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終於等到了姜文。
時隔七年,他的導演新作《你行!你上!》終於上映。
結果,口碑兩極,評分尷尬。

喜歡的觀眾,熱情高贊。
盛讚這是姜文拍給年輕人的又一部《讓子彈飛》。



另一波觀眾則在電影院如坐針氈。
覺得太難看了,單純坐那吹兩個多小時空調都覺得煎熬。


魚叔也第一時間買票入場。
看完後不知道是被餃子噎到了,還是被醋齁到了。
反正就是無語了——
《你行!你上!》


好看?難看?
可能有人好奇,這部電影到底是好看還是難看。
就魚叔個人感受而言,它介於兩者之間——好難看。
電影的主要劇情,是郎氏父子的成功史。
郎國任(姜文 飾)培養郎朗,從3歲到17歲,從瀋陽到美國,從鋼琴神童到國際揚名的過程。
鑑於整體調門高昂,一句話總結就是《瘋爹——我和我的鋼琴天才兒子》。
是的,重點在爹,不在郎朗。

客觀來說,電影確實有不少亮點。
比如全片貫穿的姜文式笑點和金句。
「-三件事,第一,咱兒子是鋼琴家。
-第二呢?
-咱兒子是鋼琴家。
-第三呢?
-咱兒子是鋼琴家。」

諷刺鋼琴比賽內幕:
「-爸啊啊啊啊啊啊——我第四……
-第一名出來!你們都是第一啊!
-是!
-那誰第二!
-我們是第二!
-那第三呢!
-空缺!」

陰陽美國斜眼日本:
「-這裡是美國,你不賠(違約金)就坐牢。
-你們美國欠了全世界那麼多的錢,要坐牢你先坐牢。」

流行潛力金句:
「你是緊張,還是害怕?
緊張你能創造奇蹟,害怕你就完了。」

還有一些勁勁兒的、混不吝的、魔幻抽象的笑點。
比如二叔教郎朗的空中翻跟頭酷炫落地式出場。
都是在姜文電影外,少見的邪門趣味。

此外,姜文作為中國第一梯隊的導演,是現在為數不多仍在作品裡堅持呈現「電影時刻」的一位。
比如郎朗離開北京去國外比賽前,在空中高臺上為街訪四鄰演奏。
一個吊車取鋼琴的日常場面,被變幻成了音樂與花瓣交融的演奏會。
這是電影的造夢魅力,也是姜文擅長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

但除此之外,這個片子的結構、敘事、人物塑造都很災難。
鑑於整個故事不靠情節推動,而是靠情緒。
電影從開場就讓父子倆就練琴爭吵,然後一路激昂到底。
大嗓門、密臺詞、快剪下,製造緊張而又瘋狂的節奏感。
加之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長,幾乎挑戰著觀眾的生理承受能力。

說白了,這樣的電影很容易看得「累」。
因此,就更需要觀眾對人物有所共鳴,抵達故事終點時有所回味或收穫。
可惜,完全沒有。
郎氏父子自始至終的人物行為動機,是「贏」。
掀翻天花板,一路贏到底。

電影裡,他們從頭到尾沒「輸」過。
一直在天上飛著,從未起跳。
家境、吃軟飯、拜師、換城市、厭學、父子決裂……
這些可能會「輸」的挫折瞬間,在沒有喘息起伏的節奏裡一閃而過。
觀眾來不及體會,只能旁觀這源源不斷的吵鬧。
追夢不難,於是所謂的「爽感」也大打折扣。
最清晰的危機,倒是郎國任與郎朗幾任老師對孩子教育權的爭奪。
故事跟隨著郎國任「戰勝」一任又一任老師繼續,又隨其被頂級大師取代中斷,二次上崗助兒登頂後,倒下結束。


想看看「天花板上頭是啥」的野心,有多少源自兒子的開掛天分,又有多少來自個人經歷,我們不得而知。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非傳記非劇情、有佳句無佳章,知道有這麼個事兒卻懶得品有什麼味兒的片子。
瘋狂?我只覺吵鬧。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