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被點名:莫天真,勿糊塗!

作者:首席品牌評論
來源:首席品牌評論
全文165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2025年3月4日深夜,李嘉誠家族旗下長江和記實業的一紙公告,掀起了全球資本市場的驚濤駭浪:
長江和記實業宣佈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協議,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其中涉及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
根據公告,李嘉誠此次出售的標的資產覆蓋亞歐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涵蓋199個泊位及配套的智慧碼頭管理系統、全球物流網路等核心資源。此次整體出售總企業價值為228億美元,預期將為該集團帶來逾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
這場交易之所以引發世界關注,是因為其中涉及的巴拿馬港口公司,持有和營運巴拿馬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兩個港口。這兩個港口分別位於運河兩端,地緣戰略價值極高。
在當下大國博弈的關鍵時期,李嘉誠的此次交易顯得更加敏感和複雜。
就在交易公告發布十天之後,3月13日,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大公報》署名評論《莫天真 勿糊塗》,直指此交易“絕非普通商業行為”,並質問企業“要站在哪一邊”。
謹防走丟,請關注經財時新
文章稱,美國可能借此控制全球航運關鍵節點,甚至以“長臂管轄”擠壓中國船舶的生存空間。
李超人的一場資本交易,何以牽動國家神經?
此次交易標的中的巴拿馬運河港口,對於中國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巴拿馬運河絕非普通航道。這條連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黃金通道”,承載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僅2024財年便為巴拿馬貢獻34.5億美元淨收入。

美國作為第一大使用者(佔比74%),其商船與軍艦的通行需求,早已將這條運河推上大國博弈的前線。
李嘉誠的資本嗅覺向來被譽為“商界風向標”。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夕,他抄底巴拿馬運河港口;2013年中國樓市泡沫鼎盛時,他拋售內地百億資產;2020年英國脫歐僵局中,他逐步減持歐洲基建。
這一次,他選擇在特朗普高呼“奪回巴拿馬運河”的當口,將經營28年的港口資產拱手讓予美資。與其說是商業撤退,不如說是一場地緣政治的精準避險。
從商業邏輯看,李嘉誠的決策堪稱精明:高位套現190億美元,淨負債率驟降至18%,股價應聲暴漲21.86%。巴拿馬港口對長和的利潤貢獻不足1%,與其承受特朗普政府的“強搶”風險,不如落袋為安。
但問題在於,貝萊德並非普通買家。這家管理著11萬億美元資產的資本巨頭,與美國軍方關係密切,被稱作“全球金融暗黑帝國”,其CEO芬克與特朗普私交甚篤,交易前更被曝曾赴白宮“彙報”。
特朗普上臺後,多次宣稱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甚至威脅出兵施壓巴拿馬政府。此時貝萊德接盤,無異於將戰略要衝拱手讓給美國霸權。
此筆交易對於中國影響深遠,正如《大公報》所言,一旦港口“美國化”,中國商船或面臨加價、刁難甚至斷航,而“一帶一路”的拉美支點也可能被釜底抽薪。
李嘉誠此次爭議背後,是企業全球化時必然面對的一個問題:當商業利益與國家戰略衝突時,如何抉擇?
春秋時期,有一個“弦高犒師”的典故:鄭國商人弦高路遇偷襲的秦軍,假借國君之名獻牛退敵,以一人之力護一國安危。
反觀今日,首富卻在風暴來臨前“逃離”,難免被斥為“跪低”“背叛”。
這已不是一場單純的商業博弈,而是中美地緣角力的縮影。美國正以“國家安全”為名,在全球圍獵中資港口、礦產、通訊資產。而李嘉誠的撤退,可能助長美國“以商逼政”的囂張氣焰:用資本收購、政治施壓、長臂管轄的三板斧,肢解中國海外佈局。
《莫天真 勿糊塗》的警鐘,不僅為李嘉誠敲響,而且叩問所有跨國企業:當全球化退潮、大國競爭白熱化,企業是否還能以“商業中立”自居?
李嘉誠曾說:“我只是一名商人。”
但歷史反覆證明,沒有大國崛起,何來商人尊嚴?
二戰時,猶太資本被納粹吞噬;今日俄烏衝突中,西方對俄資產的“合法搶劫”,皆是血淋淋的教訓。
國家港澳辦的喊話,絕非道德綁架,當中國企業“持劍經商”的能力尚未跟上海外擴張的步伐時,每一個關鍵資產的得失,都可能成為扼住國家咽喉的鎖鏈。
企業需要計算風險,但企業家更需要看見時代:沒有國家護佑的資本,終將成為霸權博弈的犧牲品。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財時新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