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正解局(ID: zhengjieclub)
作者:正解局


家用汽車的長度一般不超過5米,寬度約1.5米。
就是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使用的線束最長達5公里,可以繞汽車384圈。
汽車為什麼要使用這麼長的線束?
減少線束的長度,對汽車工業有多重要?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汽車工業的線束革命。

如果將汽車比作人體,那麼,發動機就是心臟,車架是骨骼,輪胎是腳。
正如人體的心臟與四肢之間需要靠神經和血管連線,汽車的各個部件,也要靠各種電線、管道連線。
線束,就是汽車的神經和血管。
在汽車執行中,車主向汽車下達的每一個功能指令,都透過線束來傳遞。
僅燃油車的發動機艙內,就分佈著長達5米到8米的線束。
這些線束連線發動機的各個感測器、執行器,如曲軸位置感測器、凸輪軸位置感測器、噴油嘴、點火線圈等,以及為發電機、起動機等裝置供電和傳輸訊號。

發動機艙內的線束
例如,線束把汽車電池與起動機連線起來,當駕駛員轉動點火鑰匙時,電流透過線束傳遞到起動機,使發動機順利啟動。
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中存在複雜且精密的高壓零部件、高壓插接件等高壓電氣部件。
這些電氣部件想要正常運轉,也需要大量的高壓線束。
電力要靠線束供應、訊號要靠線束傳輸、功能要靠線束整合,線束看似不起眼,卻關乎汽車的效能與安全。
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些線束在汽車中縱橫交錯、密密麻麻,短則3公里,長則5公里。
線束如此之長,給汽車的生產、使用與維護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大部分線束,只能人工安裝,需要對接、穿孔、佈線等各個環節。
線束一多、一長,會增加安裝的難度與時間,整個生產效率就會慢下來,生產成本也會增加。

駕駛艙裡的線束
一旦損壞,維護更新也比較麻煩。
線束過長,線路佈局會更加複雜,線束過多,擁擠在一起,既不利於散熱,也可能產生訊號干擾。
多一條線束,往往意味著多兩個連線處,也就多一分連線頭鬆動的風險。
反過來想,如果能減少線束,那好處就太多了。
既能夠降低汽車生產、維護的難度、成本,還有助於減輕車身重量,提高車輛的能效和效能。
千萬別“看輕”線束,要佔整車重量的3%-5%。
2023年全球汽車產量高達9355萬輛,即使每輛車減少1%的重量,累積的重量也是驚人的。
汽車行業,急需一場線束革命。

要想掀起一場線束革命,必須先搞清楚,汽車裡的線束為什麼這麼長?
一方面,汽車的功能、佈局、結構複雜。
汽車稱得上最複雜的民用工業品之一,集成了多種多樣的裝置。
一輛汽車的零部件,多達2萬-3萬個。
要將如此之多的零部件連線在一起,必然需要大量的線束。
汽車內部空間是一個複雜的三維結構,為滿足防火或隱藏等需求,很多線束要“繞路”而行,這也讓線束的實際長度增加。
出於冗餘和可擴充套件設計,廠商在佈置線束時也會留有餘量,進一步增加了線束的長度。
另一方面,標準化統一程度低。
線束與線束、線束與電器部件之間的連線一般採用聯結器。
目前,行業內聯結器種類、規格不一,型別多達200多種,標準化統一程度低。
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線束需要配備不同的聯結器,甚至線束可能需要設計更多的分支和轉接部分,增加了佈線的步驟和複雜度。
基於以上的分析可知,要想減少線束,基礎工作是最佳化汽車的架構。
在傳統汽車中,每個電路都是相對獨立的,大量的電子元件需要透過複雜的線束進行連線和通訊。
特斯拉推動電子電氣架構向集中式架構的轉變,並重新劃分域控制器,把原有的車身、底盤、安全系統等拆分整合到前部車身模組、左側車身模組、右側車身模組和車載電腦四大模組。

特斯拉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
特斯拉採用了模組化設計,將線束整合到帶有控制器的子元件中。在汽車組裝時,只需將這些子部件和子系統連線在一起,就能完成整車的佈線工作。
舉例而言,傳統架構下,四個車門的門鎖、照明、音訊等控制線束全部要“千里迢迢”連線到總控制中心;現在,只需要“抄近路”集中到兩側車身的控制模組。
這種就近控制的思路,大大減少了線束用量。
與此同時,特斯拉透過技術創新,成功將200多種不同介面的聯結器簡化為6種標準介面。

特斯拉聯結器介面
這些介面能夠滿足90%以上的供電和訊號傳輸需求,大幅降低生產故障率和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傳統分散式架構車型的線束最長可達5000米,常見的家用車型線束長度約為3000米。
特斯拉採用了域控制架構後,Model 3的線束長度減少到了1.5千米。
2022年,Cybertruck推出時,線束總量減少了77% ,總長不到1公里。
特斯拉並沒有止步,未來要將線束減少到100米。
截至目前,線束和電子聯結器行業仍是汽車行業自動化程度最低、標準化統一程度最低的元器件領域之一。
一旦減少到100米,汽車自動化生產的阻礙將被破除。
從5公里到100米,這是一場線束革命,更是效率革命。

除了特斯拉,其他車企也在探索線束的改良方法。
2023年,零跑汽車對外發布了“四葉草”中央整合式電子電氣架構(LEAP3.0)。
零跑“四葉草”架構將汽車分佈在不同位置的許多“大腦”整合成一個大腦,透過1顆SOC(系統級晶片)+1顆MCU晶片(微控制器晶片)實現中央超算,系統化融合座艙域、智駕域、動力域、車身域四個單元,實現一個超算平臺植入15個模組。

零跑“四葉草”架構
零跑“四葉草”架構透過極致整合,將線束總長縮減至1.5千米以內,重量僅為23千克,較域控式減重15千克。
理想汽車申請了車輛通訊裝置專利,透過將載波模組和控制模組一體設定,並複用控制模組的微控制單元,減少控制模組之間設定通訊線的線束,降低整車線束部署的複雜度。
比亞迪透過最佳化高壓系統架構,減少接外掛和高壓線纜的使用量。
由此可見,行業不缺改良線束的方法,缺的是統一的標準。
如果每家車企都針對線束推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固然是一種創新,但整個市場線束的標準、產品將會混亂,不利於大規模生產和協同創新。
正因如此,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前段時間在微博發文表示,特斯拉已在其官網上公佈了車輛電子線束介面的設計方案,並邀請更多裝置供應商和車企一起推動車輛電子聯結器統一標準,加速整個線束行業的降本增效。

陶琳微博
線束如此,換電亦如此。
現在的換電領域,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
不同車企以及換電運營企業採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和標準,電池尺寸和結構五花八門,導致換電站難以適配多種車型,增加了運營成本,降低了運營效率。
作為充換電基建設施數量建設最多的車企,蔚來不僅投入大量精力構建“可充可換可升級”的全場景能源服務,在全國部署換電站超過2800座,還以實際行動推動行業標準統一。
一方面,蔚來加強與一汽、廣汽、長安、吉利、奇瑞等主流車企,以及南方電網等能源機構合作,打破品牌壁壘,使換電服務能在更多車型上實現,共同推動建立統一的可充可換電池標準體系。
另一方面,蔚來積極參與國家能源局《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和《電動乘用車共享換電站建設規範》團體標準的制定,憑藉自身的技術積累和實踐經驗,推動換電的標準化。

蔚來建成9縱9橫高速換電網路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線束革命、換電革命,而是標準革命。
我們常常說,中國一進場,就能把某個產品高高在上的價格“打下來”。
中國製造之所以便宜,除了勞動力成本低外,更重要的是產業鏈齊全、大規模生產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
大規模生產的前提是,標準統一。
標準統一,不僅可以提高行業的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能夠簡化供應鏈,促進大規模生產,實現全行業的降本增效。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
從2014年的7.8萬輛,再到2023年超過950萬輛,短短十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下一個十年,統一行業標準,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有底氣“打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