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個熱搜,講的是“幼兒園關停潮下的幼兒園園長”,點開看了看裡面內容還挺有意思的。

這條熱搜下面看到很多人在說,各個地方的幼兒園因為生源不足,已經進入到難以為繼的狀態。
很多幼兒園的老師,也因為所在的幼兒園找不到足夠的孩子,這期間也要面臨擇業轉崗或者想辦法再就業的狀況。
而且中間還寫過一系列文章,詳細講過這個變化可能會出現的原因。
不信的話,你可以看看這些過去幾年文章。
以前經常聽一句話叫做有錢難買早知道,說的是有些資訊早點知道對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因為很多資訊如果早知道,就會明白在大勢沒辦法逆轉的情況下,個體能做的就是儘早躲開車輪,而不是逆勢去拼命掙扎和努力。
不過要我說大多數人如果沒想清楚底層邏輯,早知道了也沒用。基本看看就過去了,也不會有啥實質性的改變。
因為當時他的認知水平不到位,在事情沒有完全清晰浮出水面的時候,就算早知道資訊也不理解對未來會有啥大的影響。
等他認知到位能理解的時候,往往已經和早知道這三個字,完全沒啥關係了。
因為這時候社會上已經人人都意識到了,資訊差也就沒有了,中間也就吃不到啥紅利了。
有時候想想,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是因為對資訊的分辨度和敏感度不強,不能提早分辨出有用的資訊並且先人一步落地執行。
仔細想想,考教資這個事情是什麼時候火的呢?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2019年左右的時候。
按照教育部2021年公佈的資料,報考教師資格證書考試的人數從2018年到2019年增長了 38.5% 。
同時高考成績前30%的學生報考師範專業的比例也由2018年的 18.3%提高到2019年的33.4%。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之後,考教師資格也變得越來越捲了。
這背後決定性的變化因素,就是短期供需兩端出現逆轉。
所以在這之後考教資變得越來越熱門這件事,在那幾年時間真的不止一次上熱搜,吸引了無數人前赴後繼往裡衝。
熱搜裡什麼“教資考試報名人數升至1144.2萬”,“教資考試報名人數5年飆升3倍”,都是這段時間出現的。
為啥從2018-2019年開始,考教資的人突然開始暴增呢?個人覺得是因為大家覺得比較好就業。
我們的二胎高峰出現在2015-2017年,這批孩子出生以後在3歲開始上幼兒園,之後是小學初中高中。
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就是,任何東西都要講個供求關係。供給大於需求的時候壓力在供給側,供給小於需求的時候壓力在需求側。
這輪二胎潮爆發出來之後,短期帶來了大量的新增需求,所以壓力給到了需求側的家長和孩子。
我們看到從產檢排卡住院生孩子,到後面的幼兒園小學,都因為短期需求暴增供給不足,出現了一波供需不平衡導致的小高潮。
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二胎潮出生的孩子,從媽媽產檢排卡住院生孩子就開始各種排隊,產科一間病房住幾個產婦。
後面這批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也是類似的情況,因為短期學位提升的速度比生二胎的速度慢,所以到處都學位短缺。
小孩子想上個還不錯的幼兒園,都要託關係求爺爺告奶奶。後面到了小學初中也是因為短期學位不足,家長又要高價買學區房。
這種供需短期逆轉帶來的變化,就是老師這個職業需求增長很快,學區房也在這時候成了熱門話題。
但不幸的是,這個供需逆轉只是短期現象。後面很快因為生育率下滑,教職崗位沒那麼大需求了。
而且孩子因為出生的時候趕上了二胎高峰,從產檢就開始各種搶資源,之後這個情況會一路持續到就業。
有人說投資需要擇時,其實父母幫孩子選擇啥時候投胎,也是個技術活。
在二胎高峰期2016-2017出生的孩子,真的是虧爆了。因為當年的出生人口太多,未來他們幹啥都會很卷。
因為一個孩子在哪個年份出生,這一年孩子出生數量的多少,還有當地生育率的高低。
首先決定的就是,孩子大一點的時候,需要面對各種考試競爭的難度。
看資料二胎高峰,是從2016年前後開始的,之後出生人口就是一路下滑。
等於說很多孩子只需要晚出生幾年,高中和大學錄取率在很多地方都會上漲好多。

不過雖然讀書期間會變得更容易,但是年輕人就業想要變得不卷,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以後。
對這兩年擇時出生的孩子來說,雖然低競爭優勢可以伴隨著孩子整個童年。但是這個好處,也就到大學畢業為止了。
生育率降低和人口深度老齡化以後,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總需求緩慢降低,以及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社會總需求出現降低以後,總消費就會出現減少,伴隨的就是總投資和再生產的減少。
之後就是需求收縮帶來的本土投資收益大縮水,以及企業經營的全面保守化。
這時候工作崗位自然也就隨之少了,那時候畢業的年輕人就業隨之可能會變得更捲了。
這個階段你就是搞負利率刺激投資用處也不大,因為沒有新增需求就沒有新增投資。
以前總聽到有人說,因為新生人口少了,等這批老人們退休以後,年輕人找工作就沒那麼捲了。
但最終結果,可能會和你想得會不太一樣。因為需求帶來就業收縮的速度,有可能會更快。
這個情況我們看到緩解,可能要到2040-2050後一代人成年以後,也就是2070年左右的時候。
這時候老年人口已經開始下降,整個社會的養老壓力沒那麼大。之前的過剩產能也去掉了,全社會供需也重新平衡了。
所以可能從這代人開始,年輕人會感到不管是讀書還是就業,都變得輕鬆了很多。
不過這個時間距離我們這代人,都還是略微遙遠了點。不管是八零九零後,甚至00後應該都沒辦法趕上了。
所以還是五年前在《史上最難就業季》那句話,大學畢業能早佔坑就早點佔坑,後面很長時間人多坑少的情況會更嚴重。
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能就業就要早就業,能早點佔個坑遠比去考研讀書重要
過度教育帶來的教育回報率下降導致了學歷的提升速度,遠遠跟不上坑位關閉的速度,這就是飽和式學歷競爭帶來的“內卷化”。
有時候想想,對經濟底層邏輯比較瞭解的好處,是能讓我們把目光放的更遠一點,看問題也更深入一點。
看清楚底層邏輯以後,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未來的趨勢變化,和潛在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實操裡面這個操作流程很像開車,我們要把目光放在遠處,餘光也同時盯住當下。
當下短期影響和中長期影響,可以看看我們前面提到的教師資格考試熱的事情。
雖然因為趕上二胎高峰,前幾年短期看是緊缺的,但是拉長時間看一定是相對過剩的。
過去很長時間,我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不斷會說起,不要和趨勢大潮做無謂的抗爭,個體能做的只是躲開趨勢的滾滾車輪。
典型的例子就是,這些年出生率大幅下降以後,意味著和新生兒掛鉤的行業會持續走下坡路。
畢竟人不可能倒回去生小孩,這也意味著伴隨這代新生兒一生成長,需求端的縮減是不可逆的。
任何行業過剩以後,供給側都會出現去產能的動作,這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
你如果年輕時候沒有預計到這個事情,等加入某個行業幾年甚至十幾年,人到中年的時候趕上行業去產能壓力就很大了。
比如這兩年我們在新聞裡,不斷看到什麼月子中心跑路了,還有很多幼兒園關停的事情。
其實不管是月子中心跑路還是幼兒園倒閉,背後蘊含的都是簡單的供需規律。
簡單說就是從供需角度客戶少了,而且未來很長時間持續都是這麼少,之後入不敷出自然就堅持不下去了。
生育率下降之後,母嬰的相關行業是第一輪面臨衝擊的,但是蝴蝶翅膀下苦果未來是一起吃的,寒氣會傳導到每個人。
再比如根據人口週期的變化,我們可以預測出生在2025-2050年的孩子在成年之前都會比較幸福。
因為他們出生的年份生育率大幅下滑,意味著需求端出現短期的快速下滑。
但是配套的基礎設施比如產科、幼兒園和中小學供給端短期沒那麼快會縮減。
供給短期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需求端減少了很多,意味著他們不管在哪個階段壓力都不太大,實名羨慕這個年代出生的孩子。
有時候想想,其實站在供需這個底層規律角度,很多工作或者生活裡的問題,都可以被解釋和預測。
尤其是我們在選職業、選城市、選專業、選行業以及做一系列人生規劃的時候,把這個規律如果能用好的話,對我們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雖然少部分時候可能會看錯,大部分時候偏差是不會很大的。真的看錯了也很簡單,只要有問題及時糾正就好了。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