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魚爸
來源:養育男孩(ID:breedboy )
◐
01
最近,關於“真正的雞娃:閱讀、戶外、早睡、長期主義”這個話題,很多人在談,也有很多媽媽給我留言,希望聽聽我的想法。
我一看到這個話題,其實有很多話想說。
回顧過往,發現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也走了不少的彎路。
哪些事一定要做,哪些事不需要太著急做,哪些事不需要做,真的要走過來才發現。
比如上面提到的四點閱讀、戶外、早睡、長期主義,就是一定要做的。
02
關於閱讀,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因為它對於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魚爸,我孩子喜歡閱讀,但是語文成績不是很好,怎麼回事?”
其實小小魚的語文也一直普通。
但我一直以來的態度是:閱讀並不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而是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週末做完了作業,運動之後,小小魚就會捧起自己喜歡的書讀。
那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喜歡,不需要我們去說,只要給他準備好喜歡的書就好。
有時讀半小時,有時讀幾十分鐘,讀讀科普書,讀讀冒險類或者文學類的名著,有時讀報紙,挺好的。
而弟弟每天睡前,也會找我或者媽媽給他講故事。
三歲的他也聽了很多的故事書了。
雖然他還不識字,但一點也不影響他對看故事書的喜歡。
當然,我發現他也很喜歡依偎在爸媽懷裡的感覺。
喜歡我跟他扮演角色,邊講故事邊表演的樂趣。
《猜猜我有多愛你》裡的大兔子小兔子,又在我們家出現了,我們模仿它們的樣子。
像極了哥哥三歲多的時候,我們在一起扮演大兔子小兔子時的樣子。
閱讀中的我們都是快樂、幸福的。
這就是閱讀帶來的禮物,值得每個孩子擁有。
而且閱讀帶給孩子的遠不止如此。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父母參與親子閱讀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比同齡人高27%。
所以你會發現,愛閱讀的孩子,就算他性格內向,但真正表達起來的時候,就會不一樣,“腹有詩書氣自華”。
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說過:“童年讀過的書,會變成骨頭和血液。”
我深深贊同,給孩子閱讀吧,在1歲時開始,就可以親子共讀起來了。

03
關於戶外,關注魚爸的朋友一定知道。
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讓孩子多跟大自然打交道。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哪怕是在小區裡轉轉,都比總在家裡待著強。
我也一有機會就會帶小小魚和弟弟去河邊、去騎車、去爬山。
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中寫道:"現在的孩子能分清單眼皮雙眼皮,卻分不清柳樹與楊樹。"
真是如此,很多孩子在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裡,對自然的感受力卻不再那麼強烈。
如果你問他們關於大自然的知識,可以說出很多,甚至倒背如流,但他們卻無法告訴你,樹皮觸控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也少有機會好好看雲朵的變幻,更沒有聽過風吹過樹梢的聲音。
但孩子們是天生喜歡戶外的。
特別是男孩,他們就是天生的小獵人。
他們喜歡奔跑,喜歡跳躍,喜歡冒險。
父母更不要束縛他們,期待他們做一個乖乖的文靜的孩子。
教育學家約翰·伯罕說,"男孩需要粗糙的觸控。"
你肯定也發現,他們喜歡拆卸,喜歡破壞,也喜歡創造。
這是多麼好的品質,絕不是缺點。
有一位媽媽說自己有一次呵斥滿身泥巴的兒子時,孩子突然大哭:“螞蟻搬家比奧數題好看多了!”
她當時驚呆了,沒想到孩子會這樣說,真的是自己給孩子的是時間安排的滿滿的,而戶外時間太少。
可是,充足的戶外時間,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兒童中心調查報告顯示,每日戶外活動超過2小時的孩子,近視發病率降低41%,情緒穩定性提升35%。
所以小小魚雖然大量閱讀,視力還是不錯的,因為從他很小開始,就經常出門玩。
而且在戶外玩瘋了,玩夠了之後,回到家的孩子會很快樂。
小小魚寫作業的效率都會提高。
而弟弟也不會情緒波動發脾氣,反而能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玩很久。

04
關於早睡,其實我們都知道它的重要性。
但就是做不到,很多媽媽說孩子作業多,做到很晚。
可實際上,極少部分情況是作業多,孩子做不完。
很多情況是孩子的時間被其他培訓或者事情佔用了。
前兩年,小小魚有時會睡得很晚。
因為有鋼琴課、圍棋課。
到了今年小升初,這些課程全結束了。
加上他的作業效率提高之後,幾乎每天晚上都能在10點前睡。
早上起得也早,精神也好。
休息好了,孩子的學習效率會更好。
腦科學家沃克在《睡眠革命》中強調:“剝奪孩子睡眠,等於剪斷大腦發育的翅膀。”
而且,充足的睡眠,也是孩子長大的必要因素。
內分泌科醫生指出關鍵:生長激素在深睡眠期的分泌量是清醒時的3倍。
從孩子長期的成長來看,早睡比任何的培訓都重要。
不要因為培訓和補課讓孩子天天熬夜,真的不值得。
能不上的,早點停掉,讓孩子早點睡。

05
再談談長期主義。
我覺得這裡最重要的是兩點。
一個是看長期效應,而不是過度在乎短期的結果。
不能只看著眼前的這點成績。
為了分數高一點,就著急給孩子找地方補課。
覺得對提分沒用的就一律按刪除鍵。
比如閱讀太費時間,減掉。
戶外太費時間,不如去刷題,減掉。
覺得對孩子升學有幫助的,搶著都要去學,也不看孩子是不是合適。
前段時間,一位競賽老師說,“如果孩子不是特別聰明,特別厲害,他都聽不蠻懂,就別學了” 他說,“我們大多數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智力超群,覺得學競賽一定有前途,跟我見面後,我發現很多是被逼的”“有些孩子是不願意學的,家長們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聽聽他的內心想法”“競賽學不了,學這個的孩子只有1%甚至不 到1%,沒關係,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這是一位良心老師,因為他看到了家長的焦慮盲目,還有孩子的痛苦。
蒙臺梭利早有預見:"成人的焦慮正在製造'人類的枯萎'。 真正的教育不是搶跑,而是尊重每個生命的'宇宙時間表'。" 那些被催熟的孩子,就像大棚裡的反季草莓——鮮豔卻無味,經不起真實世界的風雨。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也有了答案。
哪些事一定要做,哪些事不需要太著急做,哪些事不需要做。
養孩子,一定要有定性和耐心。
要知道,養花種菜,都需要用心等待花開菜長。
何況是養孩子呢,不能急於求成,更需要用心觀察、陪伴,等待。
真正的“雞娃”,絕不是去打造“完美”的孩子,而是守護生命的內在,去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
也不是為了填補自己的焦慮,而是允許有焦慮,耐心地接納不足,等待孩子的成長。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新書《真希望我爸爸讀過這本書》熱售中。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