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上盡上。
作者 I 劉博 楊繼雲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久違的一幕出現。
昨晚(6月30日),A股三大交易所上演了一場IPO大爆發——一夜之間新增受理41家IPO企業,其中北交所受理32家,科創板受理5家,深交所受理4家。
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沐曦積體電路、摩爾線程等超級獨角獸。
至此隨著2025年過半,A股已受理177家企業,這個數量遠超2024年全年受理總數。
“抓住這一波IPO視窗。”這樣的情緒正悄悄在投資人與獨角獸公司之間蔓延。
沸騰一幕
一夜41個IPO獲受理
國產GPU獨角獸率先打響第一槍。
摩爾線程此次擬募資高達80億元,是五家科創板IPO受理企業中募資規模最大者,也是截至目前科創板年內受理的最大IPO。成立於2020年,公司以自主研發的全功能GPU為核心,致力於為AI、數字孿生、科學計算等高效能計算領域提供計算加速平臺。
身後掌舵者張建中,本科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之後進入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工業自動化專業深造,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曾先後任職於惠普和戴爾,後在2005年加入英偉達,一路升任至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曾被視為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最看重的男人”。投身創業後,他帶領摩爾線程不到100天便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創造了當年最快晉升獨角獸的全球行業紀錄。
一紙招股書揭開了摩爾線程的面紗。2022年至2024年摩爾線程營收分別為4608.8萬元、1.24億元、4.38億元;扣非後淨虧損分別為14.12億元、16.9億元、15億元。招股書表明,摩爾線程Pre-IPO 輪入股價格參照公司上輪融資估值以及融資時點前後市場價格進行確定,投前估值為246.2億元。
緊隨其後,沐曦整合也來了。
巧合的是,沐曦整合也誕生於2020年,同樣致力於自主研發全棧高效能通用GPU晶片及計算平臺。創始人及CEO陳維良,本科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又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他的職業生涯起步便與GPU結下不解之緣,2007年加入AMD任職高階總監,一干就是13年。
招股書顯示,截至報告期末,沐曦股份GPU產品累計銷量超過2.5萬顆。但持續虧損也不容忽視,2022年至2024年,沐曦整合營收分別為42.6萬元、5302萬元、7.43億元;扣非後淨虧損分別為7.84億元、8.9億元、10.44億元。招股書透露,沐曦整合最近一次外部股權融資對應的投後估值為 210.71 億元。
摩爾線程、沐曦的IPO程序,極具風向標意味——一旦最終成功上市勢必將形成示範效應,提振整個國產晶片行業的信心,吸引更多耐心資本投身到這個關鍵賽道里。
不止於此,同一天獲得科創板IPO受理的還有易加增材、沁恆微、有研復材,分別覆蓋了3D列印、介面晶片、金屬複合材料等行業,五家企業合計募資近150億元。
與此同時,三大交易所發審全線啟動,囊括了一眾“小巨人”企業。截至目前,2025年A股已受理企業數量已超去年全年。如此盛況,令人驚歎。
抓住IPO放開視窗
這一幕早有端倪。
今年2月,證監會發布《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
當中明確提出:更大力度支援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支援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
隨後3月,沉寂的氛圍開始被打破。一位本土創投大佬分享——“我接到交易所通知,讓我們有好企業趕緊申報,IPO趨於常態化,未盈利企業上市重新開展,預計每年150-200家左右,即一週兩三家左右。”
當時投資界交流一圈下來,多位投資人和投行人士曾告訴我們:交易所方面正在鼓勵企業積極申報,投資機構緊鑼密鼓地給被投企業對接投行券商,抓住這一次難得的IPO視窗期。“大概3-5個月會看到申報效果,畢竟整理財務資料還需要一點時間。”
隨之而來,Pre-IPO輪融資暗潮湧動。先是雲鯨智慧正式宣佈完成1億美元融資,由騰訊投資與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聯合領投,公司宣佈正式啟動Pre-IPO輪融資,開啟上市前最後衝刺。沃鐳智慧宣佈完成超億元Pre-IPO輪融資,由同創偉業、江夏科投聯合領投,華睿裝備基金、網宿科技旗下基金等機構跟投。同時,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慧產業母基金聯合領投壁仞科技。
最終風向標一幕出現——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陸家嘴論壇上,宣佈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其中,“1”即在科創板設定科創成長層,並且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更加精準服務技術有較大突破、商業前景廣闊、持續研發投入大的優質科技企業,同時在強化資訊披露和風險揭示、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面做出專門安排。
“6”則是在科創板創新推出6項改革措施。具體來看,包括對於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面向優質科技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擴大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支援人工智慧、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支援在審未盈利科技企業面向老股東開展增資擴股等活動;完善科創板公司再融資制度和戰略投資者認定標準;增加科創板投資產品和風險管理工具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7月1日)武漢禾元生物即將在科創板上會稽核,這也是自宣佈“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以來,首家上會的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企業。
早前,投資人就給我們念起了幾個名字:摩爾線程、燧原科技、沐曦積體電路等一批半導體獨角獸,無一例外都在今年低調更新了上市輔導進展,暗暗加快IPO腳步。當中一家企業品牌負責人直接對投資界表示,“IPO已經準備的很充分,就等訊號率先申報。”
這是彌足珍貴的IPO視窗。
“白天看專案,晚上見投行”
過去兩年,一級市場退出之困歷歷在目。
長期以來,IPO都是國內VC/PE較為依賴的退出路徑。但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大門收縮,IPO從全年三五百家變成不足百家,通道變窄,導致VC/PE們的退出難度不斷升級。
隨之而來,萬億創投堰塞湖正在形成。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一級市場退出+延長期的基金規模達到16萬億,市場退出壓力極大。
於是我們看到,一級市場流動性難題愈演愈烈——沒有退出,LP勢必更加謹慎出資,投向創業與創新的錢也就更少了,這意味著“募投管退”的健康迴圈被打破。
此前一位從業20餘年的創投大佬向我們感嘆:“如若一級市場的退出不暢再持續兩年,不知行業要走向何方?”在他看來,解決一級市場消化不良的問題,才能讓創投之水流動起來。
如此景況下,昨夜的“IPO受理潮”讓不少VC/PE投資人感到振奮,“說了大半年,終於有了見到曙光之感。”
過去半年,有人已經嗅到訊號。“白天看專案,晚上見投行”,眾多一級市場投資人在忙著為被投企業IPO做準備。這也許是今年最重要的視窗期,但重新回到以往的IPO盛況不太可能。
“行業亟須解決的就是打造一個不管快慢,但健康、可預知、有一定穩定性的退出路徑。”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鄺子平在清科年會上表示,並不是希望IPO閘口大開,而是希望具備可預見性。
一級市場,沉沉浮浮。
伴隨著IPO的腳步越來越近,一個新的週期正在開啟——沒有人願意成為旁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