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看就是難看!

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絡
姜文新片《你行!你上!》這個標題就給人一種多年前網路上流行的景濤咆哮體之感,倆字一頓還來個感嘆號,四個字兩個標點已經足夠令人震耳欲聾。
而全片確實也是這個感覺,沒完沒了的高密度大嗓門。看完的心情就是莫言的一部小說名:生死疲勞。——我明明還活著,但是看電影看得好想死,每一分鐘都疲勞得不得了。
一部顯而易見不好看的電影,網路上充斥著“隱喻”“解讀”等等吹捧之詞。
但我只想說,它這片子,本身就是很難看啊!
《你行!你上!》是郎朗父子的傳記片。眾所周知,郎朗從小練琴,他的父親郎國任全職陪伴,父子倆的生命緊緊捆綁在一起。郎國任曾任多個郎朗關聯公司的法人,到現在還是“青島朗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法人。
(△郎朗和郎國任)
就算現在先拋開原型,就只看一個“上陣父子兵升級打怪走上世界巔峰”的設定。這種哪怕是拍爽文也得有爽文的基本法吧,你得設定一下困難再克服困難吧,你得有矛盾有衝突有起承轉合先吊一下觀眾的胃口然後再往觀眾笑點哭點上一拍這才爽得個通體舒暢吧?《你行!你上!》根本不講基本法,父親郎國任(姜文飾)永遠是對的,只要他定的目標就絕對是超越所有音樂家認知的正確,只要他想幹的事摁著兒子幹就能幹成。所有的波折都不算波折,所有的爭執都不算爭執,全都沒頭沒尾沒什麼需要解決的。父親一發狠,只用意志品質和主觀能動性,事情就驟然順利起來。
而姜文操著一口怪異的硬努的東北話,整個人就是超雄爆炸的狀態,看到他撂狠話只想給他發射一個吳京看誰吵吵得過誰,看誰狠得過誰。
請問,這樣的電影,能好看嗎?
再說這個電影最重要的問題:怎麼拍郎朗爸爸。
郎朗父子的故事這幾年一直在微博引發議論,討論的焦點是,郎國任對於孩子的嚴厲要求,是否已經構成家暴和精神虐待?
簡單介紹一下原著和真實的郎朗父子。
《你行!你上!》改編自一本郎朗傳記《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這本書由美國傳記作者David Ritz記錄郎朗口述而成,所以翻開會感受到一種奇怪的翻譯腔。但也恰恰是這樣一種記錄和轉述,使得這本傳記的視角與中國人習慣的“嚴父教育”或“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同,詳細記錄了郎朗本人在童年與母親分離、被父親逼迫練琴的精神狀態和父子衝突。
最關鍵的一個章節名為:羞辱。
郎朗和父親郎國任離開故鄉瀋陽,遠赴沙塵暴滿天的北京學習鋼琴。被北京一位鋼琴老師放棄後,郎朗能只能在給學校合唱團伴奏時得到肯定和快樂。而郎國任對他在學校合唱團排練而晚歸耽誤放學後練琴極為憤怒,讓郎朗去死,逼他吞抗生素,逼他跳樓。而郎朗不願意去死,極力掙扎後才得以逃離。這場衝突直接導致郎朗自我傷害,用手砸牆,傷害作為琴童最需要珍視的自己的雙手,因為他要反抗父親的意志,讓父親無法再逼迫他彈琴。
這段很長但是我還是想貼過來,郎朗是“天才”,否則不會小小年紀就有瀋陽最好的鋼琴老師建議他即刻赴京。而父親殘暴的精神虐待一度摧毀了郎朗彈琴的願望。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拍郎朗父子,繞不開的問題是,如何看待這個父親?他用三十年陪伴郎朗,一路帶著他從瀋陽到北京再到柯蒂斯學琴。而同時他是一個毆打和精神虐待過孩子的“狼爸”。
《你行!你上!》選擇的解題思路是——這是一部屬於“狼爸”的大爹正傳。郎朗是父親的一個道具,郎朗究竟是誰,愛不愛鋼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郎朗的爸爸從在B超裡見到孩子就決定讓他做鋼琴家,從此以後每個決定都是對的,郎朗爸爸的意志堅定於是戰無不勝,是這部電影唯一的主題。最後還要說一下郎朗爸爸從郎朗出生就長瘤了,這可是父愛如山啊。
(△姜文你不如直接找郎爸寫的那本拍吧)
《你行!你上!》的第一個場景選擇了“郎朗和父親爆發爭吵,郎朗自我傷害”。看到電影這麼起頭的我甚至對姜文抱了一絲不切實際的期待,他竟然能選中這個場景。
然而,電影還原出細節和郎朗的口述回憶完全不同。電影省略了郎朗父親對郎朗花樣百出的羞辱和貶低,直接簡化為“父子矛盾”,郎朗自己說要死然後要去跳樓(郎朗口述中是父親逼他去死他不願意,逃走後開始以手錘牆),是郎朗父親一腳絆住了兒子,但這一絆直接導致兒子墜樓,又是父親的大手抓住了兒子,直到他把兒子拽回來。
這個拍法簡直恐怖。明明郎朗的視角里有來自父親的傷害,但傷害被淡化甚至僅僅被描述為“吵架”。(請注意一方對另一方的壓迫被描述為“雙方對立”本身就是一種罔顧事實和對弱勢群體處境的漠視。)此外父親連救孩子都變成絆了孩子一腳導致孩子墜樓,又拍攝了一個離奇的“把墜樓的孩子徒手救上來”的場面。
這所有的動作連在一起只能指向一個解釋:父親和兒子爭吵,情緒衝突罷了。是兒子想自殺(不符合事實,是父親逼兒子死),但父親救了他。就算父親救他的過程裡差點害兒子死了(真的忍不住想起一些爸爸帶娃孩子多不安全的故事),那父親也是好父親,他救回來了,他可是孩子的救命恩人啊!!
父子爭執只出現兩次。第一次爭執(就是電影中兒子跳樓劇情後)以郎朗要求父親郎國任不再發脾氣而告終,馬麗扮演的母親周秀蘭也是這樣要求郎國任,但電影裡的郎國任(姜文)用一種極其微笑的敷衍答應了,後續劇情也沒有出現“父親變了”或“父親沒變郎朗依然痛苦”。——我只能認為電影的意思就是,父親的脾氣不用改。
第二次爭執劇情在郎朗長大後郎國任陪他去美國留學,跟同學在一起說笑時,開始拒絕父親的要求,郎國任離家出走,但在郎朗最危急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喊爸爸,郎國任忽然就神兵天降地出現了。電影以一種極為魔幻的拍法讓郎朗飛到替補演奏的座位上,開啟了1999年17歲的郎朗那一次石破天驚的替補演出。
(注:1999年郎朗在拉維尼亞戶外音樂節上代替身體欠佳的安德烈·瓦茲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登場,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聽眾全體起立歡呼,掌聲經久不息。訊息很快傳遍了古典音樂界,美國其他四大交響樂團,紐約、波士頓、費城、克利夫蘭,都向郎朗發出了邀請。)
所以,父子爭執都拍成了“不了了之,黑不提白不提”,但郎爸一定會神兵天降讓兒子知道誰才是永遠的爹。
除了姜文扮演的郎朗爸爸,其他角色一律工具人。
馬麗扮演郎朗的母親周秀蘭。我現在已經心疼馬麗了,從《第二十條》到《抓娃娃》再到《你行!你上!》,她總是在爹味故事裡以女性的本能去扮演一個母親,她可以演出母親對孩子的愛和擔憂,但她要麼被故事汙名化為不理智的(《第二十條》),要麼被故事放到一個次要的位置,創作者難以“看到”母親。《抓娃娃》和《你行!你上!》都是濃墨重彩書寫父親把教子當做了一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野心,母親在一旁的擔憂和給孩子撫慰原本是僅有的人性一筆,但母親,根本沒有戲份。
然而真實的郎朗母親在他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儘管郎國任在郎朗幼年單方面決定辭職全職陪孩子甚至沒有跟周秀蘭商量。但郎朗在跟母親分離的時間裡一直在思念她。郎朗曾這樣回憶:“在我整個童年的記憶裡,我都在不斷地哭喊著尋找母親。”在郎朗痛苦的時刻,他也是最需要媽媽。
電影中的鋼琴老師們大致對應了郎朗一路上碰到的關鍵人物,但陳述原型似乎已經不重要。本片劇情裡,郎朗考上音樂學院附中後,所有男老師都被塑造成要來跟郎國任(姜文)爭奪爹權的人,每個男老師都認為自己才決定了或即將決定郎朗的成功,郎國任必須對郎朗放手給自己管理。但每一次郎國任都不肯對兒子放手,繼而把兒子推向了一個又一個事業高峰,並在這個過程裡連洋人都戰勝了,洋人都是錯的,爹才是對的。
郎朗小演員倒是都選得挺好,都是圓臉微胖彈琴表情豐富,但是郎朗這個角色本身面目模糊,看不出他是不是喜歡彈琴和藝術,也看不出從琴童到鋼琴家的人生苦樂都在何處。
有些諷刺的是,即便按大爹姜文美化了爹的思路拍出來的情節,這個爹,也非常可怕。電影裡說郎國任所在的民樂團解散了,所以整個民樂團的老哥們都要求他把兒子培養成偉大的鋼琴家。不是,你們這些爹,自己實現不了的願望,自己失意的人生,都要壓在孩子身上,這不嚇人嗎?
於是《你行!你上!》把彈鋼琴拍成了武林爭霸,鋼琴被拍成了一種炫技的神功,郎朗本人和鋼琴的連線都變得次要。郎朗當然是天才,但天才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要件是,熱愛。
郎朗的回憶裡,他幼年得到一臺鋼琴之後就主動把這當做自己的玩具。在郎朗被父親逼著去死而主動放棄彈琴的那段時間裡,上小學的郎朗已經開始為不彈琴而痛苦,他是喜歡鋼琴的。他重拾鋼琴也跟父親的意志力量沒有關係,是因為偶然的機會樓下的水果攤販(電影裡由雷佳音扮演,人物原型郎朗叫他“二叔”)勸解了他,嫌他彈琴吵鬧的鄰居也承認這琴聲很美妙。——如果沒有“二叔”這個偶然的因素,郎朗這個天才已經被郎國任的精神虐待摧毀了。
正視郎朗的天分就要正視父親對他的虐待。否則“郎國任也虐待過郎朗所以我逼迫孩子定能製造天才”的這種錯誤邏輯就會流傳。
另外,關於郎朗父子的故事其實有個疑問是,郎朗恨父親嗎?從現實結果來看是不恨的。郎國任一直活躍在郎朗的事業裡,2006年甚至出面回應郎朗和劉亦菲緋聞稱“只有皇家女才配得上我兒子”引發軒然大波。劉亦菲稱不認識郎朗。饒是如此,郎國任始終是郎朗公司的法人,一直到2014年還在發微博宣傳郎朗。
郎朗和父親究竟是怎麼和解的,是靠成功與名利當做解藥,還是父子之間生命捆綁後實際上無法分開(郎朗口述中也承認過不能離開父親生活),又或者是在郎朗內心深處沒有忘記過那個父親讓他去死的時刻?
這些素材,這些問題,當然值得拍。但姜文不需要。
誰都看得出來《你行!你上!》實際上不想拍郎朗父子。網路上充斥著對這部電影明喻暗喻明涵內涵的解讀,姜文過去的名臺詞“為了這口醋包的餃子”被反覆引用,說這回電影全是醋。
我的疑問是就算你要搞這個隱喻那個內涵,那能不能先把表面故事做得通順正常好看?《紅樓夢》再怎麼解讀,那它明面上的故事本身也是引人入勝的。
看多了網上的“姜文電影深度解析”,我產生了一個想法。
浪姐總決賽,趙雅芝對葉童比了個心。芝粉說這是趙雅芝人美心善,童粉說這是營業罷了,嗑CP的說這是發糖了,質疑葉童拆CP的說,這意思是趙雅芝質問葉童“你的良心在哪裡”。我們這些路人:啊?
——我的意思是,只要你想解讀,從雞毛蒜皮到宇宙運轉,天地間一切都能解讀出你想要的,我看粉絲打架都知道這個道理了!
如果覺得電影裡姜文這個爹這麼正確,那為什麼要彈鋼琴啊,為什麼不跟著爹拉二胡啊,爹才是對的,傳統才是對的,洋人都是錯的,那應該把鋼琴砸了啊,那應該瞧不起卡內基音樂廳啊,那應該從洋人的柯蒂斯退學啊!咱就拉二胡!
這麼想喝醋的,就直接來行不行,鎮江知名品牌有10毫升一支的小包裝精品醋,好這口可以直接喝一支!或者每天喝點蘋果醋也行,根本不用餃子,免得嚯嚯餃子!
一個爹都讓上小學的孩子去自殺了,姜文拍出來是爹的勝利,是意志品質永遠贏的“大爹之道”。按這個方向不斷放大解讀,或者說是姜文的意圖也沒錯。
但這電影,真的很難看。
~更新的文章總是被大家錯過~
~點開主頁加我星標好嗎!~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