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騙了,7部最爛!姜文新片,勸你慎重…

傳說,在B站上,常年斷層霸榜第一的,二創、解讀、鬼畜數量最多、被飛速巨量的彈幕刷屏驚現失明效果的國產電影,是姜文的《讓子彈飛》…

從1994年拍攝第一部電影開始,多年來只拍了7部電影的導演…
姜文似乎給觀眾們,尤其是年輕人們,留了足夠多的時間,去解讀他為數不多的作品,再創造把他捧上神壇的機會…
在還沒有粉圈的年代裡,姜文的電影,幾乎能精準地集結起全中國情感濃度、辯論興趣和解謎興趣最強烈的群體陣營的對戰。
愛的人,口不擇言奔走相告以命相護;
討厭的人,橫眉冷對不忍卒視掩鼻離開…
雙方對彼此,時常用犀利甚至惡毒的語言問候,包括但不限於對彼此的人品、知識儲備和身份地位發起猛烈的攻擊…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
無論是愛還是恨,在國產電影領域,尤其是近期的電影中,能夠讓觀眾一呼百應,為了他掀起激烈爭端的,也只有姜文…
前幾天,看完他的新作,烏鴉認為,有必要給大家打打預防針:
如果你是姜文的粉絲,尤其喜歡他過往的作品,比如《太陽照常升起》,那就放心買票;
如果你只是路人,又或者只看過他聲名顯赫的《讓子彈飛》而喜歡他,那不建議買票…
又如果你對姜文不瞭解,只是想看一部輕鬆的電影打發時間,那可千萬離這部遠點…
《你行!你上!》
早在電影立項之初,大家就知道,這是屬於鋼琴家郎朗的傳記片。
大家都驚訝: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姜文,怎麼會看上一個雞娃的爽文故事?
但也有不少人預測:按照他的習慣,肯定不會只甘心拍一部單純的傳記片。
電影的確和粉絲預測的一樣,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傳記片拍法…
熟悉姜文的觀眾都知道,他的電影,個人風格極為鮮明…
粉絲認為他這輩子,都不屑於迎合市場,都只是在為自己拍電影,且都在拍同樣的電影…
他動輒兩三個小時的電影內容,明面上是一個故事,暗地裡又是另一個故事…
那先來說說大家口中,明面上的故事吧…
單看簡介,簡單粗暴得讓人提不起看的慾望…
對鋼琴有興趣也有天分的天才琴童郎朗,從小被父親郎國任帶著拜師、練琴。
從兩三歲開始,瀋陽到北京,再從北京到日本、挪威、美國…
父子倆除了要忍受和家人的分居,抵抗經濟物質的匱缺,還要和外界的嘲諷、不解作抗衡…
但堅信兒子能成為鋼琴家的郎國任,十四年如一日雞娃,魔擋斬魔、佛擋殺佛…
最終,郎朗披荊斬棘,如願以償功成名就,郎國任老懷安慰…
在視聽和文字上,姜文延續了他一向鮮明的個人“姜式美學”影像風格…
色彩飽和度和對比度極高的感官轟炸式畫面…
高度密集,幾乎不留間隙的臺詞對白…
激昂、壯麗、恢弘又古典空靈的配樂…
列舉幾個場面,大家自行腦補:
B超裡已經在彈琴的巨大粉紅色嬰兒;
天台上,父子倆在如鏡面般平滑的地面上拉扯,當爹的一腳踹向奔跑的兒子,兒子一個跳高,下一秒在空中搖搖欲墜;

和火車在鐵路上並駕齊驅的鋼琴,臨上火車前還在練琴,下一秒被父親懸空提溜進車廂的兒子;
戴著頭套演奏,獲獎後飛在半空中的孩子;

父子倆出國的過程,是軍用直升機飛過海峽;
大學面試演奏的過程,是懸在空中的鋼琴,吊在半空中演奏《黃河大合唱》的郎朗,從窗戶伸出頭來大合唱的群眾…

孩子洗澡時忽然停電又忽然來電,看著電燈:說有光,就有光了;
專家點評兒子的音樂:火大,糊了;
“我可不喜歡年輕,我就喜歡現在和未來”
“只有他能彈出來,因為他敏感,敏感到揪心”
“真實不重要,乾淨最重要”
“緊張還能創造奇蹟,害怕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就想問問你,天花板上頭是啥啊?”
“能聽得出錯音,還當什麼總統啊!”
……
高度抽象、符號化、超現實和象徵性十足的場景佈置…
誇張、荒誕、晦澀、語無倫次的臺詞對白…
癲狂的人物、脫離現實的行為邏輯…
抽象的、充滿迷離感的鏡頭畫面,讓整部電影都像是一場,意象化的夢囈敘事…
很明顯,在藝術化和商業化的取捨中,姜文堅定地選擇了前者…
對於被“郎朗成名路”被吸引前往影院的觀眾而言,144分鐘的時間,可以想象是何等如坐針氈…
曾經,烏鴉也是姜文的粉絲…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懷舊的、熱烈的、迷茫的、困頓的青春狂想曲…
極具諷刺性的、血腥暴力的《鬼子來了》…
《讓子彈飛》裡,那些關於權力的交疊、人性的滑稽、愚昧和荒唐,關於現實和人心的解構和指向…
多年來呼籲讓此片“申遺”的呼聲,當年成為票房冠軍的客觀事實,“不必自證肚子裡有幾碗涼粉”的比喻…
足以印證他作為創作者,具有一定的受眾…

然而,從《一步之遙》開始,烏鴉認為,任性的姜文,已經稍顯失控和脫韁…
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已經沉迷於自我表達,並且樂在其中、不可自拔…
如今,除了仍舊喜歡他那極致張揚的影像視聽…
他電影中,放棄尋找對角色的傳統塑造路徑,失去基本的敘事邏輯,主題失真,已經讓故事變得自說自話…
某種意義上,他的作品,已經滑向了虛榮的自嗨狂歡,甚至顯露令人討厭的,危險的傲慢特質…
姜文曾說過:拍電影的時候,我依照的,是夢的邏輯。
所謂做夢,就是會不知所云、顛三倒四、指鹿為馬…
烏鴉認為,電影當然可以天馬行空…
但作為創作者,如果你決心要用“夢的邏輯”和隱喻、解讀能力的門檻將觀眾拒之門外…
那就不能怪花了錢的觀眾,在門檻之外,對你的夢不屑一顧了…
即使是按照現實的邏輯,電影的價值觀也一言難盡…
一個瘋狂的父親,帶著天才的兒子,背井離鄉,孤注一擲般地實現音樂夢…
差點把兒子逼死、父親自己心理幾度崩潰、全家希望壓在孩子身上…
稍微瞭解郎朗經歷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成功,完全是依賴於他本身難得的專業天才、對於外界一定程度的抗干擾能力,還有不少的運氣…
而在不少的採訪節目中,都能看出,只要稍有不慎,或者換一個孩子,故事的結尾就很可能是悲劇…
但在故事裡,我完全看不到跳脫出這對父子經歷的、對於這類極端教育的任何思考。
只能看出,導演對他們的敬佩和贊同…
電影最後的字幕“郎國仁在兒子成名後,才發現自己體內有一顆和兒子同齡的腫瘤”…
更是讓人不寒而慄:這是在歌頌爹的無私,對大眾進行愧疚教育嗎?
作為姜文曾經的粉絲,我只能善意地認為,可能導演上年紀了,少上網,對如今年輕人的“反PUA”“拒絕被親情綁架”的思想風潮不太瞭解…
這要換個人,或許可以直接蓋棺定論“大爹老登”的自我吹噓了…
當然,以上所說的,都只是基於所謂的“明面上的”故事,所給出的評價…
而粉絲們說的,另外的,真正要講的故事…
片中有兩三處,可能的確隱含了一些東西…
比如父親在年輕時報考音樂學院,卻陰差陽錯“被舉報”的經歷…
比如神經質的老師,提起曾經被學生不公對待的過往…
還有反覆提起的插隊經歷…
至於大家對所有角色的對照、對於歷史、時代、人物、人名的各種牛逼的解讀,把明面上的故事和隱喻,比喻成餃子和醋…
以烏鴉才疏學淺、淺見寡聞的頭腦和智識認為:這些解讀,多少有點扯淡了…
有人說,《你行!你上!》中的隱喻方式,是繼續了姜文曾經的《太陽照常升起》的風格…
但是,《太陽》的背景,是發生在那個無法言明、大眾心照不宣的特殊年代…
那些魔幻脫序的人物和故事,契合了歷史的氣質,在完全虛構的故事裡,即使是過度的解讀,都反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在一個大眾熟知的喜劇結尾的故事裡,《你行!你上!》披著“真人真事”的殼兒,在已經相對開放和現代的年代,再“以人喻時代”的諱莫如深,反而顯得多此一舉…
如果一個故事,完全要依靠解讀和隱喻才能成立,就像是一碟五仁餡兒的餃子,即使配上老年陳醋,都只能註定是小眾口味。
首映後,觀眾的罵戰已經漸趨白熱化…
粉絲力挺:五顆星!看不懂的,不喜歡的,只配看爛片。
不喜歡的說:姜文拉了泡屎,粉絲都要上去嚐嚐鹹淡,然後豎起大拇指說:這裡頭有隱喻!
雖然不太文明,但對電影如此深入人心的討論看得出,《你行!你上》在已經安靜許久的國產影壇裡,仍然做了不小的貢獻…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文僅為烏鴉的個人觀點…
在寫稿途中,豆瓣6.7的分數,增勢緩慢的票房,似乎已經暗示了這部評價兩極電影的命運…
極端風格化的電影,註定會培養出愛恨兩極的觀眾,大多時候,雙方陣營的喜惡程度都極為濃烈…
喜歡喝醋的人,不一定深刻高階,喜歡吃餃子的,也不見得淺薄愚蠢,低人一等…
正如導演有堅持的自由,也有聽勸的自由。
但無論是觀眾還是導演,或許都可以試試思考,堅持自我和固執己見,聽勸和迎合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多懷念姜文以前的電影啊


相關文章