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丨姜文新片《你行!你上!》引爆熱議,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姜文導演睽違七年的新作《你行!你上!》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上映這部以鋼琴家郎朗成長經歷為藍本的電影,引發了廣泛熱議。面對這部作品,豆瓣開分 6.7,口碑兩極分化明顯。 有人讚賞其姜文式的表達,也有人提出諸多疑問。一起來看看知乎答主們是如何評價姜文這部新片《你行!你上!》的吧~
如何評價姜文的電影《你行!你上!》? 
答主:匡靖
3000+ 贊同
整個電影就是披著紀錄片皮《郎朗的故事》的中國發展史版
紀錄片大致描摹了一下郎朗求學的經歷,我總結一下就是:瀋陽有個很好的鋼琴老師,跟她求學——然後來北京——想考中央音樂學院被老師嫌棄,郎朗說再也不彈鋼琴了,爸爸讓他吃藥或者自殺——朗郎來買西瓜,遇到菜市場上的二叔,二叔化解了父子矛盾——帶他拜師王教授去參加音樂學院考試,拿了第一被錄取——報名德國比賽拿了兩個第——隨著郎朗在德國的成功,又去了日本最有名的鋼琴比賽——之後又去了美國,那邊也有個名師,跟了他幾年。
電影腦洞太大了,它竟然能在這個時間線,人物線不變動的前提下,還能串聯上了中國近現代史。
這是老薑電影宇宙裡最快節奏、最緊湊密集的一部!我在電影院記資訊記的快累死,手速完全跟不上,因為每一句臺詞都有深意。
從頭到尾沒一句廢話,鏡頭切得狠,語速快得像上子彈,資訊密度炸裂,導演在兩小時二十分鐘內塞進了東西方關係、意識形態流動,還用鋼琴比賽講出了中國這二十年的國際處境轉折。如果你是姜文老觀眾,會發現這就是年輕人的《讓子彈飛》:段子依舊辛辣,風格依舊姜文。姜文沒變,他只是把子彈換成了鋼琴,這完全就是讓鋼琴飛。
你行你上的底層故事,講的是中國發展史。
開頭父子倆人圍著毛的雕像轉圈,到瑪麗飾演的朗母說「你要竊取勝利果實」啊,就給電影定了調。
幾個老師,都各自有其歷史上的象徵。
沈老師——我認為她象徵戰後盟國對中國的短暫接納與技術支援,尤其是二戰後對「舊中國」的某種扶持。然而這種扶持並非長久:沈老師最終「因身在美國的女兒」放棄繼續教學郎朗,象徵最終將重心放在自己的戰略盟友與直接利益上,而非繼續投入中國。
歐亞老師——歐亞這個名字就過於直白:歐亞大陸貫通的紅色意識形態強權。歐亞老師表面上欣賞郎朗,實際上極為冷酷,常常是訓斥和羞辱。她那句:「你現在這個彈法,就是打砸搶」,更是在影射那個年代,蘇聯妄圖控制中國的野心。
小林老師——象徵「紅色路線新版本」,即中國自己的意識形態。她不像歐亞那樣羞辱、打壓個體,她教《列寧與衛兵》,實際上是在批判霸權思維的蘇聯,是中國逐步擺脫蘇聯、開始探索自身路徑的關鍵階段。
旋即,中蘇關係破裂,所以歐亞老師就和郎朗決裂了,說不教了。是專業的事,他的手不適合彈琴。歐亞老師的暈倒也代表著蘇聯解體。
諸葛伯樂老師——代表美國,一個超級高手的形象,坐著小汽車,我們上趕著跟美國建交,但是一直不受待見,畢竟不是親生的。在諸葛伯樂老師那邊第一名,第二名一大堆,都是他的親兒子,我們根本排不上號。此後諸葛跟郎爸電話撕 b,背景大致對應 1990 年代未至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 前後,郎爸想進最高音樂學府克魯茲,代表中國試圖直接進入全球主流核心體系,不僅僅是做外圍的參與者,而是想成為第一的主導者。
葛優飾演的王子日老師,電影反覆拿他跟愛因斯坦的照片對照,甚至他的頭髮也是愛因斯坦的設計,很明顯這一塊是在說以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為依據製造出的原子彈。
錄製節目時,郎爸說讓郎朗彈拉三,王子日說彈肖 2。子日聽聞郎爸說自己是總設計師,其他老師都是臨時工,生氣說,這節目是子日跟他的千里馬,跟你有啥關係。郎朗不高興,也不彈了,選擇跟了爸爸走。
——這一段劇情象徵的是中國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對美國科技與制度的依賴與崇拜。葛優飾演的「子曰」形象融合了愛因斯坦的外貌和話語權,代表美國的科學力量,一度主導中國的發展方向,試圖將郎朗(象徵中國未來)塑造成自己的千里馬,並據為已有。而郎爸則以「總設計師」的身份,決心中國必須擺脫依附,走自主發展的道路。當郎朗最終拒絕聽命子曰,選擇離開節目跟父親走,正對應著中國在經歷一段中美合作「蜜月期」之後,逐漸認清只有獨立自主,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崛起。這段劇情濃縮了中美科技合作從熱絡到分歧的轉折期,背景大致對應 80 年代後後半段。
後面的聯合國,尼古拉,福爾摩斯,阿倫伯格,都有各自的歷史背景影射…
作為粉絲其實找幾部電影的串聯也很好玩。比如尼古拉在拉維尼亞音樂節的白房子裡(白宮)彈琴,諷刺白宮就是土房子。這一幕在太陽照常升起裡也有.…….李東方進了一模一樣的白宮土房子在裡面看到了瘋媽給了留下的各種東西。
這不僅是郎朗的故事,更是中國崛起的隱喻。
一個非主流的東方個體如何在西方主導的遊戲規則中突破封頂。他是第一個打破西方藝術圈玻璃天花板的中國民間力量代表,正如當代中國,在未被充分信任和接納的國際體系中,硬是以實力打開了一條縫。姜文用郎朗這一個人,說的是整個國家:我們如何從邊緣,被不斷壓低、忽視、羞辱再到一步步靠近舞臺中央。
電影的片尾甚至讓郎爸打個直球——「一個東北亞的少年,他正在創舉,他頂替了被世人認為永不能被頂替的尼古拉。趕緊讓全世界,不,東北,不是讓我們認識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年輕的17歲少年,正在冉冉升起
至於校長所說的,「早有早的好,晚有晚的好。天使會來,惡魔也會來。你的教育才剛剛開始」,是一種雙關。
一方面是反思教育。郎爸對朗朗的教育在我看來是倖存者偏差,確實也可能通向另一個自毀的結局。
另外一層含義,是寓言式總結。
隱喻中國在崛起為世界強國、走進國際核心秩序後,將面對既有強權既歡迎又防備的態度。早有者(美國)固然佔據先機,晚起者(中國)也有後發優勢,但一旦進入主舞臺,既會迎來機遇(天使),也將遭遇打壓與挑戰(惡魔),真正的考驗不是能否崛起,而是如何在體系中生存、博弈承擔責任。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精彩回答呢?
答主@趙皓陽 表示姜文的新作《你行!你上!》則把郎朗真實的成長經歷與其所代表的意象和象徵,進行了一段平行蒙太奇的交織:歷史即是人生,人生即是歷史。《你行!你上!》好就好在「醋」的濃度過高。可能姜文對於輿論對其作品的過度解讀已經有點厭煩了,他最近兩部的作品已經完全不搞「暗示了,而是赤裸裸的、超大劑量的「明示」。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題圖來源:《你行!你上!》
🔥熱門文章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