油電同價”,24年“電比油低”,25年“全民智駕”。一年一個大招。
現在7萬塊的秦plus都能智慧駕駛,明年說不定5萬塊的車也給你裝上。到時候燃油車還賣個毛線?光智慧駕駛這個配置就值回票價了。
由此圖可見,在比亞迪入局前城市輔助駕駛僅侷限於20萬以上車型。
資料來源:華安證券
在我看來,這次”由比亞迪牽頭的智慧駕駛專項整頓行動”打完之後,汽車行業搞不好格局就要固定下來了——以前靠品牌溢價混日子的車企危險了,特別是那些轉型慢的合資品牌。現在的情況就跟當年諾基亞碰見蘋果一樣,不是產品不夠好,是整個遊戲規則變了。以後買車不看車標看智慧,BBA要是搞不定智慧駕駛,分分鐘變老年機。
最後說點實在的。
你說普通人該怎麼看這個事情,
我說咱們普通消費者就等著撿便宜吧。
王傳福昨晚放話說:”未來兩三年,沒有智慧駕駛的車就跟現在沒安全氣囊的車一樣”。有人覺得他這是吹牛逼,但咱們回頭看看汽車發展史,你會發現,這話真不是吹牛。
2000年那會兒ABS防抱死系統還是高檔車專屬,現在五菱宏光都標配了;2010年倒車影像要加錢選裝,現在倒車雷達都是白送的;2020年電動車剛開始普及,現在油車都快賣不動了——智慧駕駛走的就是這個路子,剛開始是百萬豪車炫技,接著是30萬車型裝逼,現在比亞迪直接把它變成7萬塊的標配。
按照這個速度,估計到2026年,市面上不帶智駕的車真要變成”稀有物種”了。
或許對咱們來說,最簡單直接的訊號就是:這幾年買車,最好還是買個有智慧駕駛的,至少賣二手也能賣得出去。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